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錦軒
(四川大學藝術學院 四川 成都 610207)
淺談中國電影美學
王錦軒
(四川大學藝術學院 四川 成都 610207)
電影作為世界上的“第八大藝術”,蘊含著無與倫比而又獨一無二的美學思想,電影美學是電影作品中一條無形的線,電影的精神內涵便因電影美學而存在和豐富,從電影進入中國的那一刻開始,電影美學也就從此應運而生。
電影美學;好萊塢;創(chuàng)作;電影理論
電影既是工業(yè),又是藝術——具有審美價值的電影才可稱之為藝術。影視美學(電影美學)就是從電影研究者的角度對電影之美進行深刻地了解和解讀。有人曾經(jīng)說過:“電影美學是對電影進行思考的一種方式,而且是一種更具有特殊意義的思考方式,學習電影美學的目的就是掌握這種思考方式,從而進一步提高電影藝術創(chuàng)作和欣賞的自覺性。”這句話并沒有錯,但是它忽略了電影美學還是一種電影理論形態(tài),這就意味著我們要用理論的標準來要求和衡量電影美學,所以如果要對影視進行美學的闡釋,首先要解決的是影視美學的理論基礎問題。
1895年電影誕生之后,電影作為雜耍進入中國戲院、茶樓,并成為一種娛樂方式。1905年中國電影正式誕生,《定軍山》成為首部中國電影,其實是當時享有盛譽的京城名角表演的片段記錄。隨著電影在中國的普及,中國電影理論逐漸產(chǎn)生。因為文化上與西方的源流關系,中國電影理論與西方電影理論有密切關聯(lián),而由于西方電影和電影理論闡述的強勢地位,人們習慣上把西方的電影理論作為主流,這無可爭辯,但是這未必就是理論發(fā)展的唯一可能或者唯一正確的途徑。如果認真清理就會發(fā)現(xiàn),中國電影關于這方面的論述也有不少,其中有部分與西方論述有相同或相通之處,但也有很多不同之處,因此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發(fā)展途徑。
在中西文化合流中,中國電影受到西方電影的巨大影響。從藝術概念到藝術技巧模仿都參照西方。好萊塢電影1949年前一直占據(jù)中國電影市場的主要份額,其制片類型、敘事觀念、制片廠制度、明星策略、藝術理論和技巧均成為中國電影模仿的對象。一直到1930年,左翼電影興盛,產(chǎn)生了大批的叫好又叫座的影片,思想性和藝術性都十分成功。《漁光曲》、《姊妹花》、《神女》、《馬路天使》等都取得了優(yōu)秀的票房。蒙太奇理論傳入中國,并被左翼電影奉為圭臬。新時期,中國電影進入新的引進西方理論時期,國門初啟,現(xiàn)代電影語言及其理論在電影作品和理論批評中逐漸蔚為大觀。
隨后,文化大革命給中國社會帶來了巨大的震蕩。隨著它的終結,政治、經(jīng)濟、文化、藝術各個領域逐漸在廢墟中復蘇。1976到1978年間,“實驗話劇”、“星星美展”、“朦朧詩”、“傷痕文學”的全新浪潮把多年積壓的郁悶釋放出來。創(chuàng)痛過后的發(fā)泄與反思,傷痕和記憶,心靈受害者和精神拯救者之間的辯證關系共同構成了之一時代的文化。
在這個階段下,中國電影美學是朦朧的。中國電影美學的朦朧,意味著中國電影理論界對電影美學的認識開始覺醒。
中國電影美學的覺醒意味著中國電影理論界已經(jīng)開始反省過去的一些電影理論和電影創(chuàng)作傾向,意識到電影美學的重要性,并自覺地進行中國電影美學的建設。這個階段的美學由兩個方面組成:第一個是“第四代”的歷史詩化和紀實美學。第四代導演的主體是20世紀60年代北京電影學院的畢業(yè)生,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原因,新時期他們才開始真正走上中國電影舞臺。他們是中國培養(yǎng)的第一代電影人,特殊的社會環(huán)境、特定的時代背景使他們有著極強的歷史使命感與社會責任感,并逐漸成為新時期電影創(chuàng)作的中堅力量。第二個是“第五代”的文化尋根與影像美學。第五代導演成長于文化大革命期間,幾乎都曾有過插隊、下鄉(xiāng)的生活體驗,這些體驗在他們的記憶中烙下了深刻印記,也為其日后的藝術創(chuàng)作積累了豐厚的底蘊。第五代電影的突出標志是電影影像意識的覺悟和追求。他們的作品以影像為本位,并且使之強化,極致化,將影像的表現(xiàn)力推向極端,使之具有凌厲的視覺沖擊力,達到震撼人心的效果?!暗谖宕睒O力推崇影像美學,在一定意義上,“第五代”的“影像美學”對中國電影具有革命性。
90年代初,中國電影呈現(xiàn)出新的發(fā)展態(tài)勢和發(fā)展格局。中國電影美學在90年代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下,吸收和借鑒西方電影理論的優(yōu)秀成果,同時根據(jù)中國電影的發(fā)展現(xiàn)狀積極建構中國電影美學體系。中國大眾文化在這個階段興起,電影體制也進行了改革,商業(yè)電影和賀歲片的出現(xiàn)對電影美學和藝術觀念形成巨大沖擊。
進入21世紀,電影美學在艱難中前行。中國電影產(chǎn)業(yè)化進程的不斷加深、電影創(chuàng)作和評價體系的日趨商品化,使得電影美學及批評的地位更趨邊緣化;全球化思潮及以好萊塢為代表的外來電影文化的影響,又給中國電影傳統(tǒng)的文化美學批評帶來巨大沖擊。也正是因為如此,在這一階段中國電影美學建設的成就,尤其是對電影美學體系化建設的努力愈顯珍貴。
王錦軒(1995—),女,漢族,山東濟寧人,本科在讀,2013級四川大學藝術學院,廣播電視編導專業(yè)。
J902
A
1672-5832(2016)08-006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