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俊楠
(四川大學藝術學院 四川 成都 610225)
西方古典建筑柱式裝飾藝術特征的比較研究
郭俊楠
(四川大學藝術學院 四川 成都 610225)
西方古典建筑是世界建筑藝術中的兩大體系之一,在世界建筑發(fā)展史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西方古典建筑柱式藝術是西方古典建筑中最主要的文化特征,在西方古典建筑美學中是極其有價值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記錄了西方建筑歷史的變遷,是西方古文明的標志。本文通過對西方古典建筑中柱式裝飾藝術特征的研究,總結了柱式在古羅馬、古希臘不同時期的特點,展示了不同時期柱式的所蘊含的文化內(nèi)涵,西方古典柱式藝術的強大生命力對歐洲乃至整個世界的建筑的影響是極為深刻的,對它的研究有著極其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西方古典柱式;藝術特征;古希臘;古羅馬
所謂柱式是一種建筑結構的樣式,是由單根柱子和它下面的基座以及上面的檐部三方面組成。古希臘時期有兩種柱式:一種是多立克柱式,它賦予了柱式森嚴、雄偉、粗壯的性格,具男性美的雄偉剛毅,多流行于希臘本土的伯羅奔尼撒、意大利和西西里純農(nóng)業(yè)的貴族寡頭制城邦里;另一種則是展現(xiàn)女性美的優(yōu)雅柔和的愛奧尼柱式,流行于愛琴海諸島和小亞西亞的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發(fā)達的民主制城邦里。后來經(jīng)過一系列的發(fā)展又形成了比愛奧尼柱式更輕巧、華麗的科林斯柱式。古羅馬帝國興起后,由于古羅馬帝國國力的增強和經(jīng)濟上的發(fā)展,使得社會觀念已向世俗化和享樂主義的方向發(fā)展,導致審美觀念的變化,藝術中沒有了希臘藝術的浪漫主義色彩和理想主義成分。古羅馬人繼承了希臘人的三種柱式并又加以發(fā)展,同時又創(chuàng)造了柱身沒有凹槽的塔斯干柱式以及混合柱式。多立克柱式、愛奧尼柱式、科林斯柱式和塔斯干柱式以及混合柱式五種柱式共同形成西方古典五大柱式系統(tǒng)。
2.1 從木到石的演變
古希臘柱式剛開始是采用的木結構,后來因為木質(zhì)柱構架容易腐爛而又不易防火,特別是承重木柱根部在雨水和潮濕空氣的浸潤下很快會腐爛,逐漸開始從木材質(zhì)演變到了石材質(zhì)。古希臘建筑的結構均屬梁柱體系,其高度和跨度之大都是木結構所不能達不到的,石材抗壓強度較好,而早期柱式正是一種受壓為主的構件,所以用石材制柱是一種非常合理的選擇。再加上石結構柱式的適應性大大強于木結構,且具有豐富多樣的表現(xiàn)力,滿足了古希臘人追求完美的審美需求。再次是因為古希臘多山,盛產(chǎn)石材,獨特的自然資源也是古希臘柱式從木 向石演變的重要原因。因此希臘開創(chuàng)了以石料作為建筑梁柱等基本構件的建筑形式。
2.2 規(guī)范了的柱式
西方古典建筑柱式是由柱身和它下面的基座以及上面的檐部三大部分組成,柱子、基座和檐部的藝術水平同時也反映了整個建筑的藝術水平,它的風格也決定了整個建筑風格。所以各種柱式均有嚴格比例要求與規(guī)范,西方古典柱式的規(guī)范,并具有一定比例關系,比如柱子的柱下經(jīng)與柱高的比例不同,所表現(xiàn)出來的性格特征也各不相同,兩者相差越小越粗壯,相差越大越細巧。到古羅馬時期古典柱式系統(tǒng)的比例(柱下徑與柱高之比)從粗到細的大致是:塔斯干柱式為1:7,多立克柱式為1:8,愛奧尼柱式為1:9,科林斯柱式和混合柱式為1:10。總體來說,西方古典柱式在它長達兩千多年的發(fā)展演變過程中,一直都在追求著一種量化了的規(guī)范。
