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黨曉紅 高博杰 李莉 馬光華 薛曉琴
西漢國家圖書檔案館及庫房:漢天祿閣與三號遺址等——且與劉國能等商榷
文/黨曉紅 高博杰 李莉 馬光華 薛曉琴
漢未央宮建筑群——西安(漢長安)一靚麗的歷史文化遺址景點,位于現(xiàn)西安城的西北角、漢長安城的西南隅。配合“開發(fā)與保護漢長安城遺址”及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建設,筆者根據(jù)各類文獻、文物考古發(fā)現(xiàn)、實地考察等多角度印證認為:該建筑群約漢高祖7年(公元前200年)由丞相蕭何主持建造,其中的天祿閣、石渠閣等是西漢時代的國家圖書檔案館——我國古代“較為完善的國家圖書檔案館”:收藏著蕭何從秦朝戰(zhàn)火中搜救出來的圖書檔案文獻與漢朝“廣開獻書之路”、“從天下搜求來的”眾多圖書、壁畫、檔案等文獻及漢朝眾多學者編撰的文獻;其建筑“以砌石為蓄水渠——防火防盜”,是一偉大之創(chuàng)舉;司馬遷、楊雄、劉向等多有群賢工作、探究、“校書著述”于此地;由漢未央宮三號遺址考古挖掘的骨簽檔案可確定其為我國古代“國家專門檔案館庫”;上述幾處建筑遺址,并非“碑文撰寫者”及劉國能之觀點:“我國最早的國家檔案館和圖書館”及“我國最早的專門檔案館庫”
漢長安城為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之起點,位于古城西安之西北角,在其西南隅,坐落著以未央宮為主體的昔日輝煌的建筑群遺址,彰顯著璀璨的華夏文明,見證著我國古代燦爛的建筑文化、宮廷文化、圖書檔案事業(yè)文化及獨到的城市規(guī)劃思想等,它是絲路文明及西安文化資源之重要組成部分。史念海教授早就對漢未央宮建筑群進行了歷史地理學研究:“漢時未央宮是大政朝會之所,就是《考工記》所說的朝。這是漢長安內(nèi)的主要建筑,其他宮殿、官署都起到相應配合的作用?!贝它c道出了漢未央宮之職能及重要的歷史地理價值,請看圖1:
圖1
圖1:漢未央宮、石渠閣、天祿閣位置圖示
依據(jù)此研究成果,配合“開發(fā)與保護漢長安城遺址——彰顯華夏文明”、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建設及自身所負責的課題,筆者經(jīng)實地調(diào)研、查閱歷史及各類有關文獻、根據(jù)考古文物發(fā)現(xiàn)及挖掘報告等相互印證、分析、研究后認為:該建筑群中的天祿閣、石渠閣等為(西)漢代國家圖書檔案館——我國古代早期較為完善的國家圖書檔案館,建造時間約在西漢初年(約漢高祖7年)——公元前200年,主要建造人為西漢丞相蕭何,設計者(總工程師)為楊成延;三號遺址(中央官署)為西漢時期的“國家專門檔案館庫”,請看圖2。
經(jīng)筆者檢索有關文獻及綜合研究后認為:我國古代時期,是實行“圖書檔案一體化管理的”。
圖2
從圖2中看到了該未央宮建筑群中,石渠閣、天祿閣位于北邊,三號遺址位于西邊,“城內(nèi)的文化設施,諸如圖書館等,自然是為皇室服務的,一般都置于皇室之中?!?/p>
椒房殿位于前殿(皇帝辦公處)正北,椒房殿為嬪妃及宮女生活之處,“西漢……后宮妃嬪、宮女數(shù)量多的驚人?!蚨?,后妃宮室建筑規(guī)模相當宏大?;屎蟮膶m殿稱椒房殿,位于前殿北面。”
在該天祿閣等國家圖書檔案館中,先后有司馬遷,楊雄,劉向,劉歆,尹咸等著名學者在這里任職,并工作、活動過。多部經(jīng)典文獻在此編撰、誕生,他們既是著名的學者,又是出色的圖書檔案工作者(館長)。
劉國能先生及漢長安城未央宮建筑群——天祿閣遺址碑文中均有“兩個最早”的觀點:筆者在此文中將與其商榷。下面分別論述及商榷之:
劉向塑像
漢未央宮建筑群位于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之起點,漢長安城之西南隅,今陜西西安之西北角,它為西漢時代的一座豪華的宮殿與文化建筑群,其中的天祿閣、石渠閣等為當時的國家圖書檔案館;三號遺址為西漢時期的“國家專門檔案館庫”。
