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波
(黑龍江大學體育部,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自媒體時代下高校體育資源傳播模式探究*
張洪波
(黑龍江大學體育部,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以高校體育教學、體育活動和體育文化資源的傳播為核心內容,以自媒體時代下互聯網渠道內的多種交流方式為依托,以單個項目俱樂部發(fā)展為發(fā)散點,尋求小眾體育和大眾體育多層體育資源的融合,建立起競技體育、興趣體育和體育文化的高校體育網狀傳播模式。
自媒體;高校體育資源;傳播模式
互聯網時代下的信息傳播和文化交融速度都有了極大的提高,新媒體的傳播方式不僅改變了人們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生活多方面的方式,也使得體育資源的整合方式有了更大的改變。本文以自媒體時代下的高校體育資源傳播為切入點,通過對高校體育資源的現狀進行分析,從自媒體時代下高校體育教學、體育文化傳播以及休閑體育推廣所具備的跨時空性、互動性、全渠道性的優(yōu)勢入手,探究在自媒體時代的背景之下,高校體育文化資源傳播的新策略和新路徑,積極探索新媒體在體育領域的高效應用,加強高校體育和自媒體的融合,推動高校體育資源的集團化發(fā)展。
1.1 體育文化資源交融性較低
體育文化作為高校體育資源中的一個重要分支,承載著更多的體育關懷和人文修養(yǎng),目前,高校體育文化的大眾普及和交融程度相對較低。究其原因,對于體育文化的重視程度不夠為首要原因,另外,體育文化的傳播媒介相對單一,網絡媒介雖然已經取代紙質傳媒成為體育文化傳播的第一方式,但校園內體育文化資源的傳播和交融更多的停留在校園網站信息發(fā)布層面,受眾群體缺少互動性,體育文化的影響力有待提升。
高校體育資源的分配往往會因為各學院學生的數量、性別不同而存在差異,競技類、對抗性強的體育競賽往往成為學生數量多、男生比例較高的學院的優(yōu)勢項目和資源,而人數較少,男生人數較少的學院在體育資源爭奪中并不占優(yōu)勢。另外,高校體育競賽活動資源相對單一,各學院仍然以足籃排、田徑為主,這些體育資源往往會集中在幾個學院手中,資源分配的不均勻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校園體育的推廣。
1.3 學生體育興趣引導缺乏廣延性
目前,高校大學生對于體育運動的興趣雖高,但缺少一定的廣泛性和延續(xù)性。首先,雖然很多大學生能夠將某一項運動作為興趣愛好,但其對該運動項目的熱愛往往是單一的停留在如何提高運動技能方面,對該項目在其他領域的認識相對不夠;另外,對于運動項目的興趣缺少延續(xù)性,很多大學生只是在體育教學中能夠進行體育鍛煉,課余時間很少進行體育鍛煉,缺少項目鍛煉的延續(xù)性。
2.1 資源傳播的全時性和全速性
新媒體時代下,自媒體下的體育資源整合將會呈現出以點帶面的發(fā)展模式,能夠在事件進行的同時實時進行傳播,實現資源共享的全時性;而且,也使得校園體育資源的共享比傳統媒體傳播速度更快,全速傳播時代已然到來。
2.2 資源傳播的全民性和全域性
借助微信、微薄等新媒體工具,人人都可以成為消息的發(fā)出端,體育資源的整合和共享也會呈現出繁星狀的發(fā)展模式。借助這一優(yōu)勢,高校體育資源的整合不再局限于學院的限制,任何一個體育資源的傳播空間會逐步變大;另外,資源的整合將會變成潛移默化的事情,不再是一些協會和機構的事情,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參與其中,都可能變成資源共享的發(fā)起者和受益者。
2.3 立地因素 空氣不流暢的低洼地、盆地、河谷地帶等,冷空氣易積聚,凍害發(fā)生嚴重;空氣流暢的臺塬、坡地沒有凍害發(fā)生。沙土地果園凍害比黏土地嚴重。
2.3 資源傳播的全媒體和全渠道性
新媒體時代下,體育資源的融合不僅僅是通過文字和圖片來完成,音頻、視頻等多方面的視覺通道都會成為整個體育資源融合和傳播的觸覺媒介;而且,電腦、手機的廣泛普及,使得體育資源的融合和傳播呈現出多渠道、多方向的模式,使得體育資源的融合和傳播更具穿透力。
