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琪軒
(西安外國語大學 陜西 西安 710000)
翻譯理論中對等的梳理
王琪軒
(西安外國語大學 陜西 西安 710000)
20世紀50至60年代,當直譯與意譯之爭懸而未決時,理論界又掀起了新一輪的辯論,中心議題主要是圍繞某些重要的語言學問題。其中主要術語是意義和對等,雅各布森在1959年所撰《論翻譯的語言學問題》一文中首次提出了翻譯中的“對等”概念。隨后的二十多年,奈達又嘗試為對等本質加以定義,其論著科學系統(tǒng)地分析了意義并提出了翻譯應注重對等效應。對隨后的理論家,英國的紐馬克和德國的科勒影響深遠。本文旨在對對等的提出到隨后的發(fā)展進行一個大致的梳理,從而對形成自己的翻譯方法有所借鑒。
對等;對等效應;奈達;紐馬克;科勒
從《論翻譯的語言學問題》中我們可以領會到雅各布森是如何描述翻譯的三種類型:語內翻譯、語際翻譯和符際翻譯。他進一步探討語際翻譯中的一些關鍵問題,尤其是語言意義與對等問題。雅各布森認為,在不同的語言現(xiàn)象中求得對等,這是語言中的主要問題,也是語言學所要研究的頭等大事。其中,準確的翻譯取決于信息對等,即用信息替代信息。也就是說,在語際翻譯中,我們所關注的不僅是符號與符號之間的對應(即逐詞對應),而且也關注符號和符號組合的對等。
雅各布森是一位語言共性論者,他認為一切人類語言都具有同等表達能力,其中引起的信息喪失是翻譯過程中一個不可避免的附帶產生的結果。語言層面的詞法和句法是各種語言具有強制性的主要因素。正是這些強制性的范疇對表達方式的對等程度構成制約。其中詞匯層面的不對等主要表現(xiàn)是詞義空缺。在談到語法范疇對語際翻譯的制約時,雅各布森進一步從三個方面作了闡述,分別是性別層面、形貌層面和語義領域層面。他指出翻譯的最大困難似乎就在于此,因為包括詩在內的各種文字處理的語法意義占了很重要的比例,所以這方面的翻譯最復雜,甚至不可譯,只能是創(chuàng)造性的詞換位。他認為語言之間的區(qū)別在于語言中非有不可的東西方面,而不在于語言中那些可有可無的東西上。如果語言中出現(xiàn)缺陷,人們可以通過借詞或譯借、新造詞或語義轉移以及迂回表示法來對語言進行修飾加工。同樣,如果語言中缺乏某個語法范疇,那么這個語法范疇所具有的意義則可以通過詞匯加以解釋。
在《圣經》翻譯的過程中,奈達從實際出發(fā),發(fā)展出了一套自己的翻譯理論,最終成為翻譯研究的經典之一。奈達較為系統(tǒng)的翻譯研究方法,是在借鑒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模式之下,以倒序的方式進行,從而形成了自己的三階段翻譯體系:分析、轉換與重組。
奈達放棄了“直譯”、“意譯”和“忠實翻譯”等傳統(tǒng)用語,主張對等的“兩個基本方向”或“對等類型”:(1)形式對等;(2)動態(tài)對等。
(1)“形式對等”要求譯文在語言形式諸因素上與原文保持一致;要求讀者將自己融入原文文化圈,對其風俗禮儀、思維模式、表達習慣等了如指掌,以原文文化一員的角色來閱讀譯文。(2)“動態(tài)對等”不要求原文信息與譯文信息絕對對等,而注重其“動態(tài)關系”,即譯文與譯文讀者的關系和原文與原文讀者關系保持一致,以達到同等閱讀效果。這樣,動態(tài)對等翻譯可使對原文文化背景不甚了解的讀者輕松自如地讀懂譯文。
對于動態(tài)對等,奈達揭示了它的本質屬性,指出:動態(tài)對等是最接近原文的自然對等,這一言簡意賅的論斷中包含了三個要點:①對等,這是對原文而言的;②自然,這是對接受語而言的;③最接近,是上述兩者的結合,以達到最大程度的相似。
奈達翻譯理論中動態(tài)對等原則的功績在于:它一反傳統(tǒng)理論,把翻譯從死摳原文,醉心于翻譯語言的特殊現(xiàn)象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將翻譯的重心轉移到翻譯的功用上,保證了接受者能準確無誤地理解原文信息。奈達堅持認為,在交際活動中,信息本身才是至為重要的,以何種形式實現(xiàn)信息傳遞只是第二位的。
紐馬克擺脫了奈達以接受者為導向的原則,提出用“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取代以前的術語來縮窄差距:“交際翻譯試圖使讀者閱讀譯文所產生的效果盡可能地接近原語讀者閱讀原文所產生的效果。語義翻譯則試圖在合乎第二語言的語義和句法結構下,將原文的準確語境意義盡可能貼切地譯出?!?/p>
這種對交際翻譯的描述,跟奈達對動態(tài)對等的描述相似,兩者都追求對目的語文本讀者所起的效果;而語義翻譯與奈達的形式對等也有相似處。但是,紐馬克并不贊同完全對等效應原則。
