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陽
(漳州職業(yè)技術學院人文社科系,福建漳州363000)
論朱子理學的內涵與價值、意義
王志陽
(漳州職業(yè)技術學院人文社科系,福建漳州363000)
朱子理學的核心內涵是內圣外王。在社會實踐中,朱子大力推進改革,創(chuàng)造具體實踐方法,為內圣外王目標探索實現路徑,呈現銳意改革與創(chuàng)新的特質,具有十分重要的精神價值。在現實意義方面,朱子以“存天理,滅人欲”來約束制度設計者,又用“理一分殊”指導具體社會實踐,為現代社會頂層設計提供了指南針。
內圣外王;格物致知;改革;創(chuàng)新;頂層設計
關于中國文化的重建問題,余英時在回答“中國傳統(tǒng)中的基本價值與中心觀念如何轉化”之時,曾就學術思想范圍內提出過建議,他說:“學術和文化只有在民間才能永遠不失其自有活潑的生機;并且也惟有如此,學術和文化才確能顯出其獨立自主的精神,而不再是政治的附庸?!保?]而其最為直接的依據是“中國史上的重要文化運動無不起源于民間,先秦諸子、六朝玄學與佛學、宋明理學都是如此。但這些運動最后往往流為官學,因而失去其活力。兩漢的經學,唐代的三教講論,明、清的程朱正學都是顯證?!保?]正是明清的程朱正學已經失去了朱子學術思想的創(chuàng)新性而失去活力,使得“五·四”運動興起后成長起來的知識分子,直接把朱子文化送上審判臺,無法正確評估其價值,但是余英時并未回答程朱學派在民間的創(chuàng)新性意義,而對朱子理學的價值的評價,更多學者從“哲學思想、政治思想、倫理思想、經學思想、詮釋思想等領域”[3]研究朱子的學術思想,雖然涉及到評估朱子學術思想的內涵、價值和意義,但是尚未能夠真正回答余英時所提出的問題——朱子學術思想的創(chuàng)新性意義,更未涉及朱子文化對中國文化重建的價值問題。因此,我們將從朱子理學的內涵入手,探究其文化價值,重估其意義,希望能夠為弘揚朱子文化的工作拋磚引玉。
在朱子理學的創(chuàng)立過程中,朱子與其弟子們的言行為其內涵奠定了扎實的基礎,我們認為朱子理學的內涵是內圣外王之學。
內圣外王是中國儒家學者共同的奮斗目標,并由此成為中國儒家學者的行為準則。雖然宋明理學偏重于內圣之學,但并未脫離儒家傳統(tǒng)思想的藩籬,而是由其時代環(huán)境所決定的。余英時說:
理學的直接目的雖在于成就個人的“內圣”,但“內圣”的最重要的集體功用仍舊是為了實現“外王”的事業(yè),即重建合理的政治、社會秩序。否則縱使人人都成就了道德,也不過是孟子所謂“獨善其身”而已。所以南宋理學家仍舊念念不忘要“回向三代”。[4]
余英時的依據在于王安石時代的政治實踐的失敗,并由此獲得了一條重要的規(guī)律:“只有在‘內圣’之學大明以后,‘外王’之道才有充分實現的可能。”[5]這便是程朱派理學家注重內圣的一個重要的核心理念。雖然理學家偏向于“內圣”之學,但是朱子并未對“外王”之學有所疏忽,而是用自己的實踐來證明其可行性,具體表現在任職同安主簿、知南康軍、潭州知州、浙東常平茶鹽公事、漳州知州五個時期,都是盡職盡責完成自身任務,并有顯著政績,尤其是在南康軍時期,更是救災措施得力,成就了良好的政績和口碑,即“大江南北荒政第一,廣被傳頌”。[6]
正因“外王”功業(yè)顯著,無需我們再對其進行具體探討了,而“外王”的功業(yè)則源自“內圣”的修習結果。故我們以朱子作為自身終身行為規(guī)范的《大學》作為范例,辨析其修身的內在原則,茲述如下:
《大學》本屬儒家作品《禮記》中的一篇而已,因經北宋理學家二程的大力提倡,逐步成為一部重要的作品,朱子又把《大學》置于《四書章句集注》之首,其最為重要原因便是《大學》囊括了學者治學的所有內容,其內在的核心要素便是如余英時所論證的先內圣,后外王的秩序?!洞髮W》載: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蕴熳右灾劣谑耍际墙砸孕奚頌楸尽F浔緛y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7]
這是《大學》首章,屬全篇的綱領,朱子定為“經一章”,[8]并在篇首作說明:
子程子曰:“《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膘督窨梢姽湃藶閷W次第者,獨賴此篇之存,而《論》、《孟》次之。學者必由是而學焉,則庶乎其不差矣。[9]
此處文獻與前引《大學》首章兩相對照可知,《大學》的重要性實為理學家的共識,并非僅屬儒家學者概述學習過程而已。事實上,它包含了兩個層次的重要內容:
一方面,學者需要以內在修身為本,并通過格物致知的方式探究外在事務之理。格物、致知、意誠、心正、身修、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大學》的“條目”[10],而在這八個條目中,朱子把其分為兩大類,即本末關系,“明德為本,新民為末”[11],而明德與新民的內容便是“正心以上,皆所以修身也。齊家以下,則舉此而錯之耳”。[12]格物、致知、意誠、心正屬于修身的內容,而齊家、治國、平天下則屬于新民的內容。朱子的劃分實呈現出了一個重要問題,即格物、致知、意誠、心正、身修、齊家、治國、平天下,呈現按照順序的逐步實現的單線條過程,容易誤導學者僅通過學習便能實現平天下的重任。事實上,朱子對此問題早有預見?!吨熳诱Z類》載:
蔡元思問:“大學八者條目,若必待行得一節(jié)了,旋進一節(jié),則沒世窮年,亦做不徹??磥砣沼弥g,須是隨其所在而致力:喻著物來面前,便用格;知之所至,便用致;意之發(fā),便用誠;心之動,便用正;身之應接,便用修;家便用齊;國便用治;方得?!痹唬骸肮淌?。他合下便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便是這大規(guī)模上說起。只是細推他節(jié)目緊要處,則須在致知、格物、誠意迤邐做將去”云云。又曰:“有國家者,不成說家未齊,未能治國,且待我去齊得家了,卻來治國;家未齊者,不成說身未修,且待我修身了,卻來齊家。無此理。但細推其次序,須著如此做。若隨其所遇,合當做處,則一齊做始得?!保?3]
這是沈僩戊午(1198)以后所記載的內容。蔡元思看了前面所引《大學》八條目的內容,僅按照單一順序逐步完成任務,無法完成預期的目標,而人的生命有限,故有“隨其所在而致力”的答案,即遇到什么問題或者處境,就以目前的緊要事情來做起。朱子高度贊同蔡元思的思考結果,因此認為處于掌控國家命脈的人要以治理國家為重點,修身、齊家等都是依照自己處境來推行,可以同時進行。
正是在蔡元思等學者提出疑問之后,朱子對《大學》為學次序的問題進行了深刻反思后說:《大學》自致知以至平天下,許多事雖是節(jié)次如此,須要一齊理會。不是說物格后方去致知,意誠后方去正心。若如此說,則是當意未誠、心未正時有家也不去齊,如何得。且如“在下位不獲乎上”數句,意思亦是如此。若未獲乎上,更不去治民,且一向去信朋友;若未信朋友時,且一向去說親,掉了朋友不管。須是多端理會,方得許多節(jié)次。圣人亦是略分個先后與人知,不是做一件凈盡無余,方做一件。若如此做,何時得成。又如喜怒上坐工夫,固是;然亦須事事照管,不可專於喜怒。如《易·損卦》“懲忿窒欲”,《益卦》“見善則遷,有過則改”,似此說話甚多。圣人卻去四頭八面說來,須是逐一理會。身上許多病痛,都要防閑。[14]