2.4 資源傳播的去中心化和自凈化
多媒體時代下,體育資源的融合和傳播的“頭版頭條”不復存在,不同受眾群體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不同的主題進行討論;另外,新媒體時代下所賦予的個人話語權使得很多小道消息或者負面消息很難存在,負面影響和誤會基本可以得到有效的遏制。
3.1 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形成學生骨干
體育項目的多樣性促成了體育資源豐富多彩的傳播愿景,高校學生是當前社會接受新事物速度最快,自媒體工具使用最為廣泛的一個群體,微信、微博、QQ等交互工具的普及程度在高校學生中也最高。通過這些網絡互動工具對各個體育項目進行推廣和宣傳,可以最大程度的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形成高校自媒體平臺下體育資源傳播的獨特風景。另外,要在學生群體當中建立學生骨干,將在網絡技術和體育知識多方面具有一定特長的學生作為培養(yǎng)重點,引導自媒體時代下體育資源共享的獨立模式。
3.2 將高校體育資源的自媒體整合作為學校大事,形成常態(tài)化發(fā)展
自媒體模式下高校體育資源的融合和發(fā)展要以學校體育賽事為依托,將常態(tài)化的推廣模式貫穿在高校整年的體育賽事和體育活動當中。首先,在單項體育賽事和活動中,利用自媒體的快速性、互動性和全民性特點,實現比賽前的媒體宣傳、比賽中的賽事報道和賽事結束后的總結陳述;第二,搭建起自媒體大環(huán)境之下體育文化、體育產業(yè)的網絡推廣平臺,使高校體育資源的融合和發(fā)展能夠呈現出一幅幅流動的、多姿多彩的美麗風景。
3.3 政策扶持,實現高校體育資源融合和傳播的區(qū)域優(yōu)勢
高校體育資源的融合和傳播必須要以政策為引導,通過文字、圖片、聲音和視頻等多個方式形成其融合和傳播的區(qū)域規(guī)模和優(yōu)勢。高校相關部門應該給予自媒體模式下的體育資源融合和傳播以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權力釋放,建構起符合高校學生需求的多角度、多領域的媒介平臺,使高校體育資源的傳播速度更快、范圍更廣。
4.1 以學校內個體項目俱樂部為依托,建立各個項目資源的宣傳平臺
以學?,F有的單個體育俱樂部為依托,成立不同項目的微信和微博官方平臺,建立起各個項目資源推廣和互動的多個渠道。
首先,要利用官方平臺向學生進行體育賽事、體育技能、體育文化等多個方面的宣傳,使學生不僅掌握體育項目的運動技能,也能夠更好的了解該項目所具備的人文知識和素養(yǎng)。
第二,要利用微信、微博建立交流平臺,了解學生對于某個運動項目的實際需求,以此來更好的在校園范圍內優(yōu)化該項目的體育資源,更好的推動項目在校園受眾群體內的傳播和推廣;
第三,尋求各個單項組織之間更好的交流和互動,將趣味運動會、校田徑運動會、啦啦操、足球賽、籃球賽、排球賽、體育知識辯論賽等比賽分配到不同的時間段內,利用自媒體進行宣傳,真正實現高校體育資源網絡傳播的時空優(yōu)勢。
4.2 利用微信、微博等媒介,建立小眾體育的明星推廣范式
隨著國家對于校園體育重視程度的增加,不同項目的體育競賽在數量和規(guī)模上都在逐年增加,這也培養(yǎng)了更多的校園體育明星,但是,校園體育明星在校園范圍內的宣傳力度還相對較小,小眾體育的明星推廣范式還未形成。
鑒于此,應該在校園范圍內利用微信、微博來進行校園明星評選,對在校內外體育競賽中有突出表現的同學進行宣傳和表彰,形成校園體育的正能量推廣,使更多的學生正確的認識體育的價值和作用,更好的參與到體育運動當中;另外,以學校某個運動項目代表隊為基礎,采用微課的方式來錄制相應的技術練習和戰(zhàn)術訓練的內容,借助自媒體途徑向全校同學推廣,使學生在鍛煉和進行某項體育技能訓練時能夠有章可循,從而實現體育資源傳播的科學性和規(guī)范性。
4.3 使用移動媒體傳播體育文化
傳統媒體下,例如報紙,新聞等,其傳播模式掌握受眾群體特征和需求的難度相對較大,傳播效果也很難有最直觀和最準確的評價。而新媒體下的傳播在這些方面就具備了很強的優(yōu)勢,比賽直播可以吸引更多的觀眾,校園范圍內的體育微博互動能夠滿足每一位愛好者的需求,使其能夠將自己的想法更好的表達出來,也能夠實現參與者之間的互動,真正的使自媒體受眾群體之間能夠相互交流,實現體育資源傳播的即時性和相互監(jiān)督性。
