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夢玲(成都體育學院研究生部,四川 成都 610041)
?
文化視域下武術與空手道的禮儀對比研究
龔夢玲
(成都體育學院研究生部,四川 成都 610041)
摘 要:文章采用文獻資料法和邏輯分析法,以文化為中心,輻射到當前武術與空手道的發(fā)展現(xiàn)狀中,通過對比中國武術與日本的空手道,發(fā)現(xiàn)中國武術在發(fā)展過程中文化建設層面存在的弊端,提出意見和建議,旨在促進中國武術的發(fā)展,傳承中華武術文化,弘揚民族精神。
關鍵字:文化;武術;空手道;對比
有市場需求,才會有發(fā)展。當前中國武術的發(fā)展不容樂觀,在各大小城市里,隨處可見各種培訓班,如跆拳道、空手道、舞蹈等,而作為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中國武術,卻難以發(fā)現(xiàn)其身影,因為少有人愿意參與學習,對于外來項目,國人趨之若鶩,對于自己的傳統(tǒng)卻無人問津,這一現(xiàn)象應該引發(fā)我們習武之人的思考,任何一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都有其背后存在的原因。文章從文化角度出發(fā),對比研究中國武術與日本空手道,從禮儀角度著手研究,發(fā)現(xiàn)空手道項目中禮儀文化的滲透力較強,通過學習和借鑒空手道的禮儀文化,以促進中國武術的傳播與發(fā)展。
“文化”一詞,在中國古代是“文治與教化”的意思。
文化是人類在處理人和世界關系中所采取的精神活動與實踐活動的方式及其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物質(zhì)和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活動方式與活動成果的辯證統(tǒng)一[1]。從過程意義來看,文化不僅僅是一種在人本身自然和身外自然的基礎上不斷創(chuàng)造的過程,而且是一種對人本身自然和身外自然不斷加以改造,使人不斷的從動物狀態(tài)中提升出來的過程。
文化的兩個重要屬性是——時代性和民族性。這兩種屬性是并列的關系,二者齊頭并驅(qū)才能使文化得以延續(xù)、傳承。同一個時代不同的民族文化具有相同的時代特性;同一時代的不同民族文化具有其獨特的民族特點。時代性和民族性成就了文化的豐富多彩,也因文化的存在而彰顯自己的特色,每一個時代和民族都有其獨特的文化烙印。
各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長處,當然也存在不足。在從事文化的比較研究時,既不可用自己的長處與別人的短處相比,這樣會誤導自己,導致過分自信,剛愎自用,會模糊自己看清事物本質(zhì)的雙眼,不利于前行;也不可用自己的短處與別人的長處相比,這樣會使本來就落后、貧弱的民族更加的自卑,失去前進的動力,這同樣是不可取的[1]。
在經(jīng)濟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國的文化正在遭受多方外來文化的沖擊,要對外來的文化做出正確的分析,祛除糟粕,取其精華,才是更好的、更科學的堅持自己,從而更好的、更科學的發(fā)展自己。一個文化,不管在某一時期內(nèi)發(fā)展的多么輝煌燦爛,如果固步自封,抱殘守缺,又沒有外來的新成分注入,結果必然會銷聲匿跡,成為夏天夜空中的流星[2]。絕不可讓文化的時代性扼殺了民族性,因為那時,將無民族可言。斯大林指出:一個民族一定要有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經(jīng)濟、共同的語言及表現(xiàn)共同心理學的共同文化,才稱其為一個民族。文化總是會交流、會融合的,但是在交流融合過程中總會有一個主次問題。把握好這個主次問題是文化傳播與發(fā)展的關鍵所在。
任何文化的創(chuàng)始與由來、生存與發(fā)展無不受制于一定的地域與民族的價值觀的統(tǒng)攝與支配,無一例外的都受到了哲學思想的影響和化通[3]。先秦哲學家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是強調(diào)了人與自然的統(tǒng)一。武術作為一種身體的藝術,身體的運動與自然環(huán)境密不可分,要走進武術,就要求達到天人合一,即順應自然之理,通過大自然的變化規(guī)律建構自身的武術之道。順應自然規(guī)律是武術的主要原則,是武術的拳道之理[4]。中國傳統(tǒng)武術文化的核心是——武德。武德修養(yǎng)以禮為先,“未曾學藝先識禮,未曾習武先明德”,所以通常情況下,習武之人給別人的第一印象是:遵循中華民族優(yōu)良傳統(tǒng),懂禮貌,講究禮節(jié)。因為當今武術教學倡導習武者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質(zhì),以文明禮貌待人接物。主張“尚武德不尚武力”。
