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 琳
(成都理工大學 四川 成都 610059)
從《洋妞到我家》看中西方文化的沖突與融合
翟 琳
(成都理工大學 四川 成都 610059)
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以及獨生子女家庭的瘋狂涌現(xiàn),在最近的幾年中,在這部影片中,媽媽代表了中式文化,而互惠生娜塔莉則代表了西式文化。本文將針對電影《洋妞到我家》反映出的中西方文化的沖突與融合,并進行詳細的分析。
洋妞到我家;中西方;沖突與融合
1.1 家庭教育
一位大齡媽媽(皮皮媽媽)在生活和工作的雙重壓力下,產(chǎn)生種種不滿,天天生活在抱怨之中。為了能擺脫困境,早日帶女兒出國,她不惜血本,每月花費 6000 請來了哥倫比亞藉互惠生娜塔莉吃住在家,教5歲女兒學習英語。但是,中西文化差異給這個家庭帶來了種種碰撞、誤會甚至是危機。
在影片中,皮皮媽的教育方式是一種典型的包辦生活,包辦了孩子從小到大的生活,并掌控了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次,我們可以看到皮皮媽給皮皮規(guī)定的生活:皮皮的有機水果必須跟大人的普通水果分開;皮皮的筷子必須用熱水消毒。所有的骨頭必須從食物中挑出來。至于那些難以消化的食物,娜塔利喂她之前她需要把它們弄碎。最重要的是,皮皮不能出去接觸陌生人。娜塔利不解地問,“她真的需要這些東西嗎?”娜塔利認為一個5歲的女孩無論在中國還是在國外,她們不需要。因此,中國家庭教育有許多缺陷。
皮皮被過度保護,沒有生存技能!以至于不知道如何吐骨頭。在接觸社會時也是如此。中國的父母,在一切危險發(fā)生之前,就讓孩子遠離危險。而西方父母則認為,一旦讓孩子知道什么是危險的,她會下一次會是安全的,這是成長中必要的一部分。首先,我們應該明白,這兩種愛有不同的出發(fā)點。在短期內,中國父母履行了他們的義務,避免兒童傷害,但長遠來看,這是不可行的,而西方的父母,即使孩子受到傷害,但他們提高保護自己生命的能力。沒有人能永遠的照顧和保護他們,除了他自己,哪種方式更好顯然是不言而喻的。
在影片中,皮媽交給娜塔利一個任務,就是在有限的時間里提高皮皮的英文能力,而皮皮一臉憂傷的坐在鋼琴前,渴望搭乘地鐵,但她的母親不允許。所以娜塔利暗中幫助皮皮實現(xiàn)愿望并用情境教學法教皮皮英語。皮皮有從中學的很開心。從這件事,我想分析一下娜塔利和皮皮媽的沖突。按照父母與子女的關系,家庭被西方學者分為“權威型”和“平等型”:大多數(shù)西方家庭都是“平等型”的,中國家庭是“權威型”,在中國,孩子們必須服從父母,父母會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安排孩子的未來,盡管他們是愛孩子的,但往往忽視了孩子的感情和他們自己的成長需求。母親讓娜塔利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皮皮的英語能力,她希望皮皮可以有更好的未來。但皮皮是不愿意的,她被她母親以愛的名義,束縛住了。在西方家長認為,孩子有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成人一樣??梢詣?chuàng)造一種環(huán)境和氛圍,去培養(yǎng)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和包容的態(tài)度,至于對孩子各種探索性的行為,他們往往持積極的態(tài)度,鼓勵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看法。家長和孩子之間是平等關系。
同時,西方教育更多的注重能力。娜塔利完美結合了游戲和生活。她帶皮皮乘坐地鐵,在地鐵中教皮皮怎樣閱讀地圖。中國父母則普遍認為學習是第一位的,其次是其他,忽略其他能力的培養(yǎng);父母很少與子女溝通,只注重物質需求的滿足,缺乏情感交流,導致父母與子女之間的差距,使孩子不僅害怕父母,而且造成了一種反向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偏離正常的道德發(fā)展軌道。西方家長鼓勵創(chuàng)新,而中國人注重成績,前者鼓勵孩子超越前人,后者只滿足于前人的知識。
