劉 全(內蒙古大學滿洲里學院,內蒙古 滿洲里 021400)
?
籃球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路徑探究
劉 全
(內蒙古大學滿洲里學院,內蒙古 滿洲里 021400)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在重視自身的能力修養(yǎng)之余更加重視自身的身體健康,紛紛選擇不同的方式來鍛煉身體。在很多高校,教學工作者開展了各種各樣的體育項目來進行教學,其中非常受學生們歡迎的就是籃球項目。在籃球學習的過程中不僅僅可以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還可以利用體育教學對學生進行全面的能力教育,為現(xiàn)代社會培養(yǎng)全能型綜合類人才。
在人們的不斷探索中發(fā)現(xiàn)在籃球教學中應該合理實施素質教育,這樣才能讓學生的全面能力和素質有一定的提升?,F(xiàn)如今社會更需要的是全能型綜合類人才,如果僅僅只進行應試教育的話,會制約學生的發(fā)展,并且對學生的內在心理建設有一定的負面作用?,F(xiàn)階段的籃球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仍存在一定的問題,這樣會導致素質教育無法達到原定的標準,以至于無法達到理想中的教學效果。
2.1教學目標不清晰
隨著社會需求的不斷提升,素質教育主要以提升學生的基本素質為目的,從學生的心理層面和內在需求出發(fā),激發(fā)學生的潛能,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建立健全世界觀和價值觀。在籃球教學下的素質教育中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這些問題會制約籃球教學的進行。在現(xiàn)階段的籃球教學中,籃球學習的目標不清晰,教師的思想仍停留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階段過渡,在這一階段,教師的教學目標仍然比較死板混亂。而教師雖然開展了素質教育,但是教學目標仍然不清晰,不清晰的教學目標會導致教學順序混亂,教師授課不深入,學生學習記憶混亂,導致學生對于籃球知識的理解不到位,甚至會由于知識記憶混淆而導致傷害事故的發(fā)生。
2.2教學方法不靈活
雖然順應社會的發(fā)展需要開展素質教育,但是在進行籃球教學的時候教學方法不靈活,教師進行授課的時候仍采用不恰當的方法,對學生采用單方面灌輸性學習,學生只是單純接受,對籃球的理解和認識并不到位,而這些會進一步導致學生對籃球學習的抵觸,導致興趣缺乏。另外,現(xiàn)如今科技在不斷地發(fā)展,但是很多地區(qū)仍采用舊式的教學方法,沒有與現(xiàn)代科技進行合理地結合,沒有運用科技來提升學生對于籃球學習的興趣。有很多地區(qū)的體育設施建設不到位,致使很多素質教學必備的環(huán)節(jié)都有一定的省略,導致素質教學下的籃球教學不深入。
2.3教學內容陳舊無趣
當學生帶著興趣進行學習的時候會使學習事半功倍,可以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有更深的印象和理解,但是學生處于一種思想活躍的年齡階段,枯燥無味的理論知識無法勾起學生的興趣,而這些恰恰是現(xiàn)階段籃球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教師上課方法死板,教授的理論知識枯燥無味,也沒有與實踐很好地結合起來,這些都會導致學生對籃球學習的興趣欠缺,使籃球教學效率降低。
2.4無法做到學以致用
很多高校對于素質教育下的籃球教學理解不深刻,對于素質教育下的籃球教學認識不到位,這些都會制約學生的發(fā)展。而素質教育更加重視的是學生后天興趣的培養(yǎng)以及潛能的激發(fā),而不正確的教學方法導致了學生對素質教學產生了錯誤的理解,無法將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日常實踐當中,使學生產生了學習無用的想法。
籃球教學有著很強的靈活性,并且籃球學習有著很強的競技性,因此教師應該重視教學方法,采用合理科學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合理引導,這樣才能使素質教學發(fā)揮其真正的作用。而現(xiàn)如今素質教育下的籃球教學仍存在很多問題,針對這些問題筆者闡述如何有效地進行素質教育下的籃球教學。
3.1將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
很多教師對于素質教育理解不透徹,致使素質教育下的籃球教學方法存在著一定的問題,而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這種教學方法忽視了作為教學主體的學生的直觀感受,僅僅只是一味地將理論性和實踐性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忽略了學生作為接受者的感受。這種教學方法看起來可以將知識更加全面地提供給學生,教師傳授給學生的知識量也足夠學生接受,但是這種教學方法會導致學生學習效率低下,無法進行有效地籃球教學。因此在實行素質教育下的籃球教學的時候應該重視以人文本,將學生作為教學主體,一切以學生的感受為先,根據社會的發(fā)展和需要對學生的素質進行提升,保證學生可以在適應社會發(fā)展的前提下來不斷提升自身的能力,這樣素質教育才能發(fā)揮它本身的作用和目的。以學生為教學主體還需要給學生一定的學習管理空間,讓學生自己來掌握學習空間,讓學生根據所學的知識自己進行理解,并且與實踐有效地結合,在體驗中感受籃球運動的特點,根據體會來反復推敲有關籃球的知識和技巧,這樣才能真正地學會籃球技術。
3.2加強師資力量和教學器材建設
學校的資源決定了素質教育能否合理的進行,而現(xiàn)如今很多地區(qū)都存在著學校的運動基本設施不足,學校的師資力量薄弱等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了學校體育教育的發(fā)展。在開展素質教育下的籃球教學中存在著諸多的問題,主要原因是因為沒有一支優(yōu)秀的教師團隊,一支優(yōu)秀的教師團隊可以研究出合理科學的教學方法,這些教學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籃球教學中面臨的問題,由此可見,加強學校的師資力量建設對籃球教學有著重要的意義。而在有了一定的師資力量之后,還需要對學校的體育教學設施進行建設,只有有了充足的教學設施,學生才能更好地接受教育,才能全面地開展素質教育。因此教學設施是實行素質教育的前提,而師資力量是有效實行素質教育下的籃球教學的基礎。