筆者將對未央宮建筑群中的石渠閣、天祿閣、三號遺址等進行進一步的研究。漢朝政權(西漢)確立后,針對秦始皇的“焚書坑儒”造成的嚴重惡果,蕭何及眾多有遠見的大臣及文人提出并作出了“建造圖書檔案館(漢石渠閣等)、搜求天下文獻”之英明舉措:“漢興,改秦之敗,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薄霸陂L安城未央宮內(nèi),創(chuàng)建了石渠閣、天祿閣和麒麟閣三座藏書閣,初步奠定了國家藏書的基礎?!痹僬埧垂盼墨I:“至漢成帝時,謁者陳農(nóng)使,使求遺書於天下”,上述古文獻論述了西漢時期創(chuàng)建了天祿閣等圖書檔案館之文化建筑,并進行了文獻資源建設等工作。
(一)漢天祿閣:《別錄》的編撰地點——較為完善的國家圖書檔案館
據(jù)我們實地考證及有關文獻檢索:天祿閣位于未央宮北宮門附近(見圖1),遺址在今西安市未央?yún)^(qū)小劉寨村之西北的一小學校內(nèi)。其遺址所立碑文中寫道:“天祿閣是西漢初蕭何建造的。位于未央宮前殿正北,與石渠閣東西相望。二者都是藏圖籍處賢才的所在。是我國最早的國家檔案館和圖書館。著名學者楊雄、劉向等都曾在此校書著述。至今遺址上還有劉向祠,表達后人對這些學者的紀念?!贝吮恼f明了此處為西漢國家圖書檔案館(但并非“最早”)。......
劉向曾在此地整理圖書、并編撰完成了我國第一部圖書分類目錄《七略》的雛形——《別錄》;并繼有《七略》的編撰完成,標志著該圖書檔案館——西漢國家圖書檔案館的進一步完善:《漢書.成帝紀》記載:“(河平三年)秋八月乙卯晦,日有蝕之。光祿大夫劉向校中秘書”。
天祿閣門前,后人為其立了劉向的雕像,有一點筆者在此質(zhì)疑:雕像中劉向手握書本——該書本形象紙質(zhì)印刷體,而筆者經(jīng)檢索有關文獻認為,紙質(zhì)圖書應在東漢時期開始,西漢僅為雛形,而劉向為西漢學者,當時造紙術并不發(fā)達,故應拿竹簡載體之書才是嚴謹?shù)模缡侵窈嗴w文獻,決不會能一手拿起那么輕——此點也愿與各學科專家、學者共探討。
上述為漢天祿閣之簡述及考證。
(二)漢石渠閣:“防火防盜”的建筑——國家圖書檔案館的進一步完善
據(jù)我們實地考證及有關文獻檢索:石渠閣(又稱7號遺址)位于未央宮主殿的西北部,與天祿閣相距大約五百米(見圖1),即今天的柯家寨村西北二百多米。石渠閣因用石頭砌成水渠而引水,故得此名,為的是“防火防盜”,……此乃古人一圖書館建筑之偉大創(chuàng)舉——也為該國家圖書檔案館完善點之一:圖書館建筑之完善(圖書館要素之一)。
據(jù)考證,石渠閣也為西漢初年蕭何丞相所修建。這里也是國家圖書檔案收藏館之一:“石渠閣……據(jù)文獻記載,始以入藏西漢政權從秦朝得來的各種宮廷檔案材料和圖籍,西漢晚期又擴及收藏‘秘書’?!?/p>
石渠閣遺址處還有一立式碑文載:“……石渠閣內(nèi)收藏著入關時所得秦之圖籍,成帝時又搜求天下的遺書也藏于此。……”上述文獻及碑刻說明了以下幾點:
(1)石渠閣也為西漢時期的國家圖書檔案館建筑,且“防火防盜”——說明了該圖書館建筑的更加完善。
(2)收藏了蕭何從秦朝“搜救”來的圖書檔案及漢成帝時搜求的“天下遺書”。
也有學者所編文獻支撐此觀點:
石渠閣實際是西漢時代中央政府的圖書館和檔案館之一。漢成帝時,曾把漢朝政府的國家檔案,收存于石渠閣中。
上為對“石渠閣”的簡論及考證。
(1)首先請看漢天祿閣等實地調(diào)研的碑文:
天祿閣是西漢初蕭何建造的。位于未央宮前殿正北,與石渠閣東西相望。二者都是藏圖籍處賢才的所在。是我國最早的國家檔案館和圖書館。
(2)又有文章:“我國最早的專門檔案館庫”:
劉國能先生發(fā)表有文章認為:“漢未央宮三號遺址”“挖掘出有‘骨簽檔案’”,為“我國最早的專門檔案館庫”……
針對上述碑文中的“是我國最早的國家檔案館和圖書館”及論文“我國最早的專門檔案館庫”中的兩個“我國最早……”,筆者不同意此觀點,特進行商榷及論證:
