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萍 劉慧 張凱
(漯河市中醫(yī)院 彩超室 河南 漯河 462000)
?
頸動脈超聲在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頸動脈病變檢測中的應用分析
韓萍 劉慧 張凱
(漯河市中醫(yī)院 彩超室 河南 漯河 462000)
目的 研究頸動脈超聲在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頸動脈病變檢測中的應用效果及價值。方法 選取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漯河市中醫(yī)院收治的63例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作為觀察組,另選取同期在漯河市中醫(yī)院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對上述研究對象進行頸動脈超聲檢測,對比分析兩組平均IMT、頸動脈病變檢出情況。結果 觀察組平均IMT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頸動脈病變檢出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頸動脈超聲可有效檢測出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頸動脈病變及進展程度,具有一定臨床價值,值得推廣運用。【關鍵詞】 缺血性腦血管??;頸動脈病變;頸動脈超聲
缺血性腦血管病是臨床上常見的多發(fā)于中老年群體的疾病類型,并以動脈粥樣硬化改變?yōu)橹饕卣鳎捎陬i動脈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早期動脈粥樣硬化情況,故臨床常將頸動脈病變作為評價缺血性腦血管病的重要指標[1]。頸動脈超聲是臨床診斷頸動脈壁病變及評估發(fā)生程度的主要有效手段,可清晰顯示出血管有無斑塊形成、大小及部位、血管內中膜是否增厚等,因此對早期頸動脈病變的預防及治療具有重要意義[2]。本研究選取漯河市中醫(yī)院收治的63例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通過設置對照組,旨在進一步探討頸動脈超聲在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頸動脈病變檢測中的應用效果及價值,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漯河市中醫(yī)院收治的63例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作為觀察組,男32例,女31例,年齡52~83歲,平均(64.34±4.26)歲;另選取同期在漯河市中醫(yī)院進行體檢的健康者作為對照組,男33例,女30例,年齡53~83歲,平均(65.11±4.59)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方法 兩組均行頸動脈超聲檢測:①由資深專業(yè)醫(yī)師進行檢測,設備采用西門子S2000彩色多普勒超聲探測儀,探頭頻率設置為5~13 Hz;②檢測時患者取平臥位,頸后部墊薄枕,頭部稍向對側偏,使頸部充分暴露;③對雙側頸總動脈、頸內動脈、頸總動脈與頸內動脈交界處、頸動脈竇部內-中膜厚度(IMT)進行檢測,同時檢測頸動脈斑塊大小、形狀、位置及回聲特征。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對兩組平均IMT、頸動脈病變檢出情況進行對比分析。頸動脈病變診斷標準[3]:單純內-中膜增厚:IMT>1 mm;粥樣硬化斑塊:IMT>1.5 mm,管壁內膜向腔內突出增厚,其中可分為Ⅰ類斑塊及Ⅱ類斑塊:①Ⅰ類斑塊:形狀扁平、規(guī)則,回聲均勻;②Ⅱ類斑塊:纖維帽不完整、呈不規(guī)則形狀,回聲低。
2.1 IMT 觀察組平均IMT為(1.09±0.23)mm,與對照組(0.52±0.21)mm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4.526,P<0.05)。
2.2 頸動脈粥樣硬化檢出率 觀察組頸動脈病變檢出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頸動脈粥樣硬化檢出率比較[n(%)]
缺血性腦血管病是臨床常見疾病類型,多發(fā)于中老年群體,主要臨床癥狀表現為短暫性偏側感覺或運動障礙、短暫性失語、單眼一過性黑蒙、眩暈、惡心嘔吐等。近些年,受多種因素相互作用影響,該病發(fā)生率呈現出不斷上升趨勢,對中老年患者生命健康及生活質量造成一定威脅。
相關研究指出,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卒中發(fā)生率明顯高于普通人群,因此,對缺血性腦血管病及早做出有效診斷并給予有效治療是防止患者病情進展至卒中的關鍵[4]。由于缺血性腦血管病在頸內動脈供血區(qū)發(fā)生率明顯高于椎-基底動脈供血區(qū),因此頸動脈病變是評價缺血性腦血管病發(fā)生的重要指標。頸動脈超聲作為診斷、評估頸動脈病變的有效手段,在動脈粥樣硬化的預防與治療中起關鍵作用[5]。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平均IMT與對照組相比明顯較高,且觀察組頸動脈病變檢出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充分證明了頸動脈超聲檢測在頸動脈病變的有效性與可行性,有利于提高缺血性腦血管病診斷準確性。頸動脈超聲檢測具有簡便、無創(chuàng)、重復性好等顯著優(yōu)勢,對確定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穩(wěn)定性與性質具有重要意義,為疾病的早期治療與良好轉歸提供客觀依據,進而有利于預防缺血性腦卒中等危重癥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頸動脈超聲對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頸動脈病變診斷及評估具有重要作用,可為缺血性腦血管病早期治療提供客觀依據。
[1] 劉艷艷,陳麗.中老年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危險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35(19):5633-5634.
[2] 郭瑩.頸動脈超聲在分析影響缺血性腦血管病變嚴重程度的危險因素中的應用[J].臨床與病理雜志,2015,35(6):1026-1032.
[3] 褚愛萍,宋旭光,洪波.頸動脈超聲在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頸動脈病變檢測中的應用[J].中國臨床醫(yī)學,2014,21(6):714-717.
[4] 吳國斌,嚴臻泉,朱明,等.頸動脈斑塊與缺血性腦卒中危險因素分析[J].河北醫(yī)科大學學報,2015,36(1):91-93.
[5] 韓英茹.探討頸動脈超聲檢查在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診治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5,9(22):90-91.
R 445.1
10.3969/j.issn.1004-437X.2016.10.051
2016-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