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巖 周炎根 雷婷婷 王 芳 楊 青
(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教師教育學院,江蘇 泰州 225300)
?
·調(diào)查研究·
老年人樂觀、社會支持和孤獨感的關(guān)系以及失能的調(diào)節(jié)效應
張 巖 周炎根 雷婷婷 王 芳1楊 青2
(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教師教育學院,江蘇 泰州 225300)
目的 探討老年人樂觀、社會支持和孤獨感之間的相關(guān)性及失能在其中的調(diào)節(jié)效應。方法 選取438名老年人,運用樂觀問卷、社會支持評定量表和孤獨感量表進行問卷調(diào)查。結(jié)果 81.96%的老年人孤獨感處在中等及其以上水平,失能老年人的孤獨感得分顯著高于非失能老年人;老年人樂觀、社會支持與孤獨感呈顯著性負相關(guān),樂觀與社會支持呈顯著性正相關(guān),結(jié)構(gòu)方程模型分析顯示老年人的社會支持在樂觀和孤獨感之間具有部分中介效應;多群組結(jié)構(gòu)方程模型分析顯示是否失能在老年人的樂觀、社會支持和孤獨感關(guān)系中起到調(diào)節(jié)效應。結(jié)論 老年人的社會支持在樂觀和孤獨感之間具有部分中介效應;是否失能在老年人的樂觀、社會支持和孤獨感關(guān)系中起到調(diào)節(jié)效應。
樂觀;社會支持;孤獨感;失能
孤獨感是個體一種主觀上的社交孤立狀態(tài),伴有個人知覺到自己與他人隔離或缺乏接觸而產(chǎn)生的不被接納的痛苦體驗〔1〕。研究顯示,我國老年人孤獨感水平隨年代的變遷呈上升趨勢〔2〕。樂觀是近幾年來積極心理學研究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一種人格特質(zhì),是個體對未來事件的積極期望〔3〕;氣質(zhì)性樂觀與較低的孤獨感相關(guān)聯(lián)〔4〕。因此,樂觀可能是老年人孤獨感產(chǎn)生的另一個重要預測變量。社會支持是影響老年人孤獨感的重要心理變量,來自配偶的支持或給予配偶的支持、和子女住在一起或經(jīng)常和子女保持聯(lián)系、良好的家庭功能、親密的朋友等社會支持狀況能使老年人更少地感到孤獨〔5〕。體弱多病的老年人由于社會交往減少,更容易產(chǎn)生孤獨感〔6〕;樂觀對積極結(jié)果的預期程度往往依賴于結(jié)果發(fā)生的可能性〔7〕。失能老年人獲得社會支持評分顯著低于國內(nèi)常模;其機體活動能力下降,社會交往不密切,久而久之逐漸自我封閉,不愿意或不能有效地利用社會支持系統(tǒng),從而導致社會支持水平降低〔8〕。本研究擬考察失能對老年人樂觀、社會支持和孤獨感三個變量之間關(guān)系的調(diào)節(jié)效應。
1.1 被試 從江蘇省南京市、南通市和徐州市隨機抽取老年人480人,共發(fā)放問卷480份,回收有效問卷438份,有效問卷率91%。女232例,男206例,年齡均在60周歲以上。通過WHO推薦的ADL量表進行篩選,樣本中非失能老年人共295例,失能老年人(包括喪失部分或全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143例。
1.2 研究工具 (1)樂觀問卷:采用袁莉敏等〔9〕編制的本土化樂觀問卷,共有27個項目,包括積極預期、消極預期、接納、轉(zhuǎn)換和努力五個維度。每個項目從1級(非常不符合)到7級(非常符合)評分,得分越高說明樂觀水平越高。本次研究中,該問卷一致性系數(shù)為0.894,各分量表一致性系數(shù)為0.813~0.879。(2)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SRS):采用肖水源〔10〕編制的SSRS,共有10個項目,包括3個維度:客觀支持、主觀支持和對支持的利用度。得分越高,表明社會支持越好。本次研究中該量表的一致性系數(shù)為0.872,各分量表的一致性系數(shù)為0.794~0.863。(3)孤獨感量表(UCLA)〔11〕,共有20個項目,包含11個“孤獨”的正序項目和9個“非孤獨”的反向項目。每個項目從1(從來沒有)到4(一直這樣)級評分,得分越高說明孤獨感水平越高。本次研究中,該問卷的一致性系數(shù)為0.887。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7.0軟件,進行描述性分析、t檢驗,應用AMOS18.0進行結(jié)構(gòu)方程模型分析和多群組結(jié)構(gòu)方程模型分析。
