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特權法
“官貴犯法,不與庶民同罪”,在中國古代其實是有法律依據(jù)的,這就是所謂的“八議”和“官當”。“八議”和“官當”突出地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法律的另一個重要方面——特權法的性質。
“八議”是封建貴族官僚中的八種人犯罪后,享有減免刑罰處分的特權制度。具體包括:一、議親,指皇親國戚;二、議故,指皇帝的親密故舊;三、議賢,指朝廷認為“有大德行”的人;四、議能,指有杰出的政治、軍事才能的人;五、議功,指為封建王朝建立過卓著功勛的人;六、議貴,指一定品級以上的官員及有一定等級爵位的人;七、議勤,指為封建國家勤勞服務的人;八、議賓,指前朝國君的后裔被尊為國賓的。上述八種特殊人物犯罪,司法官員不能直接定罪判刑,而要將他的犯罪情況和特殊身份報到朝廷,由負責的官員集體審議,提出意見,報請皇帝裁決,給予寬宥處理。一般情況下死刑均能免除,其他的刑罰則可以降等處理。
“八議”入律,始于曹魏的《新律》。隋唐又加以完善,以后各朝都相沿不改。
“官當”,就是以官階來抵當部分或全部刑罰的制度?!肮佼敗弊鳛橐环N制度最先出現(xiàn)在《晉律》當中,《晉律》規(guī)定免除官職可以折抵三年的徒刑。此后南朝時的《陳律》正式出現(xiàn)了“官當”之名,規(guī)定“五歲、四歲刑,若有官,準當二年,余并居作。其三歲刑,若有官,準當二年,余一年贖”。意思就是說,官僚們如果被判四年或五年刑,可以用官階抵當兩年,其余的刑期還得服滿;如果被判三年,可以用官階抵當兩年,余下的一年就可以用金錢來贖買了。
(清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