這是周明作壬子年(1192)以后所聞錄的內容,但是與前面沈僩所載錄的內容相比較,可以看到在經過蔡元思的詢問之后,朱子對《大學》為學的次序進行了系統(tǒng)調整,完善了相應理論。首先,朱子先論述自己的觀點“須要一齊理會”,而不是按照順序逐步來做。再次,朱子依照日常生活常識說明需要同時處理治民、信朋友等問題,再次重申其觀點,即圣人僅是略分先后而已,并未嚴格要求一件事做好再做另外一件事。最后,朱子引用《周易》的《損卦》、《益卦》來說明修身與外在事業(yè)之間的關系,三個層次的內容實為層層遞進的關系,思維縝密,遠較沈僩所記錄的內容完善而系統(tǒng)。
只是兩則材料有一個需要說明的是沈僩記載的材料是戊午(1198)以后所聞錄,而周明作的材料則是壬子年(1192)以后聞錄的內容,兩者之間的重疊時間是從1198年到1200年,尚無法判斷兩則材料何者為先,何者為后。但是依據黎靖德編撰《朱子語類》之時,依照其內容的嚴謹性差異,把沈僩記載的材料放置于周明作之前,大體可定周明作的材料當產生時間較晚。我們主要有三方面依據:第一,從《禮記》開始就已經推崇了教學相長的原則,朱子長期從事教育,亦在晚年編撰《儀禮經傳通解》,對《禮記》文獻是十分熟悉的,當知其中道理。第二,由前述可知,周明作記載的內容論述更為完整而系統(tǒng),而朱子的學術思想正是在長期講學與研究中教學相長,呈現后出轉精的規(guī)律。第三,從《朱子語類》可知,朱子有關《大學》內在次序的觀點以上述內容為最嚴謹,因為其他文獻僅載錄朱子談論《大學》與《四書》的其他典籍、經學之間的研讀順序,遠不及上述兩條內容來得詳備,可見上述兩條內容實是朱子晚年研究所得。事實上,朱子亦是一生高度關注《大學》的注解,其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朱子在1200年的二月“修訂《大學章句》成,有書致廖德明”[15],則距離其去世僅一個月的時間而已,可見朱子在晚年對《大學》格外重視,而其在晚年獲得新的見解亦屬正常情況了。因此,朱子解決《大學》內在為學次序的問題復直到戊午以后才獲得解決,可以定案。
另一方面,學者治學過程遵循《大學》所列順序,但是更為核心的環(huán)節(jié)卻是將上述各個環(huán)節(jié)通過格物致知來落實到實踐層面。
關于“內圣”的內容,理學家做了詳細研究,現代學者也借助西方哲學方法來研究各種理念、概念,逐一辨析,成果汗牛充棟。但朱子在外王方面的成績,如前所述,成就斐然。兩者之間的關系,我們高度贊同前引余英時的觀點,即朱子的理學思想是兼具內圣與外王的,且偏重內圣部分。但是余英時對理學家在內圣與外王的轉化過程的論述過程則略顯單薄,因為余英時僅從朱子、陸九淵評價王安石變法及《大學》的辨析內容而已,尚缺少詳細考察內圣與外王之間如何轉換的過程。
我們認為朱子在內圣與外王之間的轉換過程中,不是停留在注解《大學》文本,而是在于落實《大學》的為學過程,即強化格物致知的實踐性,在實踐中落實《大學》的內涵。
《大學》的內容僅為學者樹立了成才的框架而已,其功能需要學者依照其順序去落實到具體實踐?!吨熳诱Z類》載:
或問:“《大學》之書,即是圣人做天下根本?”曰:“此譬如人起屋,是畫一個大地盤在這里。理會得這個了,他日若有材料,卻依此起將去,只此一個道理。明此南面,堯之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為臣也?!保?6]
朱子用建屋的過程來比喻《大學》的地位,實是把《大學》當成設計圖,而其實施過程則是依據設計圖來運用建筑材料完成預期目標。如果缺少了圖紙,則失去了施工的方向和秩序,無法實現預期目標?!岸ㄆ湟?guī)模”[17]便成《大學》的作用了。但是從前述內圣方面可知,《大學》內容有八目,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順序。只是這個行程表,僅屬地圖或者指南針,而學習者需要按照地圖有序的執(zhí)行任務,才能達到“平天下”的外王目標?!吨熳诱Z類》載:
