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芳
(天津外國語大學 天津 300000)
關于日本便當
王明芳
(天津外國語大學 天津 300000)
有這樣的現(xiàn)象:為了攜帶飯菜,把食物制作成便當。很多國家都有便當。在日本,便當具有悠久歷史,最開始的便當很粗糙。隨時代推移,變得越來越精美。從味道、外形等方面都有進步。當今日本,餐飲業(yè)發(fā)達,很多公司附近就有餐館。但是帶便當去上班依舊流行。日本的便當種類繁多。各地便當都有自己的特色,透過便當,能看到各地飲食文化的差異。本文欲通過便當來分析日本的飲食文化。
便當;歷史;飲食文化;國民生活
引言
說起日本,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富士山。但在日本有名的不單單有富士山,便當也是其中之一。日本的便當風靡全世界,便當不單是使果腹之物,也反映各地的飲食文化。從飲食文化和國民生活的關系可以看到日本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
日本料理以精細著稱,被人們稱為“賞心悅目的食物”。本文以便當為中心,圍繞便當?shù)陌l(fā)展史,對便當與日常生活的關系以及日本飲食文化蘊含的意義進行論述。
現(xiàn)今,日本人的生活方式趨于多樣化。盡管如此,便當仍一如既往很受歡迎。它到底有什么魔力呢?和人們的飲食生活有什么關系呢?本文圍繞這個話題進行探討。
便當,本意是“便利的東西、方便、順利”。傳入日本后,曾以“便道”、“辨道”、“辨當”等表記,后反傳入中國時簡化翻譯成Bento了,在大陸大部分地區(qū)習慣稱為“盒飯”,即盒裝餐食。便當分為兩種,家庭手工便當和市場售賣便當。后者也被叫做“買い弁”。
在日常生活中,便當是為了方便外出攜帶,把米飯和菜壓實放在飯盒里,能帶出門的食物。大多數(shù)日本人不睡懶覺,然而在日本早上外出運動的人很少,原因是家庭主婦們早上6點就開始忙活了。家庭主婦們一大早就起床給全家做便當。對外出工作的家人來說,便當必不可少。
日本人從很早以前開始就有帶著便當去上班的習慣?,F(xiàn)今日本的餐飲業(yè)飛速發(fā)展,上班族們能輕易找到一家餐館解決吃飯問題,而且超市也在賣很多物美價廉、種類豐富的便當,也有外送便當。但很多日本人還是自己帶便當去公司。睡前準備食材,早上起床后做便當。而且日本人對便當餐具也很感興趣。
關于便當起源,說法不一。維基百科顯示,便當?shù)臍v史可追溯到平安時代。當時被稱為頓食,干飯。當時是把干米飯放在小袋子里保存,可以直接吃,也可以加入水煮食。由此可知日本便當歷史悠久。
還有一種說法是古墳時代到戰(zhàn)國時代。在戰(zhàn)國時代,因為其不易變質(zhì)、便攜,被武士看作貴重食物。
奈良時代的《古事記》也有記載,倭寇征服東日本后,在野外吃干飯充饑。桃山時代后,在戰(zhàn)爭中發(fā)揮巨大作用。進入江戶時代,食材趨于多樣,保存方法也豐富多彩,不斷涌現(xiàn)新的便當。
安土桃山時代,賞花和茶會開始流行。飯盒便從那時產(chǎn)生,當時的飯盒和現(xiàn)在的很像。把食材放入飯盒便是從那時開始,貴族們把食物裝入豪華飯盒里,享受賞花和茶會。進入江戶時代,便當開始在平民中普及?,F(xiàn)今很受歡迎的幕間便當就是從那時產(chǎn)生的。
明治時代,官員們都帶著便當去上班。學校不提供午餐,學生和老師們都必須自己帶便當去學校。同期鐵路開通,車站便當產(chǎn)生。
