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資產價格來說,剛剛過去的這個十一長假,是一個罕見的劇變節(jié)點。
繼9月30日晚,北京、天津出臺樓市調控政策后,整個國慶期間各地的樓市政策接踵而來。長假七天之中,竟然有成都、無錫、濟南、合肥、武漢、鄭州等18個城市相繼出臺樓市調控政策。至此,國內限購城市重新擴圍至20個,一時間讓人恍惚時間回到了限購政策出臺的5年前。
但一種限購卻是兩樣閑愁。
彼時實體經濟向虛而行只是一個開始,如今實體經濟已經山重水復疑無路了,而且通過海外市場套利的空間也大大被壓縮了,市場上無處可去的充盈資金在人民幣內外雙重貶值(國內主要是購買力快速貶值)的預期之下,加之A股市場陷入深度低迷,通過房地產市場進行抗通脹式的保值操作,無奈的成分遠多于5年前炒作的成分。
咱們財會行業(yè)的祖師爺大禹早在三千年前就總結出來“堵不如疏”這樣的樸素真理,如今天量超發(fā)的人民幣在市場上到處亂竄卻始終不愿意附著在實體經濟上停下四處游擊的腳步,這才是房價屢調屢漲的根本原因。
在貨幣政策這服藥已經吃到反胃的當下(甚至全球主要經濟體都出現了類似的癥狀),自主性基本不受全球市場制約、操作空間極大的財政政策卻始終吊著實體經濟的胃口。我的一位制造業(yè)的CFO好友幾天前在一次私下聊天時告訴我說,他每天上網首先就去看看有關“深改組”的新聞,這幾天各地都在發(fā)“深改組1000天”的相關專題,但大多與經濟關聯度很小,他也由衷地期待下一階段舉行的重磅經濟工作會議會有“挽狂瀾于既倒”的重大財政政策出臺,主要的焦點仍然在減稅這個“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的命根子話題。
無奈的現實是,實體經濟早已“天涼好個秋”,而減稅力度卻“對此可以酣高樓”。這不禁讓人想起3年前那句“現在觸動利益往往比觸及靈魂還難”,到底是什么樣的利益格局比實現中國夢這樣的十三億人念茲在茲的靈魂追求還要難以觸動?
所幸的是,歷史的車輪無論怎樣曲折蜿蜒,最終都會不可阻擋地滾滾向前。
4年前,銀行家還在感嘆——“企業(yè)利潤那么低,銀行利潤那么高,所以我們有時候利潤太高了,有時候自己都不好意思公布”——如今四大行減員2.5萬人的現實就已隨著整個行業(yè)利潤增速的劇烈下滑而擺上臺面,而且明眼人都看得出這還只是一個開始。這些年錯過的每天都落在實體經濟頭上的大雨,總有一天要連本帶利地還給虛擬經濟,而且這個日子越來越近了。
實體經濟是一切經濟現象的根本出發(fā)點,這個常識無論在什么樣的創(chuàng)新口號和技術加號面前,都是無法被顛覆的。而我們現在要留心觀察的是,疲弱的實體經濟和堅硬的財稅政策,到底誰才是支撐中國夢的“最后的倔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