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榕月 宋周琳 施穎佳
(浙江師范大學化學與生命科學學院 浙江 金華 321000)
淺析陸生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性
屠榕月 宋周琳 施穎佳
(浙江師范大學化學與生命科學學院 浙江 金華 321000)
適應性是指通過生物的遺傳組成賦予某種生物的生存潛力,生物體與環(huán)境表現(xiàn)相適合的現(xiàn)象。它決定此物種在自然選擇壓力下的性能,是通過長期的自然選擇,需要很長時間形成的。陸生生物生活在非常復雜的環(huán)境中,時刻受到環(huán)境中各種生態(tài)因素的影響,本文主要描述他們以各自的生命特征來適應環(huán)境的變化的適應性。
陸生生物;環(huán)境適應性
1.1 陸生動物
陸地環(huán)境相對水生環(huán)境復雜得多,動物要在陸地上很好地生存,首先要解決保持體內水分的問題。陸地氣候與水中環(huán)境相比相對較干燥,與此相適應的是,陸生動物一般都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結構,這是水生動物所不具有的。
(1)爬行動物:爬行動物是第一批真正擺脫對水的依賴而真正征服陸地的脊椎動物,如蜥蜴和蛇等的體表具有的有角質的鱗片或甲,比水中的魚的鱗片更硬,這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可以適應相對比較干燥的陸地生活環(huán)境,這樣的身體構造,可以有效防止體內水分的蒸發(fā),使之更有利于適應陸地生活。
(2)節(jié)肢動物:節(jié)制動物有陸生的也有水生的,在陸生的節(jié)肢動物中,如蛔蟲其外骨骼,最外一層是很薄的蠟質層,可以防止外面的水分滲入或內部的水分蒸發(fā),使之有效維持體內的水平衡,以此來適應陸地上的生活;如蜘蛛,其身體的所有動作都是靠液壓完成蛻皮時蜘蛛一般會飲水來提高體內壓力完成蛻皮,蜘蛛體外被幾丁質外骨骼,其幾丁質外皮上覆有蠟質,可防蒸發(fā)失水。
(3)哺乳動物:目前它們是動物界中功能最完善的動物,他們調節(jié)水平衡結構為腎和皮膚,如老虎,獅子全身被毛,體溫恒定,能有效減少體內水分的散發(fā),以口攝入身體所需水分,以尿的形式排出水分,同時,其毛囊和汗腺可以有效散水,這樣的身體結構,可以有效維持體內水平衡。
(4)鳥類:鳥類體表披羽毛,有翼,恒溫,鳥類行使調節(jié)水平衡的地方,在胚胎期時是中腎,成體是后腎,鳥以口吸水,而排尿時失水極少,所以體內水平衡適宜。
1.2 陸生植物
陸生植物即陸地上生長植物的統(tǒng)稱,陸生植物為了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和養(yǎng)分,必須有發(fā)達的根部。為了支撐身體,便于輸送養(yǎng)分和水分,必須有強韌的莖。根與莖都會有厚厚的表皮包著,防止水分的流失。
(1)陸生的植物多為木質多纖維的,若是氧氣不足,那么陸生植物進行無氧呼吸產(chǎn)生的酒精會毒害植物根部,讓根部腐爛。
(2)陸生植物木本的纖維質比較硬和密,可以支撐起大樹等的重量,并且多數(shù)木本的植物是多年生的,而草本的纖維質較為韌和柔軟,如禾,麥,玉米,也有像竹子這樣的纖維質木質化的禾本科植物,不過是少數(shù),且大多數(shù)草本植物是一年生,或更短的周期。
(3)陸生植物具有發(fā)達的根系,如沙漠地區(qū)的駱駝刺地面部分只有幾公分,而地下部分可深達15米,擴展范圍623m2,可吸收更多水分。