2.1 老年人樂觀、社會支持和孤獨感狀態(tài)及其在是否失能時的差異分析 本次調(diào)查中孤獨感水平處在中等及其以上的老年人為359例(81.96%)。失能老年人的樂觀〔(123.16±23.13)分〕和社會支持得分〔(38.89±8.70)分〕都顯著低于非失能老年人〔(139.07±19.12)、(43.86±7.69)分〕;孤獨感得分〔(46.36±8.34)分〕顯著高于非失能老年人〔(37.49±8.36)分,均P<0.05〕。
2.2 老年人樂觀、社會支持和孤獨感的相關(guān)分析 老年人樂觀和社會支持呈顯著正相關(guān)(P<0.05),樂觀、社會支持均與孤獨感呈顯著負相關(guān)(P<0.01)。見表1。
2.3 社會支持在老年人樂觀和孤獨感之間的中介效應 運用結(jié)構(gòu)方程模型考察社會支持在老年人樂觀和孤獨感之間的中介效應〔12〕,并用極大似然估計考察模型與數(shù)據(jù)的擬合情況,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模型擬合良好。χ2/df=2.67,NFI=0.93,IFI=0.95,TLI=0.92,CFI=0.95,RMSEA=0.07。老年人的樂觀不僅能負向預測孤獨感,而且通過社會支持間接影響孤獨感,即老年人社會支持在樂觀和孤獨感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比例為30.33%。見圖1。
表1 老年人樂觀、社會支持和孤獨感的相關(guān)分析
1)P<0.01;表2同
1)P<0.001;括號外的數(shù)據(jù)是全體樣本的標準系數(shù),括號內(nèi)的第一個數(shù)據(jù)是非失能老年人的標準系數(shù),第二個數(shù)據(jù)是失能老年人的標準系數(shù)圖1 老年人社會支持在樂觀和孤獨感之間的中介作用模型及其多群組分析模型
2.4 是否失能在老年人樂觀、社會支持和孤獨感關(guān)系中的調(diào)節(jié)效應 失能、非失能老年人樂觀、社會支持與孤獨感均呈顯著負相關(guān);樂觀與社會支持均呈顯著正相關(guān)。與非失能老年人相比,失能老年人的各變量間的相關(guān)系數(shù)都更大。見表2。
進一步采用多群組分析比較失能老年人與非失能老年人變量關(guān)系的不同,結(jié)果發(fā)現(xiàn),當限定路徑系數(shù)在失能老年人組和非失能老年人組中相等后,模型擬合顯著變差,△χ2與△df顯著(P<0.001),χ2值改變達到顯著水平;也就是說與限定模型相比,非限定性模型匹配的更好,是否失能在老年人樂觀、社會支持與其孤獨感的關(guān)系上具備總體調(diào)節(jié)作用。
非失能老年人的樂觀不僅能夠顯著預測孤獨感,而且還可以通過社會支持間接影響孤獨感;失能老年人的樂觀直接預測孤獨感,不通過社會支持間接影響孤獨感。也就是說非失能老年人的社會支持在樂觀和孤獨感之間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比例為36.36%;失能老年人的社會支持在樂觀和孤獨感之間不具備中介作用。另外,在非失能老年人組中樂觀與社會支持可以解釋孤獨感變量51%的變異量,在失能老年人組中樂觀與社會支持可以解釋孤獨感變量83%的變異量。見表3。
表2 失能與非失能老年人的樂觀、社會支持與孤獨感的相關(guān)分析
表3 多群組的結(jié)構(gòu)方程模型的擬合指標
