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鉤
?
蘇軾巧名修繕杭州府
●吳鉤
蘇軾在杭州任一把手時,主修的最偉大的工程便是元祐五年修的“蘇堤”,但鮮為人知的是,蘇軾還曾巧立名目修繕杭州府。
話說,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天下聞名的蘇軾前往杭州上任,擔(dān)任通判一職,這是相當(dāng)于副市長的高官。雖然任職人間天堂的杭州,但蘇軾絕對不會喜歡上班,因為州衙的屋宇歪歪斜斜,隨時都有倒塌的危險。
杭州曾是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的都城,其時的宮殿都是用珍材巨木修建的,非常雄偉,但入宋之后百余年間,官府既無力修繕,又不忍拆除,風(fēng)吹雨打,都成了舊房、危房。蘇軾就這樣心情忐忑地在危墻之下,當(dāng)了三年杭州通判,直到另遷他州,其間州衙一直未能修繕。
十幾年后,即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蘇軾升官了,這回朝廷讓他當(dāng)杭州一把手。蘇軾又心情忐忑地回來了,發(fā)現(xiàn)杭州官衙走時啥樣,回來時依然啥樣。蘇軾問同僚,這房子如何住人?同僚們說:每到雨天,我們都不敢在大堂上待著。
這一年六月,官衙的危房終于出大事了,一處房屋倒塌,壓傷了衙門內(nèi)兩名書吏;八月,州衙的鼓角樓也倒了,壓死了鼓角匠一家四口,有一個還是孕婦。自此之后,不管是官吏還是家屬,全都心驚膽戰(zhàn),不敢在衙門待著。
官衙危房嚴(yán)重影響了官吏們的工作情緒,元祐四年九月,蘇軾不得不上奏朝廷,請求撥款修繕衙門。
但在宋朝想修官衙可不是容易的事情。地方官要修建衙門,就必須經(jīng)中央政府審核、批準(zhǔn)。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朝廷已詔令地方不得擅自修建衙門,因為朝廷沒這項預(yù)算。
蘇軾是聰明人,他想了個好辦法,請求朝廷撥給杭州二百道度牒解決經(jīng)費問題。在宋代,僧尼出家需要獲官方頒發(fā)的度牒認(rèn)證,而度牒是要收費的,官方常常通過出售度牒來彌補(bǔ)財政之不足。蘇軾一番計算,杭州官衙至少有27處需要大修,需要錢四萬余貫,這可不是小數(shù)目,約合如今1000萬元人民幣以上。
要籌集四萬貫錢,需要出售二百道度牒。蘇軾在奏章中威脅說:再不修,日后可就不是四萬貫的事了。蘇軾還使出大招,向他的高級粉絲皇太后求助。但縱然如此,朝廷也沒有同意撥款。
次年,杭州發(fā)生水災(zāi),又次生饑荒。蘇軾再次向朝廷申請劃撥二百道度牒。按照蘇軾的打算,這二百道度牒賣成錢,可以購得二萬五千石大米,再減價糶米,可得錢一萬五千貫,用這筆錢來修繕衙門,雖然無法徹底翻修,不過把緊要的地方修一下總夠了。
也虧是天下頭號聰明人,才能想出如此兩全其美的辦法。這一回,朝廷總算同意給政策,不過不是二百道,而是只有三十道。出售三十道度牒所募集的資金,肯定是不足以修整官衙的。之后杭州官衙怎么整修就無從查考了,估計這點錢也只能草草修繕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