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玲
(重慶市奉節(jié)縣實驗初級中學,重慶 404600)
?
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
鄧小玲
(重慶市奉節(jié)縣實驗初級中學,重慶404600)
摘要:故事化教學指的是將故事作為教學素材,教師對故事進行收集整理,將對故事的講解、分析與評價作為主要環(huán)節(jié),組織并開展的教學模式。故事化教學將具體、形象的故事內容貫穿在教學中,便于學生接受。
關鍵詞:故事化教學;初中歷史教學
在我國,大部分初中學生都是第一次接觸歷史學科,對于學生來說,歷史不是一門新奇的學科,因為大部分初中歷史教師還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在課堂上以知識點灌輸為主,學生感到十分枯燥。歷史學科的知識點十分枯燥復雜,更加大了教學難度,采用陳述歷史故事的方法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歷史學科產生濃厚興趣,有利于歷史教育的開展,并對歷史教育發(fā)展有深遠意義。
一、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應用歷史故事的重要性
(一)歷史故事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
故事屬于人類發(fā)展歷程中比較常見的傳承記憶方法,通過歷史故事的講解可以使人們對民族文化進行有效傳承,其和歷史記錄具有相同效果。但與歷史相比,歷史故事則更多地側重于對事件過程的講述,而且在趣味性上和生動性上更勝于歷史。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借助歷史故事的講解可以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因為大部分初中生具有較強的求知欲,且對故事具有較強記憶力,所以將歷史故事應用于初中歷史教學之中,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而且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通過相關調查發(fā)現(xiàn),初中生對于選擇講故事的教學方法也比較認可,從而為初中歷史教學奠定良好基礎。
(二)歷史故事能夠將復雜變?yōu)榍逦?,抽象變?yōu)榫唧w。
由于故事的發(fā)展一般是對時間的發(fā)展過程進行敘述的,因此對于其中的一些細節(jié)給予了詳細描述。在歷史教學過程中,通過歷史故事講解可以將那些比較難記的時間、地點等引入故事的某個細節(jié),同時將一些相對比較抽象的概念具體化,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記憶水平。教師在講故事時,學生還能夠體會到歷史事件重現(xiàn)的場景,從而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三)符合初中歷史教材的需要。
通過對初中歷史教材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大部分教材不僅包括最基本的歷史知識,而且囊括一些比較有趣的知識點,對一些比較重要的知識進行適當補充和完善。如果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適當引入歷史故事教學,則可以豐富課堂氛圍,并使課堂內容通俗易懂。
(四)幫助初中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初中生所處的年齡是人生觀和學生性格形成的主要時期,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如果歷史老師能夠講解一些比較正義的、激勵人心的歷史故事,則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歷史內容的了解和掌握,而且會對學生的成長產生一定影響,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歷史故事在教學中的運用
(一)通過歷史故事導入新課。
在新的課程講解之前教師不要急于直奔教學主題,可以先講講關于本堂課的相關內容,運用歷史故事的形式演繹出來。在整個初中歷史教學中,導學的部分做得好就能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可以說整堂歷史課就成功了一半。在新課導入的時候老師可以抽出幾分鐘的時間講個歷史小故事,為整節(jié)歷史課提前“熱身”,讓學生在聽故事的同時融入歷史學習的狀態(tài),沿著一定的脈絡將與歷史故事相關的史實研究清楚,學生在接受相關的史實時精力充足而集中,能夠將教學內容和導學故事聯(lián)系起來,加深印象,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歷史故事的來源也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文學作品中的歷史故事,可以是詩詞中涉及的歷史典故,這些都可以作為導學前的歷史故事來進行講述。比如講唐朝安史之亂時,會講到安史之亂的原因,原因有很多種,可以選擇比較有代表性的,這樣能加深學生的印象。原因之一是唐玄宗后期統(tǒng)治腐敗,沉迷酒色,會提到楊貴妃這個人物。那么就可以借助楊貴妃的故事來導入安史之亂的教學內容。古詩有“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就是說楊貴妃喜歡吃荔枝,唐玄宗就命人千里迢迢將荔枝送入宮中,可見對楊貴妃是十分縱容和寵溺的。通過這個故事導入課堂主題,學生在聽故事中進入“安史之亂”這一課的學習,就比較容易接受。
(二)把握正確的講述時機。
將歷史課堂分為多個環(huán)節(jié),歷史故事的講述只是其中一部分,教師不可以本末倒置,過多地進行歷史故事講述,忽略了教學重點,不可以將講述歷史故事只作為引起學生注意的“提神工具”。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選擇合適的講述時機,
不要只在課堂開始時以引題的目的講述歷史故事,在講到該堂課的重點難點時,可以適時引入相關歷史故事,通過歷史故事使學生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方便學生理解學習重點和難點。也可以在課堂收尾階段時,講一個歷史故事,對本堂課的內容進行進一步深化和鞏固,抓住學生注意力,引起學生學習興趣,以便之后的歷史教學工作的開展。
(三)利用合適的語言策略講述歷史故事。
歷史學科實際屬于文科,因此,教師的語言使用也要準確慎重,在講述歷史故事的過程中,一個字一個詞的偏差都可能造成學生的理解障礙和偏差。并且在講述過程中,教師應當使用生動的語言與肢體語言相結合,充分激發(fā)學生興趣,并對其產生心理暗示。例如,在講述民族英雄時,教師可以使用慷慨激昂的語氣,在講到奸臣賊子時通過表情和語氣表達對其的鄙視和厭惡。利用情緒潛意識地影響學生,從側面影響學生情緒,在銘記歷史人物的形象的同時,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讓歷史人物的形象深深印在學生腦海中。另外,教師在講述歷史故事的過程中要保持絕對的客觀,遵守師德,不能攜帶個人觀點,將真實的歷史事件呈現(xiàn)給學生,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判斷歷史人物的形象。教師在講述過程中應當采用合適的語速,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夠聽懂,在一些歷史事件中,存在一些專業(yè)的名詞,對于學生不明白的詞要給予及時解釋,也可以由此引出另外一個歷史故事,將多個歷史故事結合起來。在講述歷史故事時要控制整個故事的內容,用簡潔的語言,闡述明了的劇情,不要拖泥帶水,用最短的時間將故事講完,達到講述歷史故事的目的,從而掌握講述歷史故事的節(jié)奏。
參考文獻:
[1]葛春華.初中歷史教學中的立體教學法初探[J].考試周刊,2008(34):147-148.
[2]補治岐.農村初中歷史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新課程(教師),2010(2):106.
[3]谷忠慧.疏脈理絡擇良方從之——談初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0(27):197.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4-02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