空手道起源于中國,發(fā)展于日本,融合了中日兩國的武道文化,經(jīng)歷了600多年的發(fā)展和演化,最終形成了完整的空手道文化體系。它不僅具有自衛(wèi)防身的功能,還能使人獲得現(xiàn)實生活中必需的心理素質(zhì),如自信、自律和自控等。通過對空手道的學習最本質(zhì)的是讓人體會這項運動本身獨特的魅力,讓人從中身心獲益。正如周一良先生所說的日本的文化特質(zhì)是“苦澀、閑寂”,簡單、古雅,隱而不發(fā)[2]??帐值赖木褚饬x在于:展示給別人的不單單是一個四肢發(fā)達、體格健壯的肢體形象,而更顯得充滿朝氣、富有創(chuàng)造精神的個人形象[5]。
日本是一個資源相對貧乏的島國,這就養(yǎng)成了這個民族善于吸收其他國家長處的天性。就其文化來說吸收外來文化對日本文化的發(fā)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日本文化的發(fā)展史向世人證實,吸收他國文化不是全盤的模仿他國文化,而是結合本國的民族特色在吸收外來精華的基礎上融合創(chuàng)新并發(fā)揚光大[6]。日本空手道,吸收中國武術文化的同時,不失本國傳統(tǒng),沒有讓文化的時代性淹沒了其民族性??帐值乐械摹翱帐帧奔闯嗍挚杖囊馑?,而“道”的意思是技術運用的方法與精神修養(yǎng)。其精神修養(yǎng)就是借鑒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國人的禮儀、忍耐、謙虛、自強不息的精神都被空手道運動所吸取,并發(fā)揮得淋漓盡致,給空手道運動在世界的廣泛傳播增添文化內(nèi)涵。
中國武術古訓要求:未曾學藝先識禮,未曾習武先明德?!岸Y”在中國的含義頗豐,孔子《論語,為政》“道之以德,齊之以禮”。中國武術的禮表現(xiàn)形式是國際武術聯(lián)合會規(guī)定統(tǒng)一采用的“抱拳禮”。其寓意是:右手握拳寓意尚武,左手掩掌寓意崇德,以武會友;左掌四指并攏,寓意四海武林團結奮進;左手拇指彎曲內(nèi)扣,寓意虛心求教,永不自大;兩臂撐圓,寓意天下武林是一家。
在禮儀的具體操作上空手道要較武術在內(nèi)容和形式上嚴格的多??帐值蓝Y儀的表現(xiàn)形式包括立禮、坐禮和禮語OSU三部分。許聲宏[7]對其的理解從三個方面著手,分別是:
(1)代表意志及耐性
在空手道嚴格的身體和精神訓練過程中,練習者面對自我極限的挑戰(zhàn),會產(chǎn)生放棄、退縮和逃避的念頭,但是具備了“OSU”精神,會使練習者以堅定的意志和決心,克服一切困難和懦弱的雜念,最終得到勝利。
(2)代表感激的精神
空手道在授課過程中,對于教練的教誨、指導和示范應表示感謝,大聲的應以“OSU”予以回復,是非常嚴肅及重要的,它象征著耐性、尊重和感激。
(3)代表尊重的精神
在練習結束之時,為了表示學員與學員之間、學員與教練之間的尊重和感激,都應大聲的說一聲“OSU”。進入道場之前,都會先行禮,并說“OSU”表示對道場、學員及自我的尊重。
日本空手道的禮儀不僅僅是用于師生之間,同時對道場訓練禮節(jié)和拜訪他人道場都有明確的具體的要求。武術散打同樣也有很多的禮儀和要求,但是有一點寬泛和可操作性不強,同時重視程度和運用的頻率都稍有欠缺。
練習空手道,特重禮儀與氣度,如果在格斗中不重禮節(jié),則等同于野蠻的行為。一般來說,練習者入場與出場時均應行禮。在開始練習前,師生應共同向道場正面所供的開祖像、空手道標志等行禮,然后師生互相行禮。在同伴共同練習前后,雙方也應行禮。行禮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立式禮,即鞠躬禮;一種是坐式禮,即跪拜禮。當進入或離開道場時,須面向道場行禮同時說“OSU”,這象征對道場及道場上學員之尊敬。當遲到進入道場時,應先在道場后旁面向后方跪坐,直至教練允許進場,方可站立,然后面向前方行禮及說“OSU”才可在最后排排列。道場內(nèi)接收到教練之指示時,應立即行動及反應。沒有教練在場時,不得私作搏擊練習。未得教練允許,不得擅自離開排列。離開時不得在教練與排列中間穿過,應在排列之后方離去。應尊稱教練之職銜,如前輩、老師、師傅等。當教練向你說話時,應大聲地以“OSU”回覆。
相對于中國武術的“抱拳禮”而言,空手道的立禮在一低頭,一彎腰間,謙虛求教的意味更深厚,空手道簡單而富有文化意蘊的禮儀更能讓人接受,更能讓受禮之人感受到行禮之人的誠懇,同時對于行禮之人本身也是一種教化。
目前,市場上的跆拳道、空手道道館開展的異常火爆,主要原因是因為家長們在孩子的身上發(fā)現(xiàn)了變化,能夠真切的感受到孩子在向好的方向發(fā)展,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就能取得成效,自然能夠吸引人們的廣泛參與。而這恰恰是中國的武術運動所不具備的,中國武術運動往往是“十年磨一劍”,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而且還是效果甚微,事倍功半,這樣的運動項目自然難以吸引人們的廣泛參與。連自身的生存都是難題,更無需談發(fā)展了。中國武術在教學過程中也會強調(diào)禮儀,但比較隨性,而且只會在開始上課和下課時才會象征性的使用禮儀,全程沒有空手道要求的那么嚴格、嚴肅,使用的頻率也不高,這是中國武術禮儀教學的缺失。