1.2 原因分析
在我看來,我想從歷史背景和家庭結構兩個方面分析原因。
在我國,家庭道德教育是在繼承傳統(tǒng)的方法和理論的基礎上,不斷發(fā)展的。傳統(tǒng)家庭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反映儒家文化精神的內容,強調家庭教育的社會功能,強調社會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另一個特點是家庭教育是在血緣關系的基礎上,強制性的家庭規(guī)則與家庭的愛并存,強調孩子必須孝順父母,官員必須對皇帝忠誠。那些無條件服從父母的人,都是聽話懂事的。在西方,新思想席卷了國家,在近代史上獲得了越來越多的普及,英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法國革命和美國獨立戰(zhàn)爭都為新的思想、自由、平等、民主和奮斗提供了障礙,孩子們在社會中努力爭取更多的機會,只有靠自己才行,因此,娜塔利很難理解“孔容讓梨”的故事。
家庭結構,一般包括家庭的規(guī)模、家庭成員的數(shù)量,在目前的中國,大多數(shù)是簡單的獨生子女家庭,事實上是一家人包圍著獨生子女的家庭。皮皮媽會記住孩子一年四季生病的日子。其實在一年里,誰的寶寶不會生病咳嗽甚至住院。我認為她沒有客觀地看待挫折,因為問題和困難是成長的一部分。為什么皮媽媽會因為皮皮的病顫抖,無論是夸張的自然的,她內心只在關注自己唯一的寶貝。雖然國外沒有計劃生育,但國外有幾個孩子的家庭完全不同于有一個孩子的中國家庭,國外教育,只有當你盡力實現(xiàn)它或達到第一個地方,你會獲得更多的東西。更多的痛苦,更多的收獲。就像娜塔利在電影中說的那樣,“給你愛的人,但為什么?最好的應該是你自己!如果你吃得好,你將有一個漂亮的臉,是聰明的,并獲得更多的機會?!?/p>
移民的浪潮更加促進中西方文化的交融,皮皮媽為了皮皮的教育一心想要移民,但皮皮爸說的對,移民怎么肯定就是明路。她終于認識到:在她和身邊朋友們紛紛想“走出去”的時候,大量國外年輕人期待的卻是“走進來”。中國給予了世界太多的機會,學中文正成為國外年輕人改變命運、改變生活、走向夢想的基石,而自己“走出去”也許會得到,但失去的則是更多。結局很完美,一個中國家庭變得越來越和諧,中西方的交流越來越流暢。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過程中,但我們也要承認,雙方文化之間是平等的,無優(yōu)劣之分,在很多方面它們是可以互補的。我們要認識到每一種文化的存在都有其繽紛絢麗之處,不同的文化之間需要有理解精神和博大的胸懷,以寬容的心態(tài)對待異質文化;同時我們又要對自己的本土文化充滿信心,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狂妄自大,只要我們真誠面對,互相尊重,敢于理解和接受對方的文化,并通過各種恰當?shù)那老驅Ψ絺鞑ケ就廖幕?,將能更好的實現(xiàn)文化融合。
分析中西文化沖突與融合,旨在找出原因,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進一步改善中國的家庭,促進社會進步。
[1] Musgrove,I.The Family,Education and Society.London:Rout ledge&Kegan Paul.1966
[2] Rock Yuan.Home Education in the East and in the West[J],Women of China,2004,(10)
[3] 陳蔚,陳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美教育[J].黃石教育學院學報,2003,12(4):15.
[4] 栗新.從文化視角看中美家庭教育的差異.《民族論壇》.2006(12).-38-406/17.
J905
A
1672-5832(2016)07-00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