借助移動媒體可移動這一突出特點,可以最大程度的進行體育文化的傳播和交流,利用移動媒體,受眾群體可以隨時隨地的獲取自己想要的各種體育信息和新聞,并能夠發(fā)表自己的觀點,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體育文歡傳播的受眾空間,也極大的提高了信息傳播的空間維度;另外,通訊工具在技術上的不斷革新,尤其是智能手機的出現,受眾群體通過手機就能夠觀看體育賽事直播,體育賽事文化的傳播速度變得更快,體育文化傳播的時間優(yōu)勢凸顯無疑。校園體育文化借助新媒體進行傳播,就應該充分挖掘青少年群體的活躍思維,利用其接受能力強,喜歡新鮮事物的特點,充分利用手機報、手機 QQ,微信、微博等新功能,提高體育文化傳播速度和實效。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來臨,校園體育資源傳播的時空特征更加明顯,體育資源傳播的空間圍度更加廣闊,傳播速度也更加明顯,這不僅符合當代大學生年輕、思維活躍的特征,也使得高校體育資源的傳播有了更多的選擇性調適,符合高校特點,滿足學生需求的體育資源必將成為推動校園體育文化更加完善的重要力量。
自媒體時代下,高校體育資源的傳播愿景也將更加符合時代的要求,體育文化協商圖景也會逐漸形成,新媒體下的時空傳播和人群傳播也會成為未來高校體育文化資源傳播過程中一幀幀流動的美麗風景。
[1]岳賢鋒.河南省本科院校體育網站建設現狀與對策[J].安陽工學院學報,2012(04).
[2]魏偉成.我國私立類院校體育網站建設現狀與研究[J].運動,2011(13).
[3]周德書,李曙光.網絡環(huán)境下體育信息資源共享現狀與發(fā)展對策[J].圖書館學研究,2011(14).
[4]石慶福,馮振偉.河南省高校校園網體育院系(部)主頁現狀調查[J].貴州體育科技,2011(01).
[5]李晶.網絡論壇的發(fā)展及影響[J].新聞前哨,2010(09).
[6]葛衛(wèi)忠.我國體育信息服務業(yè)發(fā)展問題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0(02).
The Transmission Model of the College Sports Resources in the Era of We Media
ZHANG Hong-bo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Heilongjiang, China)
Taking college PE, sports activities and the spread of cultural resources as the core content, in the we media era under a variety of communication within the Intern et channel as the backing, for a sin gle project club development divergent points, this paper aims to seek niche sports and mass sports multilayer sports resources integration, establish the competitive sports, interest in sports and sports culture of university sports network transmission mode.
we media; college sports resources; propagation mode
互聯網+體育遠程控制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踐研究,黑龍江大學青年科學基金項目(Qw201506)。
張洪波(1978-),黑龍江哈爾濱人,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