紐馬克認為,根據各自的功能,文章主要可以分為以表達功能為主的文章,如嚴肅文學、權威言論、自傳、散文、私人信件等等,表達功能的核心是說話者或作者或話語發(fā)出者的思想,他通過這些話去表達情感,是不管反應如何的。以信息功能為主的文章有教科書、技術報告、報紙雜志文章、學術論文、會議紀要、會議日程等等,信息功能的核心是(語言)外部的情況,關于某個主題的事實,語言之外的現(xiàn)實世界。還有一種功能叫呼喚功能,其核心是讀者或聽者。這是一種“號召讀者去行動、去思考、去感受的功能?!币院魡竟δ転橹鞯奈恼掳ㄍㄖ?、指示、公關材料、宣傳文字等等。紐馬克指出,很少有文章是純信息功能、純表達功能或純呼喚功能的,大部分文章是以一種功能為主而兼有其他兩種功能的。
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的區(qū)別在于:①語義翻譯較客觀,講究準確性,屈從原語文化和作者,翻譯原文的語義,只在原文的內涵意義構成理解的最大障礙時才加以解釋;交際翻譯較主觀,只注重譯文讀者的反應,使原語屈從于譯語和譯語文化,不給讀者留下任何疑點與晦澀難懂之處。②兩者在表達形式上也有差異。語義翻譯使譯文與原文的形式更為接近,并盡量保留原文的聲音效果。③當信息的內容與效果發(fā)生矛盾時,語義翻譯重內容而不重效果,交際翻譯則恰恰相反。
翻譯中不可能孤立地使用一種方法,常常原作的某些部分用交際翻譯,其余部分用語義翻譯,沒有純粹的交際翻譯,也沒有純粹的語義翻譯,二者交替使用,只是側重不同而已。
科勒詳盡地討論了“對等”的概念與其相關術語“對應”。他認為“對應”屬于對比語言學領域,用來比較兩種語言系統(tǒng),并對比描述兩者的異同。而“對等”則指切合個別原語文本和目的語文本配對和語境的對等項目??评諡榱嘶卮鹁烤故裁磻摫3謱Φ龋瑢Φ茸隽?種不同類型的描述:外延對等、內涵對等、語篇規(guī)約對等、語用對等和形式對等。
在分辨了不同類型的對等形式和與之相關的現(xiàn)象后,科勒進而強調這種方法如何輔助翻譯者以及翻譯理論的作用:“翻譯者如以每個語篇作為整體,甚或于語篇的每一片段刻意選擇,必須設立一個價值層級結構,并在翻譯中予以保留;翻譯者根據這些價值層級架構可推導出所要翻譯的語篇或片段的對等要求層級架構,并必須先行通過有關翻譯的語篇分析?!?/p>
自70年代起,對等概念一直是翻譯界的關鍵問題。如切斯特曼指出“對等明顯是翻譯理論的中心概念”;貝克指出“對等因受多種語言和文化因素影響,故此總是相對的”。由此可以看出,盡管備受批評,對等仍然是一個中心概念?;蛟S最大的爭論點是比較原語文本和目的語文本中所謂的中間對照物,指可用以量度兩個語篇片段之間差異的不變量。
綜觀翻譯史由直譯和意譯發(fā)展至對等的爭議,我們可以從中借鑒到:
5.1 翻譯理論的研究離不開現(xiàn)代語言科學。翻譯理論從零散的經驗總結發(fā)展到今日從語言科學的高度進行嚴格的描述與系統(tǒng)的概括是一個重大的進步,也是我們所處的這個語言科學研究高度發(fā)達的時代的必然趨勢。但是在我國由于語言學與其他各種語言科學尚不普及,有不少人對于運用語言科學研究翻譯是否可行尚有疑問。結果是有相當數量的譯者仍然持翻譯無理論的觀點。這方面,西方眾多翻譯理論研究及其方法給了我們不少教益與啟發(fā),使我們增加了信心。
5.2 在翻譯實踐中,要翻譯的文本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文本在翻譯轉換過程中有不同的特點和要求。翻譯標準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不是單一的,而是多重的。
[1] 林克難(1992)《奈達與紐馬克翻譯理論比較》 中國翻譯[J]
[2] 張蔚(2002)《奈達等效翻譯論在翻譯研究中的重要性》 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J]第10卷第2期
[3] 林克難(2012)《論讀者反應在奈達理論中的地位與作用》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J]第35卷第2期
[4] 戴燦宇(1987)《論奈達翻譯理論中的動態(tài)對等》 外語教學[J]
[5] 李靜(2009)《雅各布森翻譯理論研究》 文學教育[J]第1期
[6] 李田心(2005)《不能用“等效”原則解讀奈達的翻譯理論》 外語學刊[J]第2期
[7] 曹青(1995)《奈達理論與跨文化翻譯》 浙江大學學報[J]第9卷第3期
[8] 林小芹 《紐馬克論交際翻譯和語義翻譯》
[9] 蔡萍(2009)《紐馬克翻譯理論淺析》 電子科技大學學報[J].第11卷第3期
[10] 王靜(2002)《奈達與紐馬克翻譯理論對比研究初探》 湘潭工學院學報[J]第4卷第1期
[11] 李茂、劉慧(2011)《雅各布森翻譯理論的解讀與啟示》 文學選刊[J]第1期
王琪軒(1991.10-),女,山西晉城,西安外國語大學,日本國家研究,日語語言文學。
H059
A
1672-5832(2016)06-025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