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人為因素,使空手道項目更容易被觀眾所接受(看到更明白),2012年1月開始,世界空手道聯(lián)盟(WKF)的所有會員國都要執(zhí)行新的規(guī)則[8]。武術規(guī)則的修訂依據(jù)是:“為了適應競技武術規(guī)范化、標準化、國際化發(fā)展的實際需要[9]”。同樣都是規(guī)則的修訂,中國的武術與日本的空手道秉承的宗旨卻不同,日本空手道以“易于人民群眾接受”為立足點。中國武術以“適應競技武術規(guī)范化、標準化、國際化發(fā)展”為立足點,出發(fā)點不同,結果當然相異。項目的發(fā)展、傳播的對象是“人”,人才是傳播的載體,只有人接受了、理解了一項運動,才會對其產(chǎn)生興趣,才會參與其中,才會有傳播與發(fā)展。我們是要把老祖宗留給我們的瑰寶中國武術給推廣到全亞洲乃至全世界,并不是僅僅針對武術界的人士自己,而是應該面向更為廣大的普通人群[10]。
中國武術有著五千年的文化底蘊,而空手道卻只有短短600年的發(fā)展歷程,但中國武術與日本空手道在當前社會的傳播范圍與影響力卻截然不同。文章從中國的武術文化內(nèi)涵與哲學和日本的空手道文化的內(nèi)涵與哲學兩個方面對比研究,以二者的禮的表現(xiàn)形式,展現(xiàn)出二者之間存在的差異:⑴中國武術的禮儀文化雖博大精深,但過于寬泛,沒有具體的實際操作,難以普及;⑵中國武術的傳播要充分考慮到“人”的重要性,考慮到廣大的普通人群的接受情況,明白武術傳播的載體、對象,不能盲目的為了發(fā)展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張岱年,程宜山.中國文化爭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11.
[2] 季羨林,梁志剛.季羨林談義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5.
[3] 曹丕相.武術文化傳承與教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07:17-19.
[4] 江百龍.武術基本理論[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5:41.
[5] 王華.空手道的內(nèi)涵及哲理[J].少林與太極,2008,04:46-47.
[6] 史新闖,曹俊蕊.從日本空手道發(fā)展特點來審視中國武術的發(fā)展[J].體育世界·學術,2010,11:39.
[7] 許聲宏.空手道[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0,01:12-20.
[8] 馬波.新規(guī)則實施對空手道裁判員執(zhí)裁的影響[M].價值工程,328.
[9] 中國武術協(xié)會.武術套路競賽規(guī)則與裁判法2012[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3.
[10]李建軒.中國武術與空手道官方網(wǎng)站模板及內(nèi)容的比較分析[J].搏擊·武術學,2013,11(11):17-19.
作者簡介:龔夢玲(1991-),湖北蘄春人,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教學。
Comparing the Manners of Wushu with Karate under the Cultural Horizon
GONG Meng-ling
(Chengdu sports university,Chengdu 610041,Sichuan,China)
Abstract:the article using methods of literature material and logic analysis,taking culture as the center,through comparing Chinese Wushu and Japanese Karate,finds out the existing disadvantages of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lay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hinese Wushu,puts forward some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ushu,inherit Chinese Wushu culture and carry forward the nation?al spirit.
Keywords:culture;Wushu;Karate;comp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