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楊
(揚州大學(xué) 江蘇 揚州 225000)
《左傳》襄公元年至三十一年記載中殺類動詞研究
白 楊
(揚州大學(xué) 江蘇 揚州 225000)
殺類動詞顧名思義即表“殺”意的動詞,本文主要研究《左傳》襄公元年至三十一年間殺類動詞包括“戕”、“弒”、“殺”、“戮”、“誅”、“殛”。根據(jù)殺類動詞的使用情況,對比出它們之間在用法、語法、感情色彩方面的區(qū)別,了解殺類動詞在春秋戰(zhàn)國時的發(fā)展。
《左傳》 ;殺;動詞
《左傳》是先秦時期重要的歷史典籍,是一部研究上古漢語以及漢語史的重要傳世文獻。在上古漢語研究中,以往的研究傾向于虛詞方面,對實詞的研究則相對薄弱。特別是對動詞的研究,在馬建忠以前,很少受到學(xué)者們的注意。隨著人們對實詞研究的深入,動詞及其相關(guān)的句型問題成了漢語語法研究中重要的問題,故本文對殺類動詞在《左傳》襄公元年至三十一年記載中使用情況進行研究。
“戕”、“戮”、“殺”、“弒”這 4 個詞均有“殺、殺死、擊殺”義,“戕,殺也”《玉篇·戈部》,“戮,殺也”《爾雅·釋詁》,“殺,戮也?!薄墩f文·殺部》,本文根據(jù)發(fā)出動作雙方的上下級關(guān)系將突出“殺”分為上級對下級的“殺”,下級對上級的殺,其他表殺義的動詞。
2.1 下對上
2.1.1 戕
“戕”字從爿從戈?!墩f文》:“戕,槍也,他國臣來弒君曰戕”,《小爾雅·廣言》:“戕,殘也。”《左傳》襄公十八年:“凡自虐其君曰弒,自外曰戕?!?/p>
段玉裁認為戕有正義之說,即傷殘。段玉裁注《小爾雅》時這樣解釋:“子不戕?!眰髟唬骸般?,殘也?!边@里的“戕”是正義的。對于“戕”正義與否,本人支持非正義之說,他國臣子弒殺本國君主。
“戕”在《左傳》襄公中出現(xiàn)3次,表示殺害意義的僅一次,即:閽戕戴吳。(襄公三十一年)
例子中說的是晉國看城門的人殺了戴吳,正是外國臣子殺了本國君主,所以此處用“戕”表示殺的意義。
2.1.2 弒
“弒”字從殺從式,式亦聲。《說文解字》中這樣解釋“弒,臣殺君也。”《易》曰:“臣弒其君。”從殺省,式聲。封建時代稱臣子殺君主、子輩殺父母:弒君,弒母,弒父?!胺沧耘捌渚粡s,自外曰戕。”《左傳·宣公十八年》。
“弒”在《左傳》襄公中出現(xiàn)14次,用例如下:
(1)及鄵,子駟使賊夜弒僖公,而以瘧疾赴于諸侯。(襄公七年)
(2)欲弒公以說于晉,而不獲間。(襄公二十五年)
(3)公逾墻。又射之,中股,反隊,遂弒之。(同上)
(4)書曰:“寧喜弒其君剽。”言罪之在寧氏也。(襄公二十六年)
(5)吳子余祭觀舟,閽以刀弒之。(襄公二十九年)
(6)蔡景侯為大子般娶于楚,通焉。大子弒景侯。(襄公三十年)
(7)書曰“莒人弒其君買朱鉏?!毖宰镏谝?。(襄公三十一年)
例(1)中僖公是君主,子駟時臣子,雖然時僖公無理,但是臣子殺死君主所以還是用了“弒”。例(2)中崔武子是齊莊公的臣子,因為齊莊公與自己的妻子私通變動了殺心,也可以取悅與晉國。
《春秋》襄公紀年中也有這樣的用例,如下:
(8)夏五月乙亥,齊崔杼弒其君光(襄公二十五年)
(9)二十有六年春王二月辛卯,衛(wèi)寧喜弒其君剽。(襄公二十六年)
(10)夏四月,蔡世子般弒其君固。(襄公三十年)