(1)早在先于漢朝的殷商時代之“殷墟”應為我國較早的國家圖書、檔案館——“殷墟”也保存著各種“知識載體”,但也不可枉然定論為“最早的國家檔案館、圖書館”,據(jù)古文獻載:“唯殷先人,有冊有典”;
(2)先于漢朝的周朝之史官、道家學說的創(chuàng)始人老子:李耳,為當時的國家圖書檔案館館長——“周守藏室之史(見《史記》)”;
(3)戰(zhàn)國時期為我國第一盛世——“戰(zhàn)國盛世”,而盛世時期,各國應有相當豐富的圖書及檔案藏量的“國家圖書、檔案館”;
(4)漢滅秦之時,蕭何從秦朝宮中“搶回了大量的圖書與檔案資料”,而宮中的圖書、檔案資料應主要為秦朝的“國家圖書、檔案館”所收藏之資料——可能多為科技圖書,未被秦始皇燒毀……
(5)筆者認為:“有了國家,便有了檔案,便有了管理和存放檔案的檔案館(室)及庫房”。
筆者小時候所學教科書——《社會發(fā)展簡史》中指出:“國家是一個階級(統(tǒng)治)壓迫另一個階級的暴力工具,它設有(包括)軍隊、法庭、監(jiān)獄等……?!惫P者認為:“統(tǒng)治者的政令、皇帝的詔書、軍隊的軍令、法庭的審判文書等”均為“檔案文獻”,而筆者認為“有了國家,便有了檔案,有了檔案,便有了管理和存放檔案的檔案館(室)及檔案庫房”。
而漢朝之前,國家早已存在……
“檔案首先是國家機關的產(chǎn)物,……國家的出現(xiàn),文字的產(chǎn)生,應是檔案形成之時”
(6)關于“專門檔案館庫”
筆者且認為:有了“專門檔案”就會有“專門的檔案館庫”,例如:有了軍隊,就會有“專門的軍令檔案館庫”;有了兵器,就會有“專門的兵器檔案館庫”;有了皇帝的詔書,便會有“專門的詔書檔案館庫”……。
筆者通過上述幾點分析研究后認為
(1)西漢時期的國家圖書、檔案館——漢石渠閣、天祿閣等,并非“我國最早的國家檔案館和圖書館”,而是“較為完善的國家圖書檔案館”,具體完善點,如前所述的“建筑的防火防盜”、“第一部分類目錄《七略》及其雛形《別錄》的編撰誕生”等方面。
(2)漢未央宮三號遺址(中央官署)并非“我國最早的專門檔案館庫”,僅為“專門檔案館庫”,在此,筆者與“碑文撰寫者”及劉國能等各位老師商榷。
通過以上論證得結論:絲綢之路起點——漢天祿閣、石渠閣等,為我國漢代較前更為完善的國家圖書檔案館——我國第一部圖書分類目錄《七略》及其雛形《別錄》在此地及此時編撰與誕生;石渠閣“防火防盜”:圖書檔案館建筑的更加完善……但并非“我國最早的國家圖書檔案館”;漢未央宮三號遺址(中央官署)之文物考古——“骨簽檔案”可證明:此處僅為“專門檔案館庫”,并非“我國最早的專門檔案館庫”。
2015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其故鄉(xiāng)陜西省及西安市視察時說:“對歷史文化,要注重發(fā)掘與利用,溯到源,找到根,尋到魂,找準歷史和現(xiàn)實的結合點,深入挖掘歷史文化中的價值理念、道德規(guī)范、治國智慧。比如,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中所凝結的先人智慧,對今天治國理政有不少啟示?!蔽覀兘裉彀l(fā)掘、探源漢天祿閣、石渠閣等——我國早期較為完善的國家圖書檔案館及未央宮三號遺址——我國“專門檔案館庫”,既有較深的學術價值——對古代國家圖書檔案館事業(yè)的研究,也有較強的歷史地理的考察價值——古代絲綢之路的起點、漢朝的文化事業(yè)建設及建筑風格特色,還有就是對習總書記提到的“對歷史文化,要注重發(fā)掘和利用,溯到源,找到根……”的具體落實。
此外,漢天祿閣、三號遺址等還應該作為“圖書館學”、“檔案學”、“文物學”、“考古學”、“歷史地理學”、“城市規(guī)劃學”等專業(yè)的教育及研究基地;還可作為“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絲路起點文明、漢長安歷史文化等公眾教育的基地;古城西安文化資源等的教育基地。
(作者單位:西北大學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