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 熠
Are you from Qin
◎ 趙 熠
也許是受制裁太久,也許是人們對這個國家充滿偏見,德黑蘭街頭鮮有外國人的身影。
在不太大的德黑蘭火車站,我們受到了最大的禮遇。人們把眼睛瞪得大大的,打量著我們這些背著相機的東方面孔。熱情的年輕人好奇地問:“Where are you from?(你們從哪里來?)Are you from Qin?(你們是中國人嗎?)”在波斯語中,人們稱呼我們不是Chinese,而是Qin,與“秦”發(fā)音相似,可見中國與波斯的交往是延續(xù)了數(shù)千年的。
旅行者最希望的是在異國他鄉(xiāng)找到不一樣的生活。這一點在伊斯蘭國家最好實現(xiàn),因為宗教改造了建筑、飲食和衣者,所見的一切都和我們太不一樣。比如女人的頭巾滿大街飄舞,像是宣示主權的旗幟。
幾個黑頭發(fā)黃皮膚中國人的闖入也成了伊朗人睜大眼睛尋找的“異端”。一位打著發(fā)蠟的年輕男人大搖大擺地走過來,請求與我們合影。一個四歲大的小女孩將一盒椰棗遞到我的手上,指指遠處的媽媽,害羞地跑了。她的媽媽看向我的方向,我投去一個眼神,就能換回一張羞澀的笑臉,意思是“嘗嘗吧”。
開往阿巴斯港的列車下午2點35分準時從德黑蘭發(fā)車,在戈壁中一路向南狂奔。傍晚時分,列車停靠在沙漠綠洲中的一座小站,夕陽之下不知從哪傳來悠揚的唱經(jīng)聲,列車員輕輕地敲敲包廂門:“禮拜時間到了,大家請到專用車站禮拜……”
行走在有信仰的國度,連坐火車都這樣不同。我跟隨著車上的乘客下了火車,站臺旁邊就有一座可供禮拜的建筑,門口有凈身的水池,男女要分開禮拜。當我在門口遲疑著要不要進去的時候,一個高大的中年人對我說:“你想進去看看?想拍照?沒問題,有什么情況隨時可以叫我?!比缓笞约汗蛟诓ㄋ沟靥荷?,面朝麥加的方向,虔誠地開始禮拜。
沒想到,到達伊朗的第一天,就有這么多有趣的事情發(fā)生。
(摘自《最美伊朗》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 圖/海洛創(chuàng)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