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輝
(河南理工大學體育學院,河南 焦作 454000)
體育教育學
高校體育志愿服務課程化思考
邱 輝
(河南理工大學體育學院,河南 焦作 454000)
2008年以來,我國體育志愿服務蓬勃發(fā)展,但仍存在行政推動為主、可持續(xù)性差、活動內容單一等問題,為解決以上問題,國家高度重視全民健身,并把其提升為國家戰(zhàn)略,體育志愿服務需求量越來越大,運用文獻資料法和邏輯分析法對我國高校體育志愿服務課程化進行研究,發(fā)現:體育志愿服務課程化可以從教學目標設置、內容安排、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平臺建設、課程評價等幾個方面展開,得出:教育部門重視,制定一套法律法規(guī)制度,為體育志愿服務課程化買單;教學單位要明確其教學目標,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政府和第三方部門搭建體育志愿服務信息服務平臺,保障信息暢通;在高校構建體育志愿服務課程體系是實現高校體育志愿服務常態(tài)化和制度化的重要保障。
高校;體育志愿服務;課程化
2008年10月,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關于深入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的意見》提出“把志愿精神作為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
2009年6月,教育部下發(fā)《教育部關于深入推進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意見》,要求高校要把志愿精神納入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
2014年9月,教育部下發(fā)了《教育部關于教師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指導意見》,要求高校教師可在知識服務、科學普及、文化宣傳、政策咨詢、專業(yè)培訓等方面積極開展志愿服務工作,為國家經濟和社會發(fā)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術服務。
2015年3月,教育部印發(fā)了《教育部關于印發(fā)<學生志愿服務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指出在學生自愿和公益的原則下,學生可以提供賽會保障志愿服務以及面向特殊群體的志愿服務。以上2個文件為教育系統(tǒng)開展志愿服務指明了方向。
北京奧運會志愿服務對中國志愿服務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008年被稱為“中國志愿服務元年”。自此以后,各個相關部門出臺政策和措施鼓勵志愿服務,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志愿者參與奧運會、亞運會、青奧會、全運會等大型賽事和國際活動的志愿服務,我國的志愿服務尤其是體育志愿服務有了長足發(fā)展。
國發(fā)〔2014〕46號頒布之后,全民健身和體育產業(yè)上升為國家戰(zhàn)略,全民健身活動開展的如火如荼,體育產業(yè)也蓬勃發(fā)展,在體育事業(yè)發(fā)展的過程中,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力,需要大量的體育專業(yè)志愿者和非體育專業(yè)志愿者,人才培養(yǎng)的重任應該在高校,在高校構建體育志愿服務課程體系,課程體系的構建是高校實現志愿服務常態(tài)化和制度化的保障。
體育志愿服務是指體育志愿者自愿的、不以營利為目的,利用自己的時間、技術技能、資源、知識、才能為體育賽事、全民健身、學校體育、體育博覽會、體育會議、特殊人群體育和其他與體育相關的活動而為社會提供服務行為的總稱[1]?!胺张c健康、快樂同在”的體育志愿服務理念將在高校中得到了極大的傳播與弘揚,大學生在志愿服務中獲得的成長與發(fā)展的機會,志愿服務的教育功能不能忽視,高校作為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基地,應該擔負重任,積極探索構建體育志愿服務的長效機制,充分發(fā)揮體育志愿服務的教育作用。
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和邏輯分析法對我國高校體育志愿服務課程化進行研究,在高校構建體育志愿服務課程體系是實現高校體育志愿服務常態(tài)化和制度化的重要保障。
1.1 大學生參與熱情高,但可持續(xù)性差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后,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人數越來越多,以