2.3 以花草植物為題材的柱式裝飾手法
柱頭是古希臘柱式是最富于裝飾的部分,這些柱頭的造型雕飾常以植物為設計元素,這是一種富于裝飾性的柱式,尤其是科林斯柱式和混合柱式;典型的雕飾題材除了選用桂葉和忍冬草葉為雕飾元素外,柱飾上還出現(xiàn)了多瓣式和花籃式等造型紋樣比較復雜的柱頭。
3.1 為神而造
在古代西方社會宗教是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的,因而古代國家往往人對神廟的重視程度也遠遠超出了民用建筑。古希臘是個泛神論國家,這種特質(zhì)大大促進了神廟建筑的發(fā)展,導致古希臘大大小小的神廟遍布各地。由于石結構有利于保存的特點,古希臘時期神廟建筑基本上都是采用石結構,雖然石建筑不利于建造的,但它剛好滿足了宗教建筑惟求永恒,不求急用的美學價值理念。
3.2 注重人文關懷的柱式理念
在古希臘美學思想中認為,人體是最美的東西,所以他們把人優(yōu)美的形體賦予在神靈上。主持雅典衛(wèi)城建設的大雕刻家菲狄亞斯說過:“ 再沒有比人體更完美的東西了,因此我們把人的形體賦予我們的神靈”①。國家政治上也對此有一定的影響,當時雅典共和國實行自由民主政體,除了奴隸,自由民都享有民主政治權利,擁有個人自由,在這個時代成型的柱式中都表現(xiàn)著一種和諧的人文主義精神,從這時期柱式的特形態(tài)征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柱式的比例和規(guī)范也都是人體尺度的形象體現(xiàn),它們是一種抽象的人體美。古希臘人把,人體的均衡美被賦予于柱式,體現(xiàn)了古希臘人對人的贊美和對人性的高揚。
3.3 體現(xiàn)人體特征的柱式結構
古代西方人人認為,只有各部分在整個建筑構造中保持絕對的均衡,才是完美的建筑。他們的測量單位都是人的自然比例。如、“ 肘長”、“ 指長”、“掌長”等都是古代的長度單位。在建立阿波羅神廟的時候因為了解到男子的身長是腳長的1/ 6,所以就把同樣的情形搬用到柱子上來。古羅馬人繼承了古希臘柱式的結構比例均衡關系,并對其加以了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為適合古羅馬建筑的需要,柱式變得更加華麗、更細蜜、更復雜了。
隨著全球一體化的到來,信息交流,文化交流正在加速,隨之而來,在中國建筑設計領域也掀起了學習國外優(yōu)秀建筑的浪潮,西方古典建筑的裝飾藝術在我國的設計領域也開始盛行起來。但是我們作為設計環(huán)藝學生在采用西方傳統(tǒng)建筑裝飾藝術的時候,不能盲目崇洋媚外,生搬硬套。而是要努力學習那些經(jīng)典西方古建筑,從中吸取精華,去其糟粕,對我們畢業(yè)之后的設計職業(yè)生涯和實踐做好準備,對我們現(xiàn)在設計實踐中麻木的抄襲或照搬其形式而忽視其內(nèi)在價值和歷史意義給予反思。
注釋:
① 陳志華.外國古建筑史(19 世紀末葉以前)[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7.32.
[1] 王文卿.西方古典柱式[M].
[2] 許興海.從神本到人本——兼談西方古典柱式藝術特征[J].滁州學院學報,2009(3):26-27.
郭俊楠,女,四川大學藝術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藝術設計(MFA)專業(yè),研究方向:環(huán)境藝術設計。
TU-80
A
1672-5832(2016)07-01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