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惠平
真實記錄大渡河17勇士的《戰(zhàn)士》報
文 王惠平
強渡大渡河的成功,為中央紅軍揮師北上打開了岷江上的第一個缺口,粉碎了蔣介石妄圖憑借大渡河天險扼殺紅軍的美夢。強渡大渡河勇士的名字,被永久鐫刻在紅軍長征勝利的光輝史冊中。
經歷戰(zhàn)爭年代的戰(zhàn)火洗禮,能夠流傳至今的文物是很少的,而跨越千山萬水、紅軍戰(zhàn)士用生命和鮮血保存下來的報紙更是鳳毛麟角。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之際,筆者在軍事博物館的展覽中,見到了一份1935年5月30日(原報日期有誤)中國工農紅軍第1軍團政治部出版的第186期《戰(zhàn)士》報。這份在長征途中編輯出版的珍貴報紙,在“用我們鐵的紅軍無堅不摧、戰(zhàn)無不勝的勇猛精神,掃平一切當前敵人!”的大字標題下,刊登了《大渡河沿岸勝利的總結》和《“牲”部(即紅1團)強渡大渡河的十七個英雄》,他們是:第二連連長熊上林,第二排排長羅會明,第三班班長劉長發(fā)、副班長張表克,戰(zhàn)斗員張桂成、蕭汗堯、王華停、廖洪山、賴秋發(fā)、曾先吉,第四班班長郭世蒼、副班長張成球,戰(zhàn)斗員蕭桂蘭、朱祥云、謝良明、丁流民、陳萬清。
1935年5月,中央紅軍長征通過大涼山彝民區(qū)后,當晚冒雨兼程北進。先遣隊紅1軍團第1師第1團官兵,心里默念著“不怕打、不怕走、不怕餓、不怕累”的戰(zhàn)斗口號,經過160多里的急行軍,搶先趕到大渡河南岸安順場。守敵以為紅軍遠在幾百里路以外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毫無戒備,酒足飯飽后還在拉胡琴唱戲、打麻將。紅1團官兵不顧長途行軍的疲勞,連夜冒雨突襲,殲滅敵人兩個連,搜繳了僅有的一條小木船。
安順場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相傳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率部從南京出走后,于1863年春被清軍逼到這里。本來太平軍已有1萬多部隊渡過大渡河,但因王妃生了王子,要大慶大賀,石達開命令已過河的部隊又渡了回來,致使對岸被清軍占領。這時恰好河水猛漲,4萬太平軍被清軍圍困20多天,內無糧草,外無援軍,進退失據,最終全軍覆滅。幾天幾夜里,大渡河水被鮮血染紅了,石達開的妻妾兒女和將領都在大渡河邊自盡,翼王本人被押到成都凌遲處死。
瀘定橋
72年后,長途跋涉的紅軍來到大渡河邊,處境同樣危險。蔣介石喜形于色,向部下吹噓道:“后有金沙江,前有大渡河,幾十萬大軍左右堵?lián)?,共軍有翅也難飛過!”他派飛機到安順場上空散發(fā)傳單,狂妄叫囂要“叫朱毛做石達開第二!”
毛澤東鎮(zhèn)定自若,對渡河戰(zhàn)斗十分重視,特地派總參謀長劉伯承與紅1軍團政委聶榮臻親臨前線直接指揮,紅1團擔負了這一光榮而艱巨的戰(zhàn)斗任務。聽說要強渡大渡河,全團官兵摩拳擦掌,情緒高昂,但紅軍僅有一條小木船,只能先組成精干的渡河突擊隊。動員會還沒開完,大家就爭先恐后地報名參加。這下可使團長楊得志、政委黎林犯難了,經認真研究,決定從紅2連中挑選16名身強力壯、富有戰(zhàn)斗經驗的官兵組成。當被選中的官兵精神抖擻、威武出列在全團面前時,突然,“哇”的一聲,一位新戰(zhàn)士從落選的隊伍中沖了出來。他一邊哭,一邊嚷道:“我也去!我一定要去!”大家仔細一看,原來是2連的通信員陳萬清。眼前的場面太感人了,多好的戰(zhàn)士?。顖F長點頭表示同意。陳萬清破涕為笑,飛似的跑到渡河突擊隊里。17位勇士組成的突擊隊威風凜凜,每人手持一支沖鋒槍,腰里別著一把駁殼槍、五六個手榴彈,后背還斜插系著紅布的大刀和渡河工具。