2008年北京奧運賽會志愿者為例,報名參加奧運會賽會志愿者的首都高校學生占到了報名總人數的50%,在最終確認錄取的賽會志愿者中,首都高校學生也占到了75%以上[2]??墒请S著賽會志愿服務的普及,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機會和次數逐漸增多,大學生持續(xù)參與志愿服務的人數迅速下滑,高校學生體育志愿服務意愿呈現下降之勢。
1.2 高校提倡自愿,因勢誘導,但以行政推動為主目前,高校開展的體育賽會志愿服務主要在提倡自愿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積極加入;賽事組織機構常和學校團委結合,由校團委發(fā)布志愿者招募信息,報名、遴選等工作都由校團委決定,然后派出志愿者。但是校團委是事業(yè)單位,根據賽會組織的需要,經常需要相關的專業(yè)志愿者,校團委的志愿者招募和選拔都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往往是以通知的形式下達到相應的學院,規(guī)定需要的人數和要求,再進行遴選等工作,因此,在某種意義上,這樣的體育志愿服務是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動,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愿參加。
1.3 體育志愿服務培訓零散、不系統(tǒng)隨著全民健身活動的深入開展,在學校、社區(qū)、單位以及體育系統(tǒng),大中小型的體育賽事活動頻繁,賽事工作需要大量的志愿者,而現有的體育賽事組織方存在對志愿者的培訓時間較少、培訓內容不系統(tǒng)等現象,志愿者常常是“社會主義的紅磚”,哪里需要哪里搬,沒有進行相關崗位的培訓就被臨時拉過去“充數”,這樣工作的后果顯而易見。
1.4 志愿服務課程實踐尚在摸索中體育志愿服務課程化是提高高校體育志愿服務普及率和專業(yè)水平的重要途徑,是以體育志愿服務為載體,結合大學生的個人興趣、專業(yè)學習和成長規(guī)律設立的專門課程,目的是通過體育志愿服務理論知識的學習,激發(fā)他們參與志愿服務的熱情和積極性,提升大學生體育志愿服務的服務意識和專業(yè)能力。
目前,國內已經有幾所大學在志愿服務課程化方面走在前列:臺灣靜宜大學、北京科技大學、清華大學、河北志愿服務學院、內蒙古自治區(qū)包頭市志愿服務學院、山東省青島市志愿服務學院等院校對志愿服務課程都進行了有益探索。
臺灣靜宜大學是從2000年起推動“志工靜宜”理念,2004年開始推動大一新生服務學習課程,2007年推動專業(yè)服務學習課程及全校專業(yè)服務制度。以大一服務學習課程為新生入門的基礎教育;大二至大四和研究生的專業(yè)課程,以及行政與教學單位的專業(yè)服務制度,除了提升學生專業(yè)技能外,也培養(yǎng)學生的人品態(tài)度、待人處事、服務利他等價值觀。靜宜大學的服務學習課程是透過正式、非正式與潛在課程的設計為目標,實現“服務學習精致化”[3]。
2005年10月,北京科技大學將《公益勞動》(36工時)與志愿服務結合,將《大學生志愿服務》(36工時)作為獨立的實踐課程,納入本科生教學計劃,課程要求學生在入學后6個學期內累計完成36工時的志愿服務活動(含公益勞動)[4]。
清華大學志愿服務培訓體系為北京奧運會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北京奧運會志愿者培訓中的主要特點有:l)通用培訓強調覆蓋面,并采取講座與實踐等多種培訓方式;2)個別崗位培訓強調專業(yè)化,如媒體運行專業(yè)志愿者,清華大學專門開設課程并為其提供實踐機會;3)骨干志愿者培訓強調組織管理能力;4)特色活動豐富培訓體系,清華大學開展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課堂培訓工作,形成了奧運論壇、奧運全接觸等品牌;5)建立信息化管理平臺,實現了對龐大的奧運會志愿者隊伍管理到人的目標,成為選拔奧運會賽會服務志愿者的重要參考依據[5]。
除此之外,國內近2年還有幾個專門的志愿服務學院成立:1)2014年8月18日,青島市文明辦與青島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合作成立山東青島志愿服務學院,是全國首家文明辦與高校聯辦的公益性志愿服務學院;2)2014年12月2日,包頭市志愿服務學院在包頭輕工職業(yè)技術學院掛牌成立;3)2015年6月26日,河北志愿服務學院在河北經貿學院揭牌成立,致力培養(yǎng)高素質志愿服務人才[6],這幾個志愿服務學院的共同特點是文明辦和高校合作,致力于志愿服務理論研究,為社會建設培養(yǎng)高素質的專業(yè)性志愿服務人才。
