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昊男
(成都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跨文化交際視野下的文化翻譯問題
——基于《翻譯與跨文化交際》課后作業(yè)的分析
鐘昊男
(成都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MTI《翻譯與跨文化交際》課程的開設,旨在培養(yǎng)學生在英語語言學習以及英漢互譯中的文化意識、文化比較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通過掌握跨文化交際翻譯的基本理論以及技巧,學生能對中西方差異進行感知,了解相同或不同文化背景群體之間的文化差異以及這些差異給跨文化交際和翻譯帶來的影響,提高跨文化交際和翻譯的質(zhì)量。其中,文化翻譯是跨文化交際的特殊形式之一,針對跨文化交際課后翻譯練習中的中國文化英譯問題,本文分析了此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并對各個問題進行歸納總結(jié),最后從跨文化交際視角中提出解決問題的設想和方法。
文化;問題;方法
近年來我國經(jīng)濟蓬勃發(fā)展,國際地位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愿意了解中國文化。如何傳播中華文化,在國際文化傳播的舞臺中占有一席之位,成為國內(nèi)譯者的主要任務。翻譯碩士專業(yè)的開設也經(jīng)歷了五六年,成為考研熱門專業(yè),課程和實踐不斷完善,培養(yǎng)出一大批翻譯人才。《翻譯與跨文化交際》為全國翻譯碩士專業(yè)學位(MTI)專業(yè)選修課程,該課程從跨文化交際的宏觀層面出發(fā),重點關注與翻譯學習相關的基礎知識,能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素質(zhì),從而提高翻譯質(zhì)量,對于口譯和筆譯方向的學生都大有益處。
英國語言學家Lyons說過,“特定社會的語言是這個社會文化的組成部分,每一種語言在詞語上的差異都會反映出使用這種語言的社會的事物、習俗以及各種活動在文化方面的重要特征?!币虼?與其說文化翻譯是對不同語言的易換,不如說是以語言轉(zhuǎn)換為基礎,但不單純是圍繞語言本身,而是主要圍繞語言所蘊含的意義,即語言所代表的文化的影響與內(nèi)涵的傳遞。其中產(chǎn)生的翻譯問題,就是一些文化傳遞的跨文化交際問題。然而,針對個人的文化翻譯練習,根本原因可以歸結(jié)為以下兩點:
(1)漢語言文化知識匱乏:譯者是從事語言工作的人,只有能正確地認識語言,用科學的方法分析語言,才能做好翻譯工作。我們必須具備一定的文學知識和文學修養(yǎng),掌握中國古代、現(xiàn)代、當代文學的發(fā)展,對于那些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必須了解。如課后練習《書法大師王羲之》的翻譯,需對蘭亭集序有所了解,王羲之將詩賦輯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記述流觴曲水一事,并抒寫由此而引發(fā)的內(nèi)心感慨。將其解釋成Preface to the Poems Composed at the Orchid Pavilion遠不如the prelude of the Orchid Pavilion表現(xiàn)的簡潔,就是由于對漢語言文化把握不充分,生搬硬套得來。
(2)英語基礎知識不完善:集中表現(xiàn)在語言功底方面,語法在英語專業(yè)的學習中一直被視為枯燥的學科,這也是我們在本科學習階段忽略的環(huán)節(jié)。在翻譯實踐中發(fā)現(xiàn)自己還是存在著不少的語法錯誤和漏洞。如課后練習的《中國園林》翻譯,其中一句話“實際上,園林被喻為是‘天然的藝術(shù)再造,三維的山水畫卷’”。本人翻譯為In reality,the Chinese Garden has been hailed as the“natural art reconstruction and three-dimensional landscape painting”.明顯是一個錯誤的翻譯,用詞的不準確不提,句子本身的語法就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并且時態(tài)混亂。而參考翻譯為In fact there is a saying which goes,“the garden is an artistic recreation of nature; a landscape painting in three dimensions”.固定句型a saying goes的運用將整個句子格式化,十分準備的表達出中國園林的形象。
翻譯并不是逐字逐句的翻譯,經(jīng)過一學期的文化翻譯練習以及跨文化交際課程的學習和講解,我們不僅了解到翻譯的理論知識,也對文化翻譯整體的概念有了新的認識。針對6次翻譯練習,總結(jié)出以下三點翻譯的問題:
(1)脫離文化語境導致詞義的誤譯:翻譯中我們需要整體把握全文或整個翻譯段落,把握整體,不僅有助于全文的把握,也有助于對部分的理解。英漢兩種語言中都存在一詞多義的現(xiàn)象,漢語詞義比較固定和嚴謹,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可以獨立于語境;而英語詞義比較靈活,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語境,有著比較豐富的虛化手段。當一個詞語用于一種新的語言環(huán)境時,就會產(chǎn)生新的含義。如《京劇》翻譯中的“武打”,在語境中并非武打之意,而是打擊樂器伴奏的一種形式。將武打譯為acrobatic fighting是錯誤的,而martial arts則能反應出此語境下的武打的內(nèi)涵。
