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杰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生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社會化視角下的農村留守兒童問題
徐 杰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生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打開百度搜索“留守兒童”關鍵詞,就會彈出數條近期內關于留守兒童的新聞信息,大致瀏覽,不難發(fā)現(xiàn)因為春節(jié)臨近,在這樣一個家人團聚的特殊日子里,因為各種現(xiàn)實原因而不能與自己父母團聚的留守兒童還有很多。所以我們看到各種社會愛心在這一段時間內找到了一個釋放點,提供各種硬件來改善留守兒童的生活、學習環(huán)境,開展各種活動來充實孩子們沒有父母陪伴過節(jié)的失落感。但是關于留守兒童產生的各種問題也是層出不窮,例如去年發(fā)生的12歲廣安女孩小琳為了見媽媽,竟燒毀了鄰居家的房屋,希望以此能夠使得媽媽回家??吹竭@樣的新聞,令人感到既可憐,又可悲。作為一個接受現(xiàn)代化教育的12歲女孩,對這樣基本的是非觀念全然不顧,甚至利用這樣一種極端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對于這個家庭,這個社會,這個國家,又何談未來呢。
社會;農村;留守兒童
戴維·波普諾認為,兒童社會化是指一個人獲得個性與獲得社會認可(即被社會認為是重要的和合適的)的態(tài)度和行為的過程。陳世聯(lián)認為,兒童的社會化是遵照一定的社會規(guī)范和價值標準而進行的,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將特定社會的文化規(guī)范逐漸內化并形成特有的個性和行為特征。因此,我們可以借鑒己有的社會化和兒童社會化的定義,將農村留守兒童社會化定義為:居住在農村的留守兒童(0-18歲)將社會所要求的知識、技能、行為范式等內化,形成社會認可的心理、行為、社會規(guī)范意識及個性特征,掌握人際關系的技能,擔當社會角色和履行社會義務,從而成為獨立的社會成員并逐步適應社會的過程。
綜合相關研究,研究者習慣從生活能力、人際交往、學習狀況、生活目標、價值觀念、自我意識和失范行為七個維度去測量留守兒童的社會化。這七個維度也基本上包含了留守兒童社會化的主要內容。各維度的具體含義如下所示:
1.1 生活能力:留守兒童社會化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學習和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生活技能可以從兩方面來理解:一是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二是初步的謀生技能。其中第一方面更為基本。
1.2 人際交往:人類交往既是人類生存的基本需要,也是當代社會成員的一項基本技能,在社會和文化領域內,人際交往被看作是人們進行意義建構、文化分類、社會關系再生產的過程。人際交往能力是人們在人際交往活動的實踐逐漸習得的,學習人際交往的知識和技能是兒童時期社會化的一項重要內容。
1.3 學習狀況:社會化的一項基本內容是獲得文化價值,對于農村留守兒童來講這一內容主要集中地體現(xiàn)在他們對學習的看法以及學習成就上。
1.4 生活目標:基本社會化階段的成果之一是個人逐漸明確未來生活的目標。
1.5 價值觀念:價值觀念是人們對待某種事物和現(xiàn)象的基本態(tài)度取向,正確的價值觀的形成是人的社會化的重要內容。兒童時期是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
1.6 自我意識:自我意識是指人們的自我概念的形成,對自我特點的認識以及對自我形象的評價,自我意識是社會化的產物,是人的基本社會化的重要成果之一。
1.7 失范行為:失范行為是負向社會化的一些較為極端的行為,如打架斗毆、偷竊、離家出走等等。
我國對農村留守兒童社會化過程的影響因素的研究雖然仍處于初級階段,但研究者們也做出了許多有意義的探討,并得出了較為一致的結論,我們將其進行了相應的歸納總結,得出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社會化過程的六大影響因素,需要說明的一點是,這幾個因素間可能會存在一定的包含或重疊關系。
2.1 家庭因素
家庭被喻為“社會的組成細胞和最基本的社會單元”,對于大多數兒童來說,家庭是其早期生活最基本的環(huán)境,約占其全部生活時間的三分之二。家庭也是兒童出生后接受社會化的第一個場所,其承擔著兒童社會化的主要責任。兒童在家庭中可以學習基本的生活技能、文化知識開始內化社會的文化規(guī)范和價值標準。同時,家庭為兒童提供了情感上的安撫與依戀。這對于兒童情感的正常發(fā)展和交流有著積極的作用。因此家庭也成為農村留守兒童社會化的最為重要的影響因素,根據以往研究成果來看,家庭因素可以從家庭結構、經濟狀況、文化氛圍、父母教養(yǎng)方式等方面著力分析其對留守兒童社會化的影響。
2.2 學校因素
學校是家庭以外的最重要的社會化主體?,F(xiàn)代學校不僅是一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向兒童系統(tǒng)傳授科學知識和生活技能的制度化機構,更是一個包容了人際交往、角色定位、制度規(guī)范等社會現(xiàn)象,傳授社會規(guī)范、價值觀念,養(yǎng)成社會情感態(tài)度、實踐社會交往技能的兒童社會化的重要場所。它通過引導學生(兒童)服從教育制度的安排、傳播社會主流的文化目標、價值標準和人類知識遺產,培養(yǎng)學生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來推動學生逐漸成為一個合格的社會成員。
