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侃言
?
明代掌管御膳的梧州籍官員
陳侃言
梧州明代有一位名叫李素的官員,他在宮廷中掌管御膳。
據(jù)考,明代永樂二十二年(1425年),梧州舉人李素考中進士,官至光祿卿。李素死后,梧州人在西門外為其建了一座紀念牌坊——光祿坊,今廢。
光祿寺是專掌皇帝御膳、食品的專門機構;光祿卿,從三品,是光祿寺的主持官、大總管。
明代光祿卿是個肥缺。光祿寺可借御膳之名,繞開戶部,向各省頒下指標,征調錢米、物品直送光祿寺,任意支取。明代光祿寺僅廚役就有4000多人,這是一個何等龐大的皇室后勤機構!在如此龐大的肥缺部門當大總管,又是何等的風光!
李素去世后,鄉(xiāng)人為之立牌坊,可見這位大總管不至于是貪瀆之官。關于李素的身世,筆者查出他的資料,載《清同治版?蒼梧縣志?卷十五?列傳七?》全文如下:
李素,字祟文,邑人。永樂甲辰進士,以給事中使交趾。改令贛縣,縣之建青門、西津門、東津渡、知政橋、儒學殿堂皆其并修,秩滿,民詣闕,乞留者二千人,復任三年,改番禺,民戴之若贛。累官至光祿卿。
由此可見,李素先任駐越南(即文中的交趾,其時越南已獨立為大明的附庸國)的使節(jié),后又改任江西贛州的縣令,政績卓著。贛州縣令任期滿后,因兩千民眾攔道挽留,李素又再留任三年。后來,他再遷任番禺縣令時,“民戴之若贛”。要知道,這番禺就是如今廣州(其時的廣州由南海及番禺組成的),有如此多的民眾擁戴,有如此好的聲望,這說明李素確是個好官。李素能累官至宮廷,主管紫禁城皇帝的膳食,當然就是實至名歸了。
責任編輯:陳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