2.1 體育志愿服務課程化有利于推動高校體育志愿服務的常態(tài)化目前,國內的高校體育志愿服務模式是以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動為主,以大型活動為主要服務內容,臨時性、短暫性和集中性的特點對于大學生志愿者的成長作用有限。如何培養(yǎng)大學生參與體育志愿服務,提升其對項目管理的把握以及組織能力,對實現高校體育志愿服務常態(tài)化顯得十分重要。
體育志愿服務課程化有助于解決這個問題,通過將志愿服務和體育專業(yè)教育整合,并面向全校學生開設選修課,通過課程傳授志愿服務的理論知識以及專業(yè)的服務技能,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參與體育志愿服務的能力,帶動體育專業(yè)學生和非體育專業(yè)學生成為高校體育志愿服務的中堅力量,實現高校體育志愿服務的常態(tài)化,形成長效化機制。
2.2 體育志愿服務課程化有利于推動高校體育志愿服務的制度化目前體育志愿服務的開展是在校團委的引導下,體育學院和其他相關職能部門的配合下開展的,服務開展的影響面比較窄,沒有引起高校領導、各單位和大學生的足夠重視。
體育志愿服務課程化可以有效整合體育學院的人力資源和社會體育資源,為全校學生提供專門的體育志愿服務培訓的機會,結合學生的專業(yè)特點,培養(yǎng)專業(yè)性志愿者和通識志愿者,可以在有效增強學生志愿服務意識的同時,積極參與體育活動,提升個人的組織和領導能力,課程培養(yǎng)大量的體育志愿服務專業(yè)人才,為高校體育志愿服務的制度化奠定基礎。
2.3 體育志愿服務課程化有利于提高學生志愿服務參與的主動性志愿服務的功能有三:1)志愿服務能夠培養(yǎng)受教育者良好的公民意識;2)志愿服務能夠培養(yǎng)受教育者的參與能力;3)志愿服務能夠培養(yǎng)受教育者的綜合素質和專業(yè)技能[7]。
高校開設專門的體育志愿服務選修課或必修課,可以有效提高學生自覺參與體育志愿服務意識,增加體育志愿服務的普及率和涉及面,提高學生參與體育志愿服務的主動性和能動性,為其制度化和規(guī)范化奠定基礎。
3.1 體育志愿服務課程的目標設置體育志愿服務課程要實現其目標必須具體化,即提出具體要求--教學目標。體育志愿服務課程的教學目標應用性較強,主要是通過體育志愿服務理論探討、體育志愿服務項目管理等,讓學生能夠掌握體育志愿服務的基本理論,了解和掌握基本的體育專業(yè)和非專業(yè)性志愿服務的技能,能夠很好地和別人合作,共同完成志愿服務項目;通過學習和實踐,可以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鍛煉其組織、協調、領導以及團隊合作的體育志愿服務能力,樹立終身參與體育志愿服務的意識,幫助學生樹立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從而實現對大學生德育和體育的目的。
3.2 體育志愿服務課程的教學內容安排體育志愿服務課程的教學內容分為通識教學和專業(yè)教學兩大類,課程的教學方式是以實踐教學為主,以理論教學為輔,有校內服務和社會服務兩種形式,其中校內服務是基礎,社會服務是拓展。
理論教學主要通過通識教學和專業(yè)教學完成,通識教學主要是志愿服務理念與實務、志愿服務概論等,專業(yè)教學主要包括賽會志愿服務、北京志愿服務培訓手冊、體育項目志愿服務手冊(尚未出版)、大型賽會志愿服務理論與實務等;實踐教學是通過項目教學來完成,根據賽事需求和全民健身指導需求,結合項目特點進行模擬教學,讓學生在教學中得到實踐,并在校內各種體育賽事和體育活動中得到檢驗。
學生在校內體育志愿服務中得到鍛煉之后,可以參與社會體育志愿服務,并在服務的過程中提升專業(yè)技術能力、組織領導能力以及社會實踐能力。
3.3 體育志愿服務課程的理論教學體育志愿服務課程的理論教學方式包括通識教學和專業(yè)教學2種。
3.3.1 體育志愿服務通識教學體育志愿服務課程的通識教學主要課程有:志愿服務理念與實務、志工管理、志工服務與志工管理、志愿服務概論、志愿服務體系研究、中國志愿服務大辭典、志愿服務法律法規(guī)匯編等,這些理論課程為研究體育志愿服務奠定基礎,為進一步深入了解和研究體育志愿服務提供有益啟示和思考。
3.3.2 體育志愿服務專業(yè)教學體育志愿服務課程的專業(yè)教學主要課程有:北京奧運志愿服務研究、北京奧運會志愿服務專業(yè)培訓和通用教材、體育志愿服務培訓教材(有待開發(fā))、大型賽會志愿服務、全民健身志愿服務(各種項目介紹,有待開發(fā))等,這些課程更加有針對性,為開展體育志愿服務提供行動指導,操作性更強。
3.4 體育志愿服務課程的實踐教學體育志愿服務課程重點在實踐教學,實踐教學要求是專業(yè)的體育教師,對體育賽事運行和體育項目非常熟悉,并了解體育志愿服務課程特點,鼓勵進行志愿服務的團隊合作,按照模擬體育賽事和全民健身指導實踐,讓學生積極地參與策劃、組織、協調等工作,讓學生以小團體為單位參與體育志愿服務,把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融合在一起,在實踐中學習,學習中檢驗實踐的效果,最終形成領導重視、教師引導、學生主體參與、社會支持的獨特體育志愿服務課程實踐教學模式。體育志愿服務課程的難點是教會學生體育志愿服務項目的計劃、組織、實施和策劃,學會撰寫有學術價值和實踐價值的志愿服務總結報告,讓大學生通過體育志愿服務課程學習成為一名忠實的志愿服務參與者和組織者。
