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綿延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鼓文化”與其他藝術形式不斷融合,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區(qū),展現出不同的形式美感。它們或陽剛,或優(yōu)美,或威風凜凜,或靈動輕盈,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和審美享受。它傳達出的信息,從根本上說,就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一種群體精神風貌。魯小班今天要給大家講解的字便是——鼓,精彩不容錯過哦!
甲骨文“鼓”的左邊是上有飾物的鼓形及承鼓的支架,右邊是手持鼓槌的手,即持槌擊鼓的意思。后引申作“鼓勁”“鼓掌”“鼓動”等動詞用,又用為“凸出”“脹大”的意思。
遠古時期,我們的祖先在勞動過程中,發(fā)現了枯樹干和實心樹干有著完全不同的聲音,并且發(fā)現了中空物體有音量增大的共鳴作用。于是,使用空心的樹干,蒙上獸皮和蟒皮,做成了木鼓,供娛樂時敲打。
到了漢期,鼓不僅有大小、形狀、質地、裝飾等變化,更是出現了舞鼓樂。
漢朝初年,守衛(wèi)邊疆的軍隊常用鼓、蕭、茄等樂器,合奏一種樂曲,以壯軍威,叫做“鼓吹”。軍中用來報時、警眾或發(fā)號施令的,叫做“鼓角”,出戰(zhàn)時擂鼓吶喊,大張聲威,叫做“鼓噪”。
后來,還出現了一種銅鼓,古代人把它當做一個地區(qū)或一個部落的政權與經濟勢力的象征,族長或酋長像保護身家性命那樣保護這種銅鼓。
鑼鼓是漢族民俗文化中必不可少的樂器,是戲劇節(jié)奏的支柱。
扁鼓,是蒙古、藏、朝鮮、滿、納西、彝、苗、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蒙古語稱“恒格勒格”,藏語稱“額阿、額窮、當木窮”,朝鮮族、滿族稱架鼓,苗語稱“嗯鐸”,漢族稱跨鼓,鼓身扁圓形。流行于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西藏、青海、甘肅、云南、廣西和中國北方等省區(qū)。
腰鼓是中國漢族古老的民族樂器,它來源于生活,又很好地表現了生活。腰鼓是民族棰擊膜鳴樂器,歷史悠久,發(fā)音脆亮,在民間廣泛流傳。
象腳鼓是因鼓身似象腳而得名。象腳鼓還受到傣族人民以及克木人的喜愛,是各族歌舞中不可缺少的樂器。
【用心寫好字】
練字時間到嘍,大伙準備好了嗎?一起來跟魯小班揮動手中的筆,快快樂樂寫“鼓”字吧!、
親愛的小朋友們,請按上面的格式書寫“鼓”字并寄給魯小班,前100名寫得既正確又工整的小朋友,我會有精美禮品相贈哦。來信請寄:(410001)湖南省長沙市八一路227號小天使報社 魯小班 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