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論語·為政》
我十五歲時,有志于做學問;三十歲時能按禮辦事,做事有把握;四十歲時,已經(jīng)懂得很多知識而不感到疑惑;五十歲時知道天命是什么;六十歲時,凡聽到的事都能辨別清楚;到七十歲,我就可以隨心所欲,但也不會超越規(guī)矩。
對于古代男子而言,十五歲左右束發(fā),意味著從兒童步入少年,通過學習破除蒙昧狀態(tài),為日后走上社會打基礎(chǔ)?!渡袝贰抖Y記》等古籍均有束發(fā)入學的相關(guān)記載。三十歲為成家之齡,四十歲為事業(yè)有成之期,五十歲開始步入老年,這是人生發(fā)展的必然階段,古今概莫能外??鬃拥娜松A段,似乎與普通人并沒有什么不同,然而,圣賢因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對自己有不同的要求,一步步實踐,一層層積累,始終砥礪磨練,才有所收獲增益。
君子不器。
——《論語·為政》
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樣,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禮記·學記》言“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孔子亦對弟子說過:“女為君子儒,勿為小人儒?!保ā墩撜Z·雍也》)這里的小人,并非完全指道德敗壞之人,而是指當時以儒為職業(yè)的人群。在孔子看來,真正的君子,以仁恕為根本,以弘道為己任,應成為時代的模范,胸懷大志,發(fā)揮自己最大的作用為社會服務,而不能僅僅將自己定位于依靠某種特長混飯吃的人。日語中有“不器用”一詞,意為“笨拙”?!按蟪扇羧?,大智若愚”,笨拙卻又是最真誠樸實善良的智慧。故而日本的國寶級演員高倉?。?931—2014)常被日本人以此詞尊敬地形容。不器用,其來源正是“君子不器”??此撇幌衿魑镆粯佑芯唧w的用途,然則,“無用之用,是為大用”,反而無所不能施其用。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論語·雍也》
一個人能夠在世上生存是因為正直,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只是由于他僥幸地躲避了災禍。
正直,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人格要求的基本標準。人生于世,唯有正道直行,才是根本方向,不問禍福,不問得失,只問自己內(nèi)心的良知。邪曲之人,盡管可能在短暫的眼下獲得利益,但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時間終究會作出公正的裁決。所以古往今來的仁人志士,愿意選擇雖然艱難卻光明崇高的正直之道前行,拒絕僥幸的逃避,正是著眼于更長遠的未來。退一步說,宗教往往以末日審判、因果報應等等之說勸人行善積德,也是想以此告誡人們,為惡為害、不求正道,即使此時此刻能夠“幸而免”,但終究無法逃脫必然的懲罰。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論語·述而》
我衰老得多么厲害呀!我已經(jīng)有很長時間沒有再夢見周公了。
周公姬旦,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在周朝初年,輔佐年幼的周成王治理國家,建章立制,可以說是周王朝事業(yè)的真正開創(chuàng)者。作為周公封地的魯國,深受周公的影響。而畢生以“郁郁乎文哉,吾從周”為宗旨的魯人孔子,其思想、學術(shù)等等莫不起源于周公奠基的周文化,一生尊仰周公,奉行周禮。對孔子而言,周公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歷史人物,更是自己的信仰所在,精神寄托。所謂“夢見周公”,實則是孔子始終不懈追求理想的真實寫照。如今世人喜歡偶像,并沒有什么錯,連圣人也有自己崇拜的對象,本來不必苛責;然而,偶像需要承擔得起“道義”二字,傳播正能量,才配稱榜樣、模范乃至理想,真能達到這種境界,確實堪稱“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讓人魂牽夢縈,心向往之。
子不語怪,力,亂,神。
——《論語·述而》
孔子不談論怪異、勇力、叛亂和鬼神。
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曾稱贊中華文明具有極其偉大的“理性光輝”,這種理性,大部分正來源于儒家思想。朱熹注解《論語》說:“怪異、勇力、悖亂之事,非理之正,固圣人所不語。鬼神,造化之跡,雖非不正,然非窮理之至,有未易明者,故亦不輕以語人也?!辈环铣@淼?,不能為自己所明確知曉的,都不輕易談論,對自己負責,也是對他人負責,這正是理性的精神。儒家的宏大理想是教化天下,實現(xiàn)全社會的道德與文明。教化,便是引人向善向好,而怪力亂神,從某種意義來說,無助于人向善向好,因此儒家對此持保留態(tài)度。當然,從科學的角度,探尋世界的奧秘需要好奇心,越是奇異的事物,越值得探究其原理。但在人文精神和社會層面,則應當是弘揚真善美,而非假惡丑。人要向著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方向努力,必定需要有所追求,有所舍棄。孔子的深意,正在于此。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p>
——《論語·子罕》
孔子在河岸上說:“消逝的時光像這河水一樣?。∷找共煌O⒌亓魅??!?/p>
老子曰:“上善若水?!笨鬃右捕啻畏Q頌水的美德?!盾髯印ゅ蹲酚涊d孔子與子貢觀水,孔子認為水具備“德、義、道、勇、法、正、察、善化、志”數(shù)種品德,因此君子看到水,便應當有所思索,有所領(lǐng)悟。面對滔滔奔流的河水,孔子同樣也看到了光陰易逝、時光寶貴的真理。以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而言,理論上時間可以倒流,科幻作品對此也有過諸多想象,不過,迄今為止,人類還不能做到,而且,即使做到,過去的歷史又是否真的能夠因此而改寫呢?就人類目前的認知,時間的不可逆性是沒有被證偽的,這也正是孔子感慨流水的根源。明白時光飛逝不可挽留的道理,就該明白人生努力進取不可懈怠的道理。唯有珍惜時光,學無止境,才能不負光陰。
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論語·子罕》
年輕人是可以畏懼的,怎么知道他們的將來趕不上現(xiàn)在的
人呢?
《三字經(jīng)》中有一句“昔仲尼,師項橐”,源于《戰(zhàn)國策·秦策五》記載“甘羅曰:‘夫項橐生七歲而為孔子師”。相傳孔子周游列國,遇到年幼的項橐在地上用泥土砌城池玩耍,正好擋住了馬車的去路??鬃诱堩楅易屄罚瑳]想到項橐機智地回答,從來只聽說過車給城讓路的道理,沒見過城給車讓路的呀??鬃泳篃o法反駁,對項橐的話心服口服,于是駕馬車繞路前行,并表示雖然項橐年幼,其聰慧善辯卻足以做自己的老師。毛澤東同志對青年曾有寄語:“世界歸根結(jié)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比魏螘r代任何社會,都應當是“長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趕舊人”。前輩老人要明白后生可畏的道理,尊重支持年輕人的發(fā)展;年輕人也不能因此而驕傲自大,更當勤勉自勵,奮發(fā)有為,后來居上。
(選自《孔子語錄》,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