2.3 大眾傳媒
在農村留守兒童社會化的過程中,由于家庭的缺位,學校教育的補位不足,留守兒童由于缺乏監(jiān)管,在上網、看電視花的時間多,并且觀看的電視節(jié)目、瀏覽的網絡內容、上網結交的朋友,等等均無人監(jiān)管。由于這一年齡階段的兒童尚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加之沒有可以詢問求助的對象,因此,極易受到不良和不實信號的影響。電視媒介在其社會化過程中充當了橋梁和伙伴的角色。然而,電視媒介內容的良蕎不齊,導致農村留守兒童呈現(xiàn)出的道德水平落差大、社會交往能力差、學習成績兩極以及休閑活動盲目化等特征。
2.4 小伙伴
小伙伴即同輩群體,是在有著共同經歷、共同情感、共同愛好、共同觀點或共同心理的基礎上而結合起來的關系親密的群體。青少年正處于身心發(fā)育的快速階段,他們有著共同的經歷、需求和愛好,因此很容易結合在一起形成同輩群體。同輩群體是個體社會化的重要機構。皮亞杰認為,兒童的同伴交往或互動之所以是影響兒童社會化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因為在同伴互動中,兒童可以通過扮演不同的角色而更好地認識到自己的觀點和他人的觀點之間的差異,也能夠有機會了解自己的觀點和他人在活動中對活動內容和相關問題的觀點的差異。這種影響遠遠不同于家庭、學校教師的影響。因在家庭教育功能弱化,學校功能補位不足的情況下,留守兒童同輩群體社會化功能上升,據調查顯示,留守兒童與同伴在一起的時間每天大約在10-14小時。
2.5 自身因素人格是個體行為的全部本質,人格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是個體實現(xiàn)社會化的過程。家庭、學校、同輩群體以及大眾傳媒都是兒童社會化的外部施于者,其究竟會對兒童社會化產生什么樣的影響,關鍵取決于兒童本身。童期是人的生理和心理發(fā)展的關鍵時期,也是人早期社會化的重要階段。兒童在青少年成長時期,不僅是個體生物性發(fā)育的階段,更是他們發(fā)展自我的心理發(fā)育階段。留守兒童正處于這一特殊時期,還沒有形成獨立的價值觀,其身心處于一種非平衡狀態(tài),面臨著種種心理危機。因此,可能會由于長期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加上監(jiān)護人的監(jiān)管不力,導致情感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fā)展的異常,留守兒童心理和性格朝著非健康和非積極的方向發(fā)展的可能性大大高于其他的孩子,在行為上容易出軌。同時,因缺乏父母的有效監(jiān)督,影響了留守兒童自控力的形成,自覺性較差,自律意識不強等等。
研究農村留守兒童個體社會化問題,是對弱勢群體的又一人文關懷。具體而言,現(xiàn)實生活中的個體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如果出現(xiàn)失范,特別是早期社會化,就會出現(xiàn)性格缺陷,不能養(yǎng)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德,社會適應能力差,嚴重的甚至會有反社會行為,這樣對個人、國家和社會都是重大損失。因此解決好農村留守兒童發(fā)展問題,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要環(huán)節(jié),關系到我國社會穩(wěn)定和經濟建設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同時對于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注和幫助,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應該按照科學、合理、規(guī)范、可持續(xù)的路徑發(fā)展。
[1] 司永勞:《隔代教育對農村留守兒童社會化影響的研究》,華中農業(yè)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2] 趙苗苗:《貧困農村地區(qū)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健康差異及影響因素研究》,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3] 賈盼盼:《父母缺席對留守兒童人格發(fā)展的影響及對策——基于埃里克森人格發(fā)展階段理論》,《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上旬),2014年第6期。
[4] 孫敏:《埃里克森與心理社會發(fā)展階段》,《大眾心理學》,2010年第8期。
徐杰(1990-),男,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生學院,社會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政策與社會管理。
G61
A
1672-5832(2016)02-009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