這三個例子是《春秋》中的記載,用“弒”字肯定了是臣殺君,是以下犯上的行為,都用了“弒其君”。由于“戕”、“弒”表示臣對君的殺害,君主即個人,在句法上其對象只能是君主個人,其后面不能加國家、動物等。
2.2 上對下
2.2.1 戮
戰(zhàn)國金文始見,用為殺戮義:為天下 (戮)?!墩f文·戈部》:“戮,殺也。從戈 聲。“戮”表示斬;殺;處決?!奥尽痹谙骞谐霈F(xiàn)10次,有2個義位:“侮辱羞辱”、“殺死”,其中表“殺死”義9次,具體用例如下:
(11)晉侯之弟揚干亂行于曲梁,魏絳戮其仆。(襄公三年)
(12)童子言焉,將為戮矣。(襄公八年)
(13)射為背師,不射為戮,射為禮乎。(襄公十四年)
(14)管、蔡為戮,周公右王。(襄公二十一年)
(15)臣,戮余也,將歸死于尉氏,不敢還矣。(同上)
(16)父戮子居,君焉用之?(襄公二十二年)
(17)專祿以周旋,戮也。(襄公二十六年)
(18)伯有將為戮矣!(襄公二十七年)
(19)辯而不德,必加于戮。(襄公二十九年)
例(11)中魏絳是殺了揚干的仆人,而不是僅僅侮辱仆人。例(12)、(13)、(14)、(18)“戮”前有“為”,表示被動,根據(jù)語境是被殺,而不是被侮辱。例(15)中“戮余”表示了卻余生,不是受辱的意思。
2.2.2 誅
“誅”在古代漢語中有三個意義比較常見,分別是索求,要求;征伐,討伐;殺。例如“以敝邑褊小,介于大國,誅求無時,是以不敢寧居?!?襄公三十一年)中“誅”與“求”連用,表示索取,要求?!皩④娚肀粓詧?zhí)銳,伐無道,誅暴秦?!?《陳涉世家》)中“誅”的對象是秦國,所以意義為征伐,討伐。《鴻門宴》中“立誅殺曹無傷?!敝小罢D”與“殺”連用,意義偏向“殺”。
“誅”在襄公中出現(xiàn)3次,表示殺義2次,例:
(20)大夫、諸司、門子弗順,將誅之。(襄公十年)
(21)見不仁者誅之,如鷹鹯之逐鳥雀也。(襄公二十五年)
這兩個例子中“誅”后面都加“之”作賓語,表示個人,因此不認為是征伐,把“誅”解釋為誅殺更好。
2.3 其他
2.3.1 殺
早在甲骨文中就有“殺”,姚孝遂和肖丁認為“殺”為動詞,意義為征伐或侵犯,我方的軍事行動都可稱為“殺”。《說文·殺部》:“殺,戮也。從殳,殺聲。凡殺之屬皆從殺。”
“殺”在襄公中共出現(xiàn)79次,例子如下:
(22)楚殺其大夫公子申。(襄公二年)
(23)必殺魏絳,無失也!(襄公三年)
(24)夏四月庚辰,辟殺子狐、子熙、子侯、子丁。(襄公八年)杜預(yù)注:“辟,罪也。加罪以戮之。
(25)華臣…使賊殺其宰華吳。賊六人以鈹殺諸盧門合左師之后。(襄公十七年)(26)楚、鄭方惡,而使余往,是殺余也。(襄公二十九年)
“殺”字沒有更多的解釋,泛指奪取生命,“殺”的對象是人,在《左傳》中沒有出現(xiàn)“殺”的對象是動物的例子。而且其所帶的賓語不僅可以是敵方,也可以是“我”,如例(26);同時“殺”可以與其它動詞連用,例如(24)、(25)。
2.3.2 殛
殛從歹,亟聲,《說文》中這樣解釋“殛,誅也?!北硎九c死亡有關(guān),本義為誅、誅殺。表示誅殺,史書有用例,如《史記·夏本紀》中的“乃殛鯀于羽山?!?“殛” 在襄公中出現(xiàn)2次,例:
(27)明神殛之(襄公十一年)
(28)鯀殛而禹興。(襄公二十一年)
例(27)各諸侯結(jié)盟締結(jié)條令,如哪個諸侯國違反了命令,神明可以誅殺誅戮這個國家。例(28)鯀被誅戮誅殺而禹興起。
3.1 用法方面
