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云莉
【摘要】《綜合英語》教學質量近年來廣為教師關注。任務型語言教學法以學生為中心,主張采用具有明確目標的交際任務來幫助學生提高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其在《綜合英語》教學中的實施,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互動性,實現傳授知識和發(fā)展能力的雙重教學目標。
【關鍵詞】綜合英語 任務型語言教學法 任務設計
【中圖分類號】H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23-0144-01
《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英語教學大綱》(2000)明確了21世紀英語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即“培養(yǎng)具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和廣博的文化知識并能熟練地運用英語在外事、教育、經貿、文化、科技、軍事等部門從事翻譯、教學、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復合型英語人才?!薄毒C合英語④》是針對大學第四學期英語專業(yè)學生開設的英語學習基礎階段的核心課程之一,旨在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雖然近幾十年來,該課程的教學形式有較大改進,但以教師為主體的講授式教學仍是常見模式,學生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這種現狀難以培養(yǎng)出國家需要的創(chuàng)新型、復合型英語人才,《綜合英語》教學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
當今教育界倡導的任務型語言教學法目的是激活學生的語言意識,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探究式和“在做中學”的活動,幫助學生發(fā)現、總結和歸納語言運用的特征和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合作式、互動式、開放式的學習能力。本文將以李觀儀主編的《新編英語教程4(第三版)》第一單元中的課文“This Year Its Going to Be Different”為例,探討任務型語言教學新模式實施的可行性。
一、任務型語言教學法
任務型語言教學(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逐漸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具有國際影響的語言教學理念,以語言習得理論、心理語言學理論、社會建構主義理論為理論基礎。該教學法通過任務設計、任務設施、任務評價等流程,將教學過程轉化為一個個不同交際任務的完成過程,以展示任務成果的方式來體現教學的成就。Nunan(1989)將“交際性任務”定義為“在課堂上用目的語做一件事,涉及對語言的理解、操作、運用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意義的表達上,而非語言形式的操練上?!痹谝越浑H任務為驅動、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轉變?yōu)槿蝿盏脑O計者,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與合作者,學生是任務的參與者和執(zhí)行者。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帶著明確的任務目標開展各種各樣的語言運用活動,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自然地使用所學語言,在使用語言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發(fā)展語言能力、思維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從而實現綜合運用語言能力的提高。
Willis(1996)就任務型語言教學法的實施提出以下原則:1)提供有價值和真實的語言材料;2)運用語言;3)所選任務應能激發(fā)學生運用語言;4)適當注重某些語言形式。該教學法分三個階段進行:任務前階段(Pre-task Phase)、任務環(huán)階段(Task-cycle Phase)和任務后階段(Post-task Phase)。
二、任務型語言教學法的實際運用
《綜合英語④》是大學二年級下學期英語專業(yè)學生的必修課,李觀儀的教材以課文為中心,對語言的控制逐步減少,對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揮不斷加強。下文將結合任務型語言教學法的理論框架,通過課文“This Year Its Going to Be Different”,展示如何在課堂上開展任務型教學活動。
1.任務前階段
任務型教學的關鍵在于任務設計,它具有真實性、意義性、可操作性、拓展性等特點。多樣化的任務能使不同類型的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都有機會自主選擇、決定學習的最有利時機、內容及學習方式,從而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針對本課特定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筆者設計了如下聯系社會現實生活與學生的思想實際,難度適合不同學生能力水平的交際任務:
任務1:將課文改編成短劇并分角色表演
任務2:訪談4—6位周圍人的新年決心并向全班匯報
任務3:介紹美國虎媽
任務4:比較課文中的男主角和美國虎媽對孩子的教育方式
任務5:描述中國的上海男人,并比較課文中的男主角和上海男人形象
設計的任務或圍繞課文(如任務1—2)或是拓展性任務(如任務3—5)。圍繞課文設計的任務,教師為學生提供在開展任務時需要使用的本課重點語言項目。拓展性任務啟發(fā)學生就課文相關的社會問題如婚姻家庭,進行研究性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2.任務環(huán)階段
任務環(huán)階段是任務型教學的核心階段。每小組根據自己的興趣自主選擇一個任務,利用課余時間,通過收集資料、分析、思考、探究,合作完成。在課堂上,各小組的每個成員都加入到任務呈現的活動中,教師則是一名觀眾,并隨時記錄學生文本理解、語言使用等情況,以便后期對每位學生的學習做出多層次、多角度的形成性評估。在以任務為驅動的課堂活動中,學生在主動地用所學語言“做事”的過程中發(fā)展語言能力。
3.任務后階段
教師對學生任務的整體完成情況做出反饋和評價,針對學生出現的語言問題進行討論、講解、操練。
三、對任務型語言教學模式的反思
任務型語言教學是一種鼓勵學生參與、關注學習過程、重視語言能力培養(yǎng)、重視學習能力培養(yǎng)的教學途徑,它讓學生通過用目的語完成一系列根據其發(fā)展需求而設計的交際性任務從而有效達到語言學習目標。任務驅動型學習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習自覺性、提升責任意識、培養(yǎng)獲取知識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教師應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積極思考,將任務的設計原則與實際教學內容、教學對象相結合,設計出有效、實用的交際任務,從而幫助學生真正提高英語語言運用能力。
參考文獻:
[1]Hanner J. 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M].New York: Longman,1988.
[2]Willis, J. A Framework for Task?鄄based Learning [M]. London: Longman,1996.
[3]程曉堂.任務型語言教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岳守國.任務語言教學法:概要、理據及運用[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