3.5 體育志愿服務課程的平臺建設目前的高校體育志愿服務中,體育志愿者服務缺乏可持續(xù)性的原因之一是缺乏將培訓與考核相結合的志愿者信息系統(tǒng)。很多高校或者是缺少志愿者培訓、考核等環(huán)節(jié),或者是培訓和考核是沒有聯系的,更少有將志愿者培訓、服務、考核等信息記錄下來的信息系統(tǒng),因此,為了體育志愿服務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體育志愿服務課程的平臺建設非常重要。
在這個平臺上,可以詳細地記錄參與體育志愿服務課程的所有學生信息,包括上課記錄、實踐記錄、培訓記錄、社會體育志愿服務記錄等;也可以將教師參與志愿服務課程的具體情況進行記錄,形成體育志愿者培訓的師資庫和學生志愿者數據的儲備庫,以滿足不同類型的體育志愿服務需要;還可以鏈接中國志愿服務聯合會,把信息上傳至志愿服務云,共同分享體育志愿服務資源[8]。
3.6 體育志愿服務課程的課程評價和獎懲機制如何評價體育志愿服務課程并對服務成效顯著者進行表彰、對不認真完成者進行相應的“懲罰”,關系到體育志愿服務課程在高校教學系統(tǒng)中是否能夠可持續(xù)發(fā)展。
希望通過體育志愿服務課程服務信息平臺(包括大一、大二學生選課系統(tǒng)以及全校志愿服務資源系統(tǒng)等),制訂系統(tǒng)化的課程評價機制,包括大學生學習課程前后的問卷測量與調查、體育志愿服務課程的成效評估問卷,以及教師和學生的體育志愿服務項目討論會、第三方的及時反饋信息等,綜合以上學習和服務的綜合考量,對表現優(yōu)異者進行學分獎勵、證書獎勵和精神文明獎等,對于不合乎要求的進行批評,情節(jié)嚴重者可讓其重修課程。
1)體育志愿服務課程是高校志愿服務課程化的重要途徑,目前還處于探索階段,高校體育志愿服務教育體系的設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相應的配套機制和保障實施,教育部門要高度重視,并給予相應的制度和政策引導和保障。
2)教學單位要明確其教學目標,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并能夠和政府、社會組織和企業(yè)等部門形成聯動,為體育志愿服務提供用武之地。
3)政府和第三方部門搭建體育志愿服務信息服務平臺,為體育志愿服務的供給和需求方搭建橋梁,形成良性信息循環(huán)系統(tǒng)。
4)政府和社會各界要有一套法律法規(guī)制度,開設專門的體育志愿服務課程研究小組,為體育志愿服務課程化提供智力支持,同時為體育志愿服務的評價和獎懲買單,保障體育志愿服務課程及其服務在高校教學中得到落實。
[1] 陳冀東.構建高校學生志愿服務課程化機制的探索與研究 [J].文學教育(中),2014(3):71-72.
[2] 沃意琳,游華麗.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課程化管理初探[J].寧波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4,18(5):45-47.
[3] 宋佳東,劉祎男.高校志愿服務類課程構建的影響因素研究[J].黑龍江科學, 2016,7(18):96-97.
[4] 鄭甜甜.大學生志愿服務課程化建設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6,32(10):228-230.
[5] 唐麗萍,陳蘊.高校志愿服務教育的驅動模式和實踐路徑分析[J].上海海關學院學報, 2013,34(2):109-115.
[6] 沃意琳,游華麗.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課程化管理初探[J].寧波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4,18(5):45-47.
[7] 陳健,羅夢妮.志愿服務教育課程范式問題探析——以臺灣靜宜大學的服務學習教育為例[J].山東紡織經濟,2015(12):71-74.
[8] 陳健.志愿服務學習:高校志愿服務課程化的路徑探索[J].黨史博采(理論),2016(2):61-62.
[9] 張曉紅.高校志愿服務教育課程化路徑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1(5):85-88.
[10] 魏銀,戴銳.高校青年志愿服務課程化研究——基于現代課程理論視角[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2(3):62-69.
[11] 陳曦,潘小儷,劉曉東.構建大學生志愿服務長效機制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北京科技大學實踐類課程《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建設和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09(8):11-13.
