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云+李海東
【摘要】目的 探討介入治療對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的改善作及效果。方法 選取2014年8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102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字分配的原則,將其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51例。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guī)藥物治療,研究組患者采取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對兩組患者治療后左心功能指標情況及治療前后心功能改善情況進行記錄、分析與對比。結果 研究組患者治療后的左心功能各項指標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患者治療后心功能Ⅰ~Ⅱ級患者顯著高于對照組,且Ⅲ~Ⅳ級患者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對冠心病患者采取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能取得良好的療效,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額左心功能各項指標,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
【關鍵詞】介入治療;冠心??;左心功能不全
【中圖分類號】R541.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13.0.02
冠心病即所謂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該疾病是由于多種因素綜合作用造成血管出現(xiàn)粥樣硬化表現(xiàn),從而誘發(fā)心肌缺血。目前,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逐漸成為該疾病的一項主要的治療手段[1]。為此,本文選取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02例,采取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療效良好,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8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102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字分配的原則,將其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51例。所有患者左室射血分數(shù)<50%,冠狀動脈狹窄>70%,排除合并心臟瓣膜病以及甲狀腺功能異常等患者。其中男63例,女39例;年齡52~72歲,平均年齡(58.2±5.2)歲;合并疾病高血壓7例,糖尿病5例,高脂血癥3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guī)藥物治療。主要包括地高辛、硝酸酯類、β受體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以及抗血小板等;研究組患者采取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前常規(guī)給予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600 mg,口服,術中行冠狀動脈造影術(Judkins法),然后選擇適合病變血管的導絲和支架進入右橈動脈或股動脈,如果Judkins法力度無法達到,則需要輔助引導[2]。等到導絲通過病變血管后,在擴張病變部位中探入球囊,待空間足夠大之后再將支架置入,一般病變血管血流至少達到TIMI3級可視作介入手術成功。一些患者手術過程中經(jīng)右側鎖骨下靜脈將臨時起搏器植入,以發(fā)揮保護的作用。在手術完成之后,常規(guī)給予低分子肝素鈣行抗凝治療,連續(xù)治療6天左右[3]。同時,給予阿司匹林100 mg、氯吡格雷75 mg雙聯(lián)抗血小板治療,均1次/d。
1.3 評價指標
對兩組患者治療后左心功能指標情況及治療前后心功能改善情況進行記錄、分析與對比,具體指標包括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左室短軸縮短率(FS)、左心室收縮末內徑(LVDs)、左心室舒張末內徑(LVDd)。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數(shù)據(jù)均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9.0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治療后左心功能指標對比
研究組患者治療后LVEF(50.27±5.33)%、FS(28.56±4.36)%、LVDs(27.43±0.75)mm、LVDd(44.12±10.23)mm;對照組患者治療后LVEF(46.55±5.68)%、FS(23.87±4.15)%、LVDs(31.67±0.82)mm、LVDd(48.63±11.22)mm。研究組各項左心功能指標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改善比較
研究組治療前NYHA分級Ⅰ~Ⅱ級20例,Ⅲ~Ⅳ級31例,治療后Ⅰ~Ⅱ級46例,Ⅲ~Ⅳ級5例;對照組治療前NYHA分級Ⅰ~Ⅱ級21例,Ⅲ~Ⅳ級30例,治療后Ⅰ~Ⅱ級37例,Ⅲ~Ⅳ級14例。研究組患者治療后心功能Ⅰ~Ⅱ級患者顯著高于對照組,且Ⅲ~Ⅳ級患者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3 討 論
冠心病患者并發(fā)心功能不全的風險發(fā)病率較高,常規(guī)藥物治療難以使梗死部位中依然存活的組織與心肌細胞得到恢復,然而通過介入治療則能夠將阻塞或狹窄的病變血管疏通,從而使得已經(jīng)瀕臨死亡或陷入休眠的心肌細胞得到挽救,進一步改善心功能,有效避免了心肌重構的現(xiàn)象,進一步改善了患者的預后[4]。
大量研究發(fā)現(xiàn),一些依然處于存活狀態(tài)的心肌雪云,如果及時重構,則能夠使部分心肌細胞或完全心肌細胞的收縮力逐漸獲得恢復。除此之外,一些出現(xiàn)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在實施介入治療之后往往也能取得顯著的效果[5]。冠心病患者如果在疾病的早期階段接受介入治療,則可以進行心臟血運重建,從而對左心各項功能進行有效改善,并且對心力衰竭進行有效預防,進一步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6]。
本次研究中,研究組患者治療后的左心功能各項指標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患者治療后心功能Ⅰ~Ⅱ級患者顯著高于對照組,且Ⅲ~Ⅳ級患者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對冠心病患者采取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能取得良好的療效,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額左心功能各項指標,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 王 可,董平栓,楊旭明,張輝峰.介入治療對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心功能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21:4642-4644.
[2] 李 丹,林海龍,顧 宇,顏培實.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附30例)[J].航空航天醫(yī)藥,2010,09:1571-1573.
[3] 石全寶.介入治療對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心功能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3,01:56-57.
[4] 趙明虎,王浩坤,王 勇.介入治療對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心功能的影響[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3,19:31-32.
[5] 萬冬宇.探討介入治療對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心功能的影響[J].中國醫(yī)學工程,2014,01:28+31.
[6] 劉程光.介入治療對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心功能的影響[J].吉林醫(yī)學,2016,04:854-855.
本文編輯:孫春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