大渡河是岷江上的最大支流。紅軍到來時,正值上游冰雪溶化,河水暴漲。此時的安順場渡口河寬300米,水深20米,流速每秒4米,河中暗礁密布,急流撞擊上去,濺起沖天白浪。河底亂石嵯峨,形成無數(shù)漩渦,俗稱竹筒水,能讓鵝毛沉底,即便是水性極好的人也難于泅渡。當?shù)厝巳缫^河,須將船先牽拉到上游兩里許,放船后,由經驗豐富的艄公掌舵,10余名船工篙櫓齊施,與流速形成合力,使船體沿著一條斜線前進,才能渡到對岸。
《戰(zhàn)士》報
5月25日清晨,安順場渡口雨過天晴,瓦藍的天空中飄蕩著朵朵白云,兩岸都是連綿的群山,被雨水沖洗過的懸崖峭壁顯得格外挺拔、高大。紅1團官兵早早潛進了渡口的南岸陣地。透過望遠鏡可以看到,對岸是幾十米高的峭壁,只有一道仿佛被巨斧劈開的豁口,渡口向上有一條用石塊砌成的很陡的臺階,約有40多級,這是上山的唯一通道。臺階頂端筑有敵人的4個碉堡,碉堡上布滿了黑洞洞的槍口,正對著臺階和河面。碉堡周圍是用黝黑巖石筑成的散兵壕。
上午9時許,只聽楊團長一聲令下,小木船載著突擊隊員悄悄向對岸劃去。敵人發(fā)現(xiàn)后急忙用機槍和炮火封鎖河面,紅軍神炮手趙章成用早已瞄準好的八二迫擊炮對準敵人的碉堡“通通”就是兩下,其中一個碉堡立刻飛向了半空。小木船在洶涌波濤中顛簸前進,敵人瘋狂的子彈打在小船四周濺起浪花。突然,一發(fā)炮彈落在船邊,掀起一個巨浪,打得小船劇烈地晃蕩起來。與此同時,敵人一梭子機槍子彈掃射到船上,有位紅軍戰(zhàn)士中彈捂住手臂,鮮血瞬間染紅了衣袖。接著又見小船失去了控制,向下游滑出幾十米,只聽“啪”的一聲,小船一下子撞上了一塊大礁石。南岸的戰(zhàn)友們心急如焚。還好,小船只是打了幾個旋,船上的人同時用手使勁撐著礁石,小船旁邊噴起白浪。要是再往下滑,滑到礁石下游的漩渦中,非翻船不可!千鈞一發(fā)之際,從船上跳下幾位船工,他們站在湍急的水流里,用背拼命頂著船,船上的人也盡力用竹篙撐著礁石,經過大家的奮力拼搏,小船終于又破浪前進了。過了中流,小船進入了對岸懸崖的死角,漸漸地,離岸邊越來越近了。在離岸邊只有五六米的地方。突擊隊員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一下子站了起來,準備趟水上岸。突然,岸上碉堡后沖出200多敵人,他們蜂擁撲向紅軍,妄圖把紅軍消滅在岸邊。南岸擔負掩護任務的紅軍18把軍號一齊吹響,6挺重機槍、20多挺輕機槍以及步槍向敵人猛烈射擊,3門迫擊炮的炮彈不停地在敵群中和碉堡上開花。突擊隊勇士趁勢飛一般地沖上岸去,一排手榴彈,一陣沖鋒槍,打得敵人血肉橫飛,抱頭鼠竄,紅軍乘勝沖進了冒著硝煙的敵人碉堡,占領了灘頭工事。山上的敵人并沒有就此罷休,他們喪心病狂地組織多次反撲,企圖在紅軍立足未穩(wěn)之際,把紅軍趕下河去。此時,南岸紅軍的炮彈、子彈雨點般飛向敵人,一船又一船紅軍被陸續(xù)運往對岸,與突擊隊匯成一股勢不可擋的力量,把號稱“雙槍將”(即步槍、煙槍)的國民黨川軍殺得潰不成軍,拼命往北邊山后逃竄。紅軍終于完全控制了渡口。
強渡大渡河的成功,為中央紅軍揮師北上打開了岷江上的第一個缺口,粉碎了蔣介石妄圖憑借大渡河天險扼殺紅軍的美夢。毛澤東等中央軍委領導十分高興,特地發(fā)來賀電,嘉獎紅1團全體官兵。紅1軍團還特地制作了獎勵17位勇士和神炮手趙章成的“列寧服”。強渡大渡河勇士的名字,被永久鐫刻在紅軍長征勝利的光輝史冊中。
安順場今貌
作者單位:海軍出版社
責任編輯 崔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