(4)部分陸生植物的葉片特化成刺狀、針狀或鱗片狀,且氣孔下陷,如仙人掌科和松柏科植物。
(5)有些陸生植物能夠貯備大量水分,適應干旱條件下的生活。儲水組織發(fā)達,如南美的瓶子樹。
(6)部分陸生植物是從生理上去適應陸地環(huán)境的。主要表現(xiàn)在它們的原生質滲透壓較高(滲透勢低),高滲透壓使植物根系能夠從干旱的土壤中吸收水分,同時不至于發(fā)生反滲透現(xiàn)象使植物失水。
2.1 陸生動物
2.1.1 椒花蛾:在十九世紀英國工業(yè)革命前,淺色的地衣覆蓋在樹干和巖石上,相對于這種淺色的環(huán)境,淺色的蛾子的體色是保護色,黑色的蛾子卻很顯眼,易被鳥類捕食,所以,此時的英國大多數(shù)蛾子都是淺色的,黑色較為罕見。黑色蛾子存活率遠遠低于淺色蛾子的存活率。
2.1.2 雄鴨:美羽雄鴨羽毛艷麗易被天敵發(fā)現(xiàn),為天敵掠食,而素羽雄鴨則不容易被天敵發(fā)現(xiàn),有利于躲避天敵的掠食,因此,在野外,素羽雄鴨的生存率遠大于美羽雄鴨的生存率,所以一般素羽雄鴨的數(shù)量占大多數(shù)。
2.1.3 副王蛺蝶:副王蛺蝶本身無毒,會模擬普雷克西普斑蝶的顏色和形狀,鳥類及其他捕食者都不敢靠近它。這種保護方式在生物學上稱為擬態(tài)。
2.1.4 夜蛾:(1)當蝙蝠離夜蛾較近時,夜蛾就會采取飄忽不定的不定向的飛行,使蝙蝠難以得手。(2)當蝙蝠離他們較遠的時候,他們就會采取直線飛行,以便盡快飛出蝙蝠的有效搜尋區(qū)。(3)夜蛾靠腹部前端兩側的感受器感受蝙蝠發(fā)出的聲音脈沖,并判斷蝙蝠的距離和方位,以便采取不同的逃跑對策。
2.1.5 蟾蜍:不能迅速逃跑或被捉住的動物往往用威嚇手段進行防御。蟾蜍在受到攻擊時,會靠肺部充氣使整個身體膨脹起來,給人一種身體極大的虛假印象。
2.1.6 螳螂:(1)螳螂遇到危險時會把頭轉向捕食者,同時靠腹部的摩擦發(fā)出像蛇一樣的嘶嘶響聲,這種威嚇行為常常可以把小鳥嚇跑。(2)有些捕食者只攻擊活的獵物,所以很多動物都靠假死逃避捕食動物的攻擊,像螳螂能在短時間內保持假死狀態(tài),之后便會逃走或飛走,得以生存。
2.2 陸生植物
2.2.1 甘薯,甜菜,蘿卜:有著特別膨大的根,起著儲藏淀粉和蔗糖的作用。
2.2.2 仙人掌:(1)仙人掌的主體是綠色的莖,可以進行光合作用。(2)仙人掌的刺可以起保護作用,防止動物啃食
2.2.3 苔蘚植物:(1)體表有角質層,以防止水分過度蒸發(fā)。(2)具有能從土壤中吸取水和礦物質的假根。(3)具有精子器和頸卵器,卵在頸卵器中受精并發(fā)育成多細胞的胚,合子和胚在頸卵器中受到保護以保持適度。
2.2.4 蕨類植物:(1)具有角質膜和氣孔(在葉表)的表皮有效地阻止和控制水的蒸發(fā)。(2)作為蕨類植物,孢子體分化產(chǎn)生十分發(fā)達的根,莖,葉等器官,他們分別適應陸地上的土壤和空氣兩種環(huán)境,執(zhí)行不同的功能。(3)因具有孢子體而成為較好和較全面地適應陸地生活的植物體。
2.2.5 維管植物:(1)有調節(jié)和調制體內外身份平衡的能力,從而能適應陸地干旱生活。(2)植物有相當堅強的機械支撐力,不需要水介質的支持而直立于陸地上。(3)植物有了有效地運輸水和營養(yǎng)物質的特殊系統(tǒng),因而能有效利用土壤中的水分和營養(yǎng)物。(4)體內外水分平衡的調節(jié)機制,堅強的機械支撐和有效的運輸系統(tǒng),這構成維管植物孢子體對陸地環(huán)境比較完整的適應結構。
Q948
A
1672-5832(2016)07-02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