本次調(diào)查中孤獨感水平處在中等及其以上的老年人比率均高于以往的研究〔13,14〕。這一研究結(jié)果也支持了閆志民等〔2〕的研究結(jié)論,即我國老年人孤獨感水平隨年代的變遷呈上升的趨勢。隨著我國計劃生育政策影響逐步顯現(xiàn),核心家庭數(shù)量逐漸增多。這種規(guī)模小、質(zhì)量差的家庭結(jié)構(gòu)逐漸喪失了對老年人個體身心健康的保護功能,促使老年人孤獨感水平逐年上升〔15〕。同時,隨著人們觀念的改變和社會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子女和老年人交往次數(shù)逐漸減少,交往質(zhì)量也難以保證,老年人傳統(tǒng)的“兒孫繞膝,盡享天倫”觀念受到了現(xiàn)實的極大沖擊,期望的落空也很可能使老年人產(chǎn)生強烈的失落感和孤獨感〔2〕。失能老年人的孤獨感得分顯著高于非失能老年人,這一研究結(jié)果與既往發(fā)現(xiàn)一致〔16〕。失能老年人由于身體的原因,外出活動不方便,經(jīng)常選擇待在家中,甚至不愿意進行社會交往,這樣就大大減少了社會交往活動,會大大增加其孤獨感水平。
老年人的樂觀、社會支持與孤獨感都呈顯著負相關(guān),與前人研究〔4,17〕一致。樂觀程度高的老年人能夠?qū)ψ约旱奈磥砭哂休^好的積極期待,他們也能夠積極的認可和接納目前的老年生活,同時也會通過自身努力來改變自己的生活境況,最終降低孤獨感出現(xiàn)的風險。同時,根據(jù)社會支持的主效應模型和緩沖模型,一方面社會支持具有普遍增益作用,能夠直接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強正性的情緒體驗,防止孤獨感的發(fā)生;另一方面,社會支持還可以作為緩沖器,緩沖壓力事件對老年人身心狀態(tài)的消極影響,抑制老年人的孤獨感水平。因此,老年人社會支持與孤獨感顯著性負相關(guān)也是可以得到解釋的。
老年人社會支持在樂觀和孤獨感關(guān)系中具有部分中介效應,也就是說老年人的樂觀不僅能負向預測孤獨感,而且通過社會支持間接影響孤獨感。首先,老年人樂觀可以直接預測孤獨感,樂觀水平越高,孤獨感就越低。樂觀程度高的人往往表現(xiàn)出對未來有好的結(jié)果期待,并能夠積極地認可和接納現(xiàn)實生活,相信通過努力能夠促使好事情的發(fā)生。也就是說一方面樂觀水平較高的老年人能夠善于采用積極的認知方式看待現(xiàn)實,以愉悅的心態(tài)積極面對和接納目前的老年生活,保持良好的積極情緒,減少孤獨感地出現(xiàn);另一方面,樂觀水平較高的老年人能夠努力去解決目前生活的困境,積極主動去擴大社會交往圈,或采取更多積極方式去降低孤獨感水平。因此,老年人樂觀水平越高,越容易減少孤獨感的情緒體驗。其次,老年人的樂觀還通過社會支持間接影響孤獨感水平,具體而言,老年人樂觀水平越高,就越能夠增強其社會支持,孤獨感水平就越低。樂觀水平較高的老年人不僅認知上能夠積極面對和接納目前的老年生活,他們也會努力地去尋找降低孤獨感的解決方法和策略。樂觀的老年人往往會主動去擴大社會交往范圍,積極加強和家庭成員的溝通次數(shù),提高社會支持,從而降低孤獨感出現(xiàn)的風險。因此,老年人的樂觀通過社會支持間接影響孤獨感也是可以被解釋的。
失能也調(diào)節(jié)老年人樂觀、社會支持和孤獨感三者之間的關(guān)系。失能老年人主要活動受到限制,無法主動自由地走出去接觸社會、密切與周圍人的社會交往,所以他們無法有效地利用社會支持系統(tǒng),主要通過積極采用轉(zhuǎn)換的思考方式、以愉悅的心態(tài)接納目前老年生活等認知方式從主觀上降低孤獨感的體驗〔17〕,因此社會支持在失能老年人的樂觀和孤獨感之間不具備中介作用是可以被解釋的。對于非失能老年人而言,社會支持在樂觀和孤獨感之間起到部分中介作用,這可能是因為相對于失能老年人,他們能夠獨立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和人際交往,能夠主動走出去擴大社會交往范圍,密切與周圍人的聯(lián)系。因此,對于非失能老年人,樂觀不僅能夠幫助他們在認知上積極面對和接納目前的老年生活,也會推動他們勇于面對困難,積極主動擴大人際交往范圍,密切社會交往,提高社會支持水平,從而降低孤獨感。
1 Peplau LA,Perlman D.Perspectives on loneliness.Loneliness:a sourcebook of current theory,research,and therapy〔M〕.New York:Wiley-Interscience,1982:1-18.
