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依晨
淺談一年級語文教學中的“扶”與“放”
錢依晨
在一年級語文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扶”,更需要教師有目的、有針對性地“放”學生?!胺觥迸c“放”,兩者要相互滲透,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
一年級語文教學 學習方法 引導 自主學習
剛進入小學學習生活的一年級學生對于語文知識的學習充滿了好奇與渴望,但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他們需要在老師的引導下循序漸進地進行學習,汲取知識。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扶”,更需要教師有目的、有針對性地“放”學生?!胺觥迸c“放”,兩者要相互滲透,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
首先,在一年級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 “扶”,因為一年級學生自我學習能力較弱,需要教師科學地進行引導。但“扶”不是無目的、一味地將知識強硬地灌輸給學生。我國著名的教育學家葉圣陶說過:“(教師)逐字逐句的機械講解,是教學生們什么都依靠老師,自己不用花一點心思,所以要不得。”這里所指的“扶”是指教師在研究教學大綱、了解學生學習能力、掌握教學目的和教學重難點的基礎(chǔ)上,有目的地選取較為典型的、能為 “放”作鋪墊的知識點,并采用多種貼近學生生活、符合低年級學生特點,能使學生樂于接受的教學方法,進行有針對性的“扶”。
“扶”是教授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正確的、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chuàng)新活力的。葉圣陶說:“在課堂里教語文,最終目的在達到不需要教……因此,一邊教,一邊要逐漸為不需要教打基礎(chǔ).打基礎(chǔ)的辦法也就是不要讓學生只是被動地聽講,而要想方法引導他們在聽講的時候自覺地動腦筋?!盵1]低年級學生年齡小,無意注意占主導地位。他們不僅特別愛聽故事、還愛講故事,在教學中教師就能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些心理特點,采用講故事的教學方法進行“扶”。例如蘇教版一年級(下冊)的《識字8》一課,這一課是將不同偏旁與“青”組成形聲字。我在教學中采用講故事的方法講述了這堂課新學的豎心旁與“青”的結(jié)合。通過講故事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diào)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在聽故事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接受了新知識,對所授知識點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在輕松的氛圍下無壓力地主動學習,從老師講的故事中進行思考,找出規(guī)律,掌握了學習形聲字的方法,提高了語文學習能力,為接下來的“放”作了良好的鋪墊。
第二,《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guān)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胺拧痹谡n堂教學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能充分調(diào)動起兒童學習的興趣,不斷激發(fā)學生去體驗自主學習的樂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樂于學習,主動學習。但是“放”不是教師撒手不管,讓學生盲目地學,而是要善于觀察、傾聽、判斷,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生在老師“扶”的基礎(chǔ)上,通過教師的引導,科學地進行自主學習。
第三,在生字教學中,教師也須采取一“扶”一“放”的教學方法。在一年級上學期最初的生字學習中,教師先“扶”,從生字的結(jié)構(gòu)、偏旁部首、筆順、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書寫時的注意點等幾方面進行闡述。在以后的學習中再“放”,特別在一年級下學期,教師更應鼓勵學生試著自己來講。因為這個階段的小學生通過半學期的學習,對漢字的認知能力已有了較大的提高,能很好地說出書寫漢字的要點。在我的教學實踐中,這樣的學習效果非常好,學生不僅學習積極性非常高,滿足了他們的表現(xiàn)欲,還能通過自己的觀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掌握了知識點。學生能在自我學習中,提高自信心,在無意中對學習產(chǎn)生了極高的興趣。
第四,“扶”與“放”并不能嚴格地按照先后的順序進行,而應將“扶”與“放”穿插在一起。在“扶”中有小“放”,在“放”有小“扶”。即教師在“扶”時,也設(shè)置幾個小問題,請學生解決,師生間有互動,并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diào)動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在興趣盎然的氛圍下自然而然地接受新的知識。在“放”時,要充分地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但這時教師要善于傾聽、善于觀察,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也要適時地進行表揚,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勵學生不怕困難,勇攀高峰,大膽地表現(xiàn)自我,展現(xiàn)自己的才能。
第五,創(chuàng)設(shè)情境進行“扶”與“放”。《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部分談到“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惜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如何讓一年級的學生主動積極地思考,一個重要的教學方法就是創(chuàng)設(shè)一定的情境,使學生置身于課文所描述的環(huán)境中,并進行角色的轉(zhuǎn)換。如《放小鳥》一課,我授課前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及插圖,繪制了兩只栩栩如生的小鳥,并制作了一個帶有活動小門的鳥籠,這些物品吸引了學生的眼球,調(diào)動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我再隨即讓學生進行角色轉(zhuǎn)換,讓他們扮演小鳥,設(shè)身處地地體驗了小鳥的處境,這種情感體會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了課文的內(nèi)容,懂得鳥是人類的朋友,要保護鳥類。學習效果佳,達到了教學目的。
只有將“扶”與“放”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在教學中相互滲透,才能使學生更為有效地進行自主學習,不斷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使其在輕松、熱烈的課堂氛圍中學到知識,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提高語文學習的能力。
以上是我結(jié)合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粗淺地談了一下一年級語文教學中“扶”與“放”的關(guān)系。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我們教師也應轉(zhuǎn)變教學觀念,不斷充電學習,通過教學實踐結(jié)合教育理論,為學生所想,真正進行素質(zhì)教育。
[1]智仁勇等摘編.葉圣陶語文教育演論摘編[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平江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