“弒”表示動作發(fā)出者與接受者之間的上下級關(guān)系,下級殺害上級時用“弒”,強調(diào)等級制度;并不是所有下殺上都用“弒”,上下級關(guān)系不是直接的時候不采用“弒”,仍用“殺”。越級殺害不用“弒”,一般也用“殺”,即臣子的下級殺害臣子的上級。
“戕”同樣是下殺上,但強調(diào)殺這個動作的方式與對象,即“外來勢力殺死國君”,當(dāng)動作的主語為外國勢力時采用“戕”,而不用“弒”。
“戮”表示上殺下的意思,含義重在責(zé)罰及其產(chǎn)生的效應(yīng),而。殺”則僅僅表示一種結(jié)果。并且“戮”的范圍也比較寬廣,對活人可以行戮,對死人也可以行戮,具有處決義。沒有工具和方式上的限制。
“殺”是一個泛用的動詞,凡奪去生物的生命都可以用“殺”,“弒”的對象只能是人,“戕”的對象是人,也可以是植物或無生物,此時就有“殘害”、“毀壞”之義了?!皻ⅰ睙o對象、原因方式、工具等限制,并有“殺死”的意思,強調(diào)結(jié)果。
“誅”有責(zé)罰的意思,所指對象主要是不仁不義之人。
3.2 語法方面
“弒”有被動形式,用“見”表示被動,還會用“于”連接引出施動者。另外,在主語和“弒”之間加入助詞“之”,使其句子失去獨立性。
“殺”也有被動形式,但都是用于有形式標(biāo)致的被動句中。
“戕”,至今還未發(fā)現(xiàn)被動句的用例。
“弒”可以充當(dāng)定語成分,而“戕”、“殺”一般不作定語?!皻?、誅、戮”可以單獨充當(dāng)句法成分,也可以與其他語素組合形成雙音節(jié)詞,而“弒”只能單獨作句子成分,其構(gòu)詞能力相對較弱。
3.3 感情色彩
“戕”、“弒”被認為是非正義、違背倫理道德的殺害,含有對殺人者的譴責(zé)相對“殺”來說具有一定意義上的貶義。
“戮”、“殺”、“殛”屬中性,沒有明確的褒貶之義。
“誅”表示殺死有罪的人,含有對被殺者的斥責(zé)貶斥,從動作的發(fā)出者來看具有明顯的褒揚的語義色彩。
《左傳》襄公元年至三十一年記載中殺類動詞包括“殺”、“戕”、“弒”、“戮”、“殛”。表示殺義的動詞“殺”使用頻率最高,在春秋時期等級制度森嚴,相對“戕”與“弒”這種明確的下殺上的動詞而言,“殺”不存在等級的限制,因此最為常用,這也表明春秋時期的語言具有一定的色彩。本文就殺了動詞在襄公中的使用概況,分析各動詞間的差異,從中可以看出該時期的語言的發(fā)展及運用。
[1] 張秋霞. 《左傳》征戰(zhàn)類動詞研究[D].吉林大學(xué). 2007.
[2] 許慎. 《說文解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3] 方麗華,藍旭譯注. 《孟子》. 中華書局. 2010.
[4] 楊伯峻. 《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 1981.
[5] 李宗侗. 《春秋左傳今注今譯》. 臺灣. 商務(wù)印書館. 1984.
白楊(1922.07-),女,漢族,山東肥城人,揚州大學(xué)文學(xué)院,碩士研究生在讀(語言學(xué)及應(yīng)用語言學(xué))。
H141
A
1672-5832(2016)11-018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