(2)缺少語法分析導致的錯譯:語法的學習在文化翻譯過程中依然重要,雖然是漢譯英,但在翻譯中往往都忽視這一點。有時候也會出現(xiàn)雖然語法專項的訓練已經(jīng)達到一定水平,但翻譯時卻不能準確運用,或者不知道運用語法分析。語法分析對譯后的英語復雜句檢查顯得很重要。通過語法分析,找出全句的主干部分,理清詞、句與句之間的關系,才能保證對原文的正確翻譯。而在運用語法分析的同時,還要采用一些基本翻譯知識和技巧,注意英漢兩種語言表達上的差異,以避免出現(xiàn)蹩腳的英譯。
(3)缺乏漢語文化背景知識導致的誤譯:翻譯是跨文化交際的表現(xiàn)形式,文化背景知識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翻譯質(zhì)量。文化翻譯不僅僅是將一種文字譯成另一種文字,還要向讀者說明原文中社會文化的情況。如果我們對于兩種社會文化的差異沒有一定的了解,就無法傳遞正確的表達。如在《天下武功出少林》翻譯練習中,部分文字“說因他長期靜坐,為了調(diào)整身體內(nèi)部的循環(huán),創(chuàng)造了一套功法來放松身心?!苯?jīng)過多次修改后翻譯為“With his long-term meditation,he wanted to rectify his internal recycling of the whole body,then a relaxed gest of Martial arts was invented by him”。然而此版本在這樣的條件下是完全錯誤的,據(jù)查詢relaxed gest為放松的故事,gest做武功解釋時,只存在于美國南部的一些鄉(xiāng)村,在英語語言文化感知的背景下幾乎無法理解,因此正確的版本應該為“saying that due to long periods of sitting,he created a set of movements to adjust the internal circulation of the qi,or chi,and relax the body and mind”。而氣這個詞的融入,也是基于中國文化的了解,讓外國讀者能從音譯中找到漢語文化的可譯性。
從上文我們可以看出,文化翻譯中存在的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決。這就要求我們要充分了解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并在翻譯工作中正確處理各種語言與文化問題。由此我們試想以下兩種可行的解決方案:
(1)提高英文原著的閱讀量:閱讀量不夠,會導致文化感知問題的產(chǎn)生,也將影響到英文翻譯的功底。首先,缺乏閱讀會導致語感失真??缥幕浑H理論中,語感就是對語言的一種言語感知。盡管每個語法都明白,每個單詞都認識,但仍然不能從整體上把握一篇文章。其次,缺乏閱讀會導致文化背景缺失。沒有語言文化背景,就不能了解英語的習俗文化、思維方式以及歷史文化。而要想加強對英語文化背景的認知,最理想的方法就是通過大量閱讀各種文章,通過天長時間的積累,盡量消除文化上差異。
(2)創(chuàng)造語言環(huán)境,培養(yǎng)文化理解能力:語言環(huán)境分為正式語言環(huán)境和非正式的語言環(huán)境,人類語言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才得以發(fā)展和延續(xù)。環(huán)境對人類語言的重要性不可被忽視。與人類第一語言環(huán)境離不開自己生存語言環(huán)境一樣,我們英語語言學習者的第二語言掌握也離不開語言環(huán)境。通過創(chuàng)造語言環(huán)境,能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文化間差異,從而提高文化的理解能力,再將其運用到文化翻譯的實踐當中。
文化翻譯一直以來都是翻譯中的難題,在一學期的翻譯練習和跨文化交際課程學習中,我們受益匪淺。然而,通過分析產(chǎn)生的問題,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自己在文化翻譯中的不足。在今后的學習中,應該努力培養(yǎng)自己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多讀英文原著,努力創(chuàng)造語言環(huán)境,培養(yǎng)文化理解能力。在文化翻譯的學習過程中,只有不斷總結(jié)歸納,找到問題的可行解決方法,才能在下一次翻譯中取得進步。
[1] 劉學惠,跨文化交際能力及其培養(yǎng):一種建構(gòu)主義的觀點[J]與外語教學,2003。
[2] 陳國民,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 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出版社,1997。
[4] 劉偉強,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及翻譯[J];安陽大學學報;2004年01期。
[5] 程裕禎,中國文化要略[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
[6] 欒曉虹,文化詞語及其翻譯[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0年04期。
[7] 武麗華,論英語翻譯的理論與技巧[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鐘昊男(1991.08-),男,漢族,重慶市云陽縣,碩士研究生,成都理工大學,跨文化交際。
HO-05
A
1672-5832(2016)09-027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