3.3加深教師對教學內容的理解
很多教師對于教學目標的理解不清晰,對教學內容理解不到位,這些都會制約學校籃球教學的開展。學校的管理者應該對體育教學加以重視,學生的能力體現(xiàn)不僅僅要用學生的成績來衡量,而良好的身體素質是進行高質量基礎教學的前提,因此學校有關領導應該對體育教學的意義加以重視。另外學校應該根據社會的發(fā)展和需求對教師進行培訓,確保教師明確和掌握最新的教學要求和目標,并且根據這些教學要求對教師進行嚴格要求和控制,確保教師可以根據這些教學要求來改善教學內容,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認識,這樣才能確保學生接受的是最新也是最科學的知識,確保學生可以根據這些內容來有效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質,才確保體育籃球教學的有效性。
3.4注重發(fā)掘學生的潛能,培養(yǎng)學生興趣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學校在普及深化籃球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深入理解興趣對學生的重要性,當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進行學習的時候,對教師講解的內容加以重視,認真聽教師講解的理論性知識,并根據這些理論性的知識來進行實踐操作,不斷摸索籃球運動的奧妙?;@球運動有一定的技巧性,學生要在掌握了理論性知識之后進行反復練習推敲,這樣才能將其中的內容領會清楚。例如,在進行投籃練習的時候需要掌握投籃的手形動作,這樣才能確保投籃的流暢性和安全性,要在反復練習中尋找投籃的角度和力度,這樣可以確保投籃的準確性,而這幾點都是籃球練習中比較基礎的,這些需要學生不斷反復練習尋找感覺。只有帶著興趣進行學習時才可能有反復練習的動力,同時帶著興趣學習可以磨練學生的意志,鍛煉學生的品性。
3.5教學過程中進行道德思想建設
在素質教學中注重學生的思想道德以及心理的建設,在籃球教學中也需要道德思想建設,要將基礎性學習和思想建設有效地融合在一起,這二者才會對學生產生積極的作用和意義。在將籃球教學和思想道德建設融合的過程中應該注意方法,這樣才能真正起到作用?;@球是一項需要團隊合作的運動,如果僅僅只是一個人有能力是不夠的,需要團隊進行配合這樣才能把每個人的優(yōu)勢發(fā)揮出來。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意識,重視團隊合作與個人表現(xiàn)。要及時與學生進行溝通,促進他們形成一種團隊的意識,這樣可以在籃球教學的過程中讓他們意識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在教學中滲透思想道德教育,達到在教學中成長的目標。
籃球是一項具有集體性、趣味性和健身性的運動,在籃球運動的學習中可以強健學生的體魄,樹立
健全的價值觀,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實施素質教育,可以將籃球的優(yōu)勢更加全面地展示給學生,而學生也可以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在學習了一項技能的同時,還提升了自身的全方位能力,發(fā)現(xiàn)了自身的潛能,并收獲了快樂。
籃球運動在提升學生能力上有著重要的作用和意義,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彈跳能力和運球能力,還可以增強學生的反應能力,因此體育教師應該重視體育教學。但是現(xiàn)階段的體育教學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這些問題制約著素質教育的發(fā)展,使籃球教學無法上升到應有的高度。采用合理的教學方法提升學校的辦學能力,可以有效地改善現(xiàn)階段素質教學的現(xiàn)狀,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學校的發(fā)展,培養(yǎng)出一批又一批適應社會發(fā)展的全能型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 1 ] 宋文祖.素質教育背景下普通高?;@球教學改革研究[ J ].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17).
[ 2 ] 倪震.素質教育視閾下的高?;@球教學[ J ].教育與職業(yè),2011(14).
[ 3 ] 王振民.對高?;@球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探討[ J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
[ 4 ] 程培朋.高?;@球教學改革影響因素及發(fā)展趨勢分析[ J ].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6(1).
[ 5 ] 汪虎.新形勢下高?;@球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思路與設想[ J ].當代體育科技,2015(31).
作者簡介:劉全(1980~),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
收稿日期:2016-03-07
中圖分類號:G8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51X(2016)04-05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