大正時期,自帶便當這一習俗被廢止,衍生了社會問題。一戰(zhàn)以及隨之而來的糧荒,日本的貧富差距開始加劇,日本是一戰(zhàn)的優(yōu)勝者。經(jīng)歷封建體制后,人們的自由意識開始增強。此基礎上,便當?shù)靡园l(fā)展,出現(xiàn)了現(xiàn)代感設計的便當。這些設計即使放到現(xiàn)在也不覺得落伍。
昭和末期到平成年間,興起了便當?shù)旰捅憷?。雖然很多人開始在店里買便當,但自己做便當這一習俗在民眾生活中仍占據(jù)重要位置。二戰(zhàn)使日本遭受重創(chuàng),戰(zhàn)爭結(jié)束后糧食和流感問題均未得到有效解決,于是便當?shù)陌l(fā)展也停滯不前。昭和26年,戰(zhàn)亂平定,經(jīng)濟也快速恢復,便當也得以重新發(fā)展。
4.1 從便當看日本人的性格
最初不能理解日本人帶便當?shù)牧晳T,在中國,做完飯后一定會立馬吃掉,這樣才能吃到熱騰騰的飯菜。為什么日本人喜歡冷飯呢?后來懂了,日本人喜好清淡食物,冷熱都能吃。便當里米飯為主食,小菜也很豐盛。便當盒里米飯和菜用隔板隔開,有序放置。飯前人們打開各自的飯盒,互不妨礙。日本人認為,午飯時間是繁忙一天中珍貴的休息時間,簡單些也無妨。
4.2 從便當看日本文化
韓國作家說過這樣一句話“日本文化就是便當主義文化”??s小文化的一個表現(xiàn)特征就是便當盒。
所謂縮小文化,就是在小小便當盒里放入各種食材。日本的折疊傘也能反映出這種文化。縮小文化更是日本人集體意識、謹小慎微性格的體現(xiàn)。
4.3 從便當看日本人的自然觀和美意識
便當和便當盒是日本人的自然觀和美意識的表現(xiàn)。日本被海環(huán)繞,日本人對大自然有別樣的感情。因此日本人的便當里有很多海鮮,這也是日本料理和別國食物的不同之處。
從車站便當可以看出便當?shù)募竟?jié)感。比如神奈川的春之便當。
日本人對時令食材的執(zhí)念即是對自然界的情有獨鐘。日本人崇尚天然味道,故日本料理較為清淡。日本料理的理念是還原食材本來的味道。
便當?shù)难b盤藝術(shù)也反映日本人的美意識,裝盤漂亮是日本料理的一大特征。裝盤的美與否,關系著是否能在視覺上刺激味覺。
當今社會,便當變得越來越受歡迎。原因有三。第一、便利店的普及。當今的年輕人和上班族更喜歡便利店賣的便當。隨著便利店的發(fā)展,便利店便當成了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第二、便當?shù)牧餍信c否和經(jīng)濟狀況有很大關系,相比60到80年代,當今社會的經(jīng)濟狀況不容樂觀。第三,社會調(diào)查顯示,便當能改變家庭、學校和職場。日本很多學校設立便當日,學生買完食材后自己動身制作便當,家長不得在一旁動手幫忙。孩子可以向父母請教制作方法,這樣親子間話題也會增多。
結(jié)語
通過本次調(diào)查,除日本便當?shù)陌l(fā)展史外,也對日本的飲食文化有所了解。通過一個國家的食物,能看到該國的風俗習慣和國民性格。日本各地的便當各具特色,各地便當?shù)男麄鲗嶋H上也是對各地飲食文化的宣傳。
[1] 李淑玲,『日本料理から!た日本人の美意識』[J],科技向?qū)В?014
[2] 高曉紅,『簡析便當文化對日本的影響』[J],科技信息,2010
王明芳(1993-),女,漢族,河南平頂山人,研究生,日語語言學碩士,天津外國語大學,研究方向:日語語言學。
D731.3
A
1672-5832(2016)11-02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