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馮海燕
『烹飪進課堂』是教育好調料
文/馮海燕
廣東最近出臺的《中小學地方綜合課程指導綱要》把了解廣東菜系、品鑒和制作廣東美食納入中小學課堂的學習中。雖然目前尚無關于粵菜的教材,誰來教、如何教也處在摸索階段,但已有不少廣州的中小學開設相關的烹飪課、煲湯課,有些學校的課外活動也將粵菜作為廣府文化的重要內容,組織學生進行學習了解。
現在,非遺、方言、民間藝術等進學校已經見怪不怪,且基本形成共識,但烹飪課進中小學卻鮮有耳聞。也許有人覺得學生該學習的是文化知識、藝術素養(yǎng),鍋碗瓢盆與學業(yè)掛鉤有點不倫不類,沒什么必要??晒P者以為,粵菜進校園是教育好調料。
這不是為烹飪而烹飪,烹飪的終極目標還是教育,飲食文化也是文化。而且,廣東要引進課堂的不是別的,而是粵菜的品鑒、制作等。這樣的烹飪課透出濃濃的鄉(xiāng)土氣息,更有利于學生了解家鄉(xiāng),熱愛家鄉(xiāng),激發(fā)學生的家園意識和本土情懷。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比較單調、乏味,即便是音樂、美術等素質課,一些沒有天賦的學生可能也提不起多少興趣。而烹飪課則不同,它有極強的操作性,而且能在最短時間內讓學生看到成果,課堂上奏起鍋碗瓢盆交響樂,升騰著熱氣、香氣,烹飪課應該更活躍,更放松,師生關系也更融洽,對于緊張的學習起到了很好的緩沖作用。
此外現在的孩子大多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學霸到處有,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他們可能連雞蛋都不會打。孩子不可能永遠都在父母的羽翼下成長,總有一天,他們也要嘗試單飛。所以,有必要為他們補上勞動課、自理課。而烹飪恰恰是最接地氣最實用的科目。學習之后,父母再也不用擔心孩子餓肚子了。即便大人不在家,孩子也可以自己解決,甚至在大人疲憊時,孩子可用自己的廚藝為家長送上驚喜。
學習烹飪課或許會給部分學生的未來帶來積極影響。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學霸,都能成為金領、白領,也許有些學生無心學習,可在烹飪上卻有特殊的愛好與天賦,說不定烹飪課能讓學生更快樂,更自信。筆者以為,地方菜系、飲食文化進校園對孩子大有裨益,是教育好調料,值得各地借鑒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