[12] 陳慧卉.構建長效的高校志愿者培訓體系[J].知識經濟,2008(12):152-153.
[13] 邱輝.中國體育志愿服務現狀及其體系構建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4.
Reflections on the Curriculum of Sports Volunteer Servi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QIU Hui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aozuo 454000, Henan China)
Since 2008, the sports volunteer service in our country has developed rapidly,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administrative promotion is the main model, the sustainability is poor,the content of the activities is single and so on. In order to solve the above problems, the country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national fitness, and the national strategy to improve the service demand, more and more sports volunteer, volunteer servi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the realization of university sports volunteer service normalization and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it.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and logical analysis of China's university sports volunteer service course to study,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curriculum of sports volunteer service can be started from several aspects: goal setting, teaching content arrangement,teaching theory, teaching practice and platform construction, curriculum evaluation. It concludes that education department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establish a set of laws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for the sports volunteer service curriculum pay; teaching units must make clear the teaching goal, reasonable arrangement of teaching content; and the third party government departments to build sports volunteer service information service platform, information flow securit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iversity sports volunteer service; curriculum
2016-10-01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項目編號:13CTY025);河南省高校資助項目(項目編號:HK201509)。
邱輝,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奧林匹克與志愿服務。
G807.0
A
1004 - 7662(2016 )10- 0034-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