2 閆志民,李 丹,趙宇晗,等.日益孤獨的中國老年人:一項橫斷歷史研究〔J〕.心理科學進展,2014;22(7):1084-91.
3 Scheier MF,Weintraub JK,Carver CS,Coping with stess:divergent straaegie of optimists and pessimists〔J〕.J Pers Soc Psychol,1986;51(6):1257-64.
4 Rius-Ottenheim N,Kromhount D,Mast RC,etal.Dispositional optimism and loneliness in older men 〔J〕.Int J Geriatr Psychiatry,2012;27(2):151-9.
5 劉 靚,徐慧蘭,宋 爽.老年人孤獨感與親子支持、孝順期待的關(guān)系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9;17(5):636-8.
6 Hazer O,Boylu AA.The examination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feeling of loneliness of the elderly〔J〕.Procedia Soc Behav Sci,2010;9:2083-9.
7 劉慧婷,鄭林科,王翠玲.希望與樂觀:引導人生成功的積極心理力量〔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21(11):1757-9.
8 王玉環(huán),劉艷慧,黃方超.失能老年人社會支持與生活質(zhì)量的相關(guān)性研究〔J〕.護理學雜志,2010;25(10):80-2.
9 袁莉敏,王 葵,許 燕.樂觀的本土化內(nèi)涵初探與測量〔J〕.中國特殊教育,2009;12:90-6.
10 肖水源.《社會支持評定量表》的理論基礎與研究應用〔J〕.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1994;4(2):98-100.
11 汪向東,王希林,馬 宏,等.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M〕.北京: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社,1999:284-6.
12 榮泰生.AMOS與研究方法〔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9:123-9.
13 邱皓政,林碧方.結(jié)構(gòu)方程模型的原理和應用〔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9:73-89.
14 賴運成.老年人孤獨感的研究進展〔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11):2429-32.
15 De Gierveld J,Tsech-Romemer C.Loneliness in old age in Eastern and Western European societies:theoretical perspectives〔J〕.Europ J Age,2012;9(4):285-95.
16 郭娓娓,王有智.城市老人孤獨感現(xiàn)狀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21(9):1358-60.
17 蔣艷菊,李藝敏,李新旺.當代西方孤獨感研究進展〔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6(5):157-62.
〔2016-05-10修回〕
(編輯 袁左鳴)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lderly′ optimism and loneliness:the mediating role of social support and the moderating role of whether having self-care ability
ZHANG Yan,ZHOU Yan-Gen,LEI Ting-Ting,et al.
Education Department,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Taizhou College,Taizhou 225300,Jiangsu,China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elderly′ optimism,social support,self-care ability and loneliness.Methods Totally 438 older people were surveyed with the optimism questionnaire,the Social Support Revalued Scale(SSRS)and the UCLA Loneliness Scale(UCLA).Results 81.96% of the elderly had moderate to severe levels of loneliness.The elderly′ optimism and social support were negatively related to loneliness(P<0.01).The elderly′ optimism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social support(P<0.01).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elderly′ social support partially mediated between optimism and loneliness.Multi group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whether the elderly had self-care ability moderated among their optimism,social support and loneliness.Conclusions The elderly′ social support partially mediates between optimism and loneliness,and whether having self-care ability moderates among the elderly′ optimism,social support and loneliness.
Optimism;Loneliness;Social support;Disability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CEA130144);南京師范大學人文社科青年科研人才培育項目(No.13QNPY16)
張 巖(1980-),男,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積極心理學研究。
R195.4
A
1005-9202(2016)20-5129-04;
10.3969/j.issn.1005-9202.2016.20.092
1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
2 遼寧師范大學心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