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超
摘 要:上好每一堂課歷史課是我們每位老師的追求。青年教師如何積累教學經驗、快速成長,此文作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從“語言需簡明與生動、結構須簡潔與清晰、過渡得自然與新穎、見解求個性與全面”四個方面淺談如何上好一堂歷史課,以供參考。
關鍵詞:青年教師;歷史課;策略
1.語言需簡明與生動
我個人以為一堂好的歷史評優(yōu)課中教師的上課語言相當重要。年輕老師一般普通話都不成問題,但上課都不太注意語言表述的準確性與簡明性,往往顯得啰嗦與拖沓,有時還有“這個”“那個”“也就是說”等的口頭禪,讓人聽起來很費勁。
作為教師的上課語言,我認為必須具備以下三個要求,第一必須“簡明準確”,比如“我們這一節(jié)課的教材內容大概是講民族資本主義的曲折發(fā)展”。我們的開場白可濃縮為“本課主要講述民族資本主義的曲折發(fā)展”,說話簡明精準,應是上歷史課最基本的要素。第二得“快慢有致”,有的老師上課語速太快,這讓學生聽起來很費勁,而且也抓不住重點。老師在講一堂課的重難點時,應放慢語言的節(jié)奏,再重復一遍,以便讓學生聽清楚與聽明白。第三是“聲情并茂”,也就是要求老師在講課時語調有一定的起伏,并帶有感情色彩。老師總用一種聲調上課,會讓學生聽得昏昏欲睡。如果老師在描述歷史情節(jié)時能繪聲繪色些,那效果則會好很多,并且配合一兩句“本土方言”或“洋涇浜英文”,這樣做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而且還會使學生對這些歷史概念留下較為深刻的印象。
2.結構須簡潔與清晰
我們每節(jié)歷史課都需構建一個知識框架,而這個框架能使書本知識更為體系與條理化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它對學生理解與記憶教材也有很大幫助。例如教師上課時,用板書、投影儀或課件給學生展現一個簡潔而又清晰的知識結構,使學生對知識點一目了然,這樣學生就能把重點知識用“條理化”的方式逐一記住。
構建一堂課的知識體系,我一般都采用“大括號式”,當然偶爾也采用“表格式”。下圖以《戰(zhàn)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一課為例,展示一下我構建的“大括號式”知識結構。
對于《戰(zhàn)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這課內容,如果不用這樣的結構圖示板書與投影,老師傳授知識會很費勁,學生學習起來也會掌握不了知識。但教師如能用這樣簡明扼要的知識結構來分析講解,學生基本都能抓住本課內容的重點,也能搞清這一課知識間的關系。
一堂好的歷史課,我認為不應把書本知識演繹得材料堆疊、紛繁復雜,而應把相對復雜的書本知識簡單明了地介紹給學生,讓學生能提綱挈領地掌握歷知識點,然后再教會他們怎樣去思考分析材料以及怎樣用書本知識去解答練習中的題目,這樣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過渡得自然與新穎
我們說一篇好文得十分注重開頭新穎并與結尾的相互呼應,當然還得注意文中段落的自然過渡,我們要上好一堂歷史課也是同等道理。這里我所說的“過渡”其實就是通指上課的導入、結尾與中間的過渡,而所有的這些“過渡”應該要自然,還要有新意。我們說“一堂好的歷史課”應該就是“自然”與“新穎”的有機結合。
“萬事看開頭”,因此一堂新課的開頭顯得至關重要。課堂導入最好要有特色,例如,可用一幅圖片、一段史料、一則見聞、一個笑話、一點心得再或是一段精彩的言語作為切入點來將學生帶入課堂學習。一個好的導入可讓學生興致盎然地投入到這堂歷史課中來。而一堂課的結尾也不可忽視,老師可總結與歸納本課知識,陳述一些自己個性化的見解,介紹一些當今的史學動態(tài),讓學生了解一點史學的前沿信息,來結束課堂學習。當然課堂結束要與新課的導入“遙相呼應”,要將藝術課堂教學帶入到課堂設計。
上課知識之間的過渡,老師也得注意。自然的過渡才能使我們的歷史課堂如行云流水。而有的老師卻不太注意這樣的自然過渡,講解完一個知識點后就直接進入另一個知識點。如在講《辛亥革命》一課時,老師一般先分析辛亥革命的背景,分析完背景后,有的老師就直接說:“下面我們來看辛亥革命的過程?!边@樣的過渡雖對考試沒多大影響,但對于學生來說,還是會感覺到很生硬與不自然,學生并沒有從中學到真正的歷史發(fā)生過程。若老師能投影這樣一道討論題:“上面我們分析了辛亥革命的背景,從背景看,辛亥革命的爆發(fā)是偶然的嗎?請大家討論,并分析其原因?!钡葘W生討論回答完后,老師可歸納為:“辛亥革命的爆發(fā)既有必然因素,又有偶然因素,在這些必然與偶然因素的綜合作用下,辛亥革命的槍聲終于在武昌城頭打響。”這樣雖多花了幾分鐘時間過渡,但會讓學生感覺到老師的課上得很自然,也很巧妙,同時順理成章地過渡到后面的過程。
4.見解求個性與全面
如今我們中學歷史教學的狀況仍處于照本宣科的狀態(tài),教師基本都按書本內容進行講解與分析,沒有內容上的擴充,沒有自己的見解,也不會調節(jié)氣氛;出去聽課,也基本屬于“書云亦云”之況,只是相對于傳統(tǒng)教學而言,現在的中學歷史課多了材料分析,也多了上課的師生互動,但也少有老師能介紹一些史學的動態(tài)或發(fā)表一點個性化的見解,我覺得這應算是如今中學歷史教學的一點缺憾。
有句俗話說得好:“盡信書,不如不讀書。”這也是一個教學者所應知道的,所以教師除講清楚書本知識與書本觀點外,還應介紹一些與書本不同或相左的觀點給學生。比如對于晚清重臣——李鴻章,現在的書本主要闡述了李鴻章在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甲午戰(zhàn)爭與《馬關條約》簽訂中的一些史實,基本不作評述。其實,李鴻章在晚清的活動幾乎涵蓋了近代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與思想文化,他作為大清重臣,舉辦洋務實業(yè),創(chuàng)辦近代海軍,參與甲午戰(zhàn)爭,與列強斡旋簽約,提出向西方學習與還有“自強”“求富”的主張。連梁啟超也不無感慨地說他:“敬李鴻章之才,惜李鴻章之識,悲李鴻章之遇。”
時代在進步,歷史在發(fā)展,我們歷史老師也就不能停留在原有或書本的基礎上片面地看待這些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老師應教導學生除學習書本知識以外,還應多看些課外的歷史資料與史學動態(tài),用較為全面客觀的眼光來分析與評述歷史,這才是學生學習歷史的正確方向。
當然,“好課”的標準各不相同,以上主要是我從教師的層面闡述一些自己從教以來的個人看法與心得,也并不全面。如今一堂好的歷史課,還應包括多媒體的運用、師生的互動、學生的合作探究、課堂氣氛的融洽與活躍等諸多方面,我也會在自己的歷史教學中不斷努力與不斷摸索,爭取向“一堂歷史好課”靠攏。
參考文獻:
[1]王會英.新課程下如何上好一堂歷史課[J].學周刊,2014(1):175.
[2]龍福元.怎樣上好一堂歷史課[J].發(fā)展,2015(9):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