《大學》一書,如行程相似。自某處到某處幾里,自某處到某處幾里。識得行程,須便行始得。若只讀得空殼子,亦無益也。[18]
《大學》文本僅屬行程路線,僅能給讀者指明方向,而其更為關鍵的內容則在行動,否則僅屬紙上談兵而已,故朱子強調說:“《大學》所載,只是個題目如此。要須自用工夫做將去。”[19]至于如何來落實《大學》所設計的行程,朱子探索出了極具特色的方法——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語出《大學》首章“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朱子注曰:
致,推極也。知,猶識也。推極吾之知識,欲其所知無不盡也。格,至也。物猶事也。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20]
因是注解經文,朱子極力避免添文解字,其注解僅局限于理論層面而已,尚未落實到實踐中。故朱子在給學生講課時說:
格物者,格,盡也,須是窮盡事物之理。若是窮得三二分,便未是格物。須是窮盡得到十分,方是格物。[21]
致知工夫,亦只是且據所已知者,玩索推廣將去。具于心者,本無不足也。[22]朱子提出了由格物致知而到實現內圣外王的方法,即格物的目標是窮理,而致知則是需要推廣已掌握的理。前者是掌握事物內在的理,而致知工夫則是把所掌握的理推廣出去改造世界。但是格物與窮理卻不是一回事,而是以格物作為行事的主要方式?!吨熳诱Z類》載:
“‘窮理’二字不若格物之為切,便就事物上窮格。如漢人多推秦之所以失、漢之所以得,故得失易見。然彼亦無那格底意思。若格之而極其至,則秦猶有余失,漢亦當有余得也?!庇衷疲骸案?,謂至也,所謂實行到那地頭。如南劍人往建寧,須到得郡廳上,方是至,若只到建陽境上,即不謂之至也。”[23]
漢代學者以秦的得失作為研究對象,并未把秦的得失與宋代學者所推崇的三代相比較,未能獲取其全部得失情況。朱子借此實例辨析“格物”與“窮理”兩字的差異,即窮理僅是窮其單個事物的內在規(guī)律而已,而格物不僅研究具體事物的可見處的規(guī)律,更要全面分析事物的各個方面,直至完全弄明白同類事物內在的運行規(guī)律。但與普通讀書人容易把格物致知局限于書本知識,所以朱子特地提出:“窮理格物,如讀經看史,應接事物,理會個是處,皆是格物。”[24]這便把格物致知的對象擴大到所有事物。
由前述可知,格物致知是以窮就事物之理為主要目標,僅屬“內圣”的內容,這便需要在掌握事物規(guī)律基礎之上,推廣應用所得的內在規(guī)律改造客觀世界。朱子說:
若格物,而雖不能盡知,而事至物來,大者增些子,小者減些子,雖不中,不遠矣。[25]
格物致知,絕非目標,而是為了實現前文所述的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外王”事業(yè),而其基礎工作便是處事接物,即“事至物來”的時候,能夠處理得八九不離十。這必然要求做事者要按照知行合一的原則來做事。朱子說:
格物窮理,有一物便有一理。窮得到后,遇事觸物皆撞著這道理:事君便遇忠心,事親便遇孝,居處便恭,執(zhí)事便敬,與人便忠,以至參前倚衡,無往而不見這個道理。若窮不至,則所見不真,外面雖為善,而內實為惡,是兩個人做事了。外面為善是一個人,里面又有一個人說:“是我不好。”如今須勝得那一個不好底人去方是。豈有學圣人之書,為市井之行,這個窮得個甚道理。而今說格物窮理,須是見得個道理親切了,未解便能脫然去其舊習。其始且見得個道理如此,那事不是,亦不敢為;其次,見得分曉,則不肯為;又其次,見得親切,則不為之,而舊習都忘之矣。[26]
朱子提出了格物窮理對人在具體行為中的指導原則,即探究清楚事物的內在規(guī)律,并按照規(guī)律落實到各項具體工作。當然,朱子的敘述有一個前置條件,那便是人的本性是善良的,真正格物窮理之后,能夠去除外在的因素干擾,摒除私心,實現完全按照事物之理來處理各項事務。這便是外王的境界了。
綜合上述,內圣外王是朱子文化的核心內涵,而其內圣是通過格物致知的工夫,獲得事物的道理,而外王則是通過格物致知的方法,革除私欲,完全按照事物內在運行規(guī)律辦事。
由前述朱子理學內涵可知,朱子的“內圣外王”目標是通過格物致知的方法來實現的,但其所面對的對象卻是不斷變化的外部事物,這便需要不斷通過格物致知來獲取各項事物的規(guī)律,并按照規(guī)律處理各項事務,而其實現途徑就是運用新的辦法處理新的情況,其價值便是為解決新事物新問題設計了銳意改革與創(chuàng)新的基本原則。
為了能夠實現內圣外王的目標,朱子對現實的情形進行了諸多的批評,并針對這些現象提出了自己的解決辦法。
一方面,朱子通過提煉小學制度的方法,改造二程的持敬觀點,創(chuàng)造性地完成了教育教學改革。
《朱子語類》載:
古人自小學時,已自知許多事了;至入大學時,只要做此工夫。今人全未曾知此。古人只去心上理會,至去治天下,皆自心中流出。今人只去事上理會。[27]
此條語類看似僅說明古今教育之別,也容易讓現代人誤會朱子是客觀唯心主義者,也容易讓人陷入了朱子僅是關注內心,忽視外在事物的迷霧。事實上,朱子提出了一條重要的內容,即古人從小學開始學做事,而大學主要著重于從理論上提升小學所學內容,力求恢復到心本善的位置,而宋人,更多從事上去處理,未能妥善處理各事。這是由人的認知規(guī)律而設計形成的小學和大學不同的學習任務?!吨熳诱Z類》載:
古人便都從小學中學了,所以大來都不費力,如禮樂射御書數,大綱都學了。及至長大,也更不大段學,便只理會窮理、致知工夫。而今自小失了,要補填,實是難。但須莊敬誠實,立其基本,逐事逐物,理會道理。待此通透,意誠心正了,就切身處理會,旋旋去理會禮樂射御書數。今則無所用乎御。如禮樂射書數,也是合當理會底,皆是切用。但不先就切身處理會得道理,便教考究得些禮文制度,又于自家身己甚事。[28]
小學時代所學的內容是禮樂射書數,而大學時代,即長大后,需要去做窮理、致知工夫,這就意味著從小接受禮樂教育,形成良好的為人處事習慣,便能夠進一步做好更為復雜的窮理、致知工夫,因為系統(tǒng)接受傳統(tǒng)教育內容,塑造了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能夠正確處理格物致知過程中的價值選擇問題。如果缺少了全方位的培養(yǎng),僅有局部的禮文制度的教育,效果便大打折扣了。
但是小學制度畢竟無法完全復原了,這便需要提煉小學制度的核心要素——持敬?!吨熳诱Z類》載:
“古者,小學已自暗養(yǎng)成了,到長來,已自有圣賢坯模,只就上面加光飾。如今全失了小學工夫,只得教人且把敬為主,收斂身心,卻方可下工夫?!庇衷唬骸肮湃诵W教之以事,便自養(yǎng)得他心,不知不覺自好了。到得漸長,漸更歷通達事物,將無所不能。今人既無本領,只去理會許多閑汩董,百方措置思索,反以害心。”[29]
在古代小學制度無法復原的情況下,朱子提出以持敬的工夫作為小學制度的替代方式。兩者的功效都是能夠達到收斂身心的目標。與之相反,在小學制度喪失之后,當時人反而要按照小學工夫來做事,已經錯失了小學工夫所能養(yǎng)成的效果。更為重要的是持敬工夫的效果遠大于小學工夫的收斂身心的目標。朱子說:
器遠前夜說:“敬當不得小學。”某看來,小學卻未當得敬。敬已是包得小學。敬是徹上徹下工夫。雖做得圣人田地,也只放下這敬不得。如堯、舜,也終始是一個敬。如說“欽名文思”,訟堯之德,四個字獨將這個“敬”做擗初頭。如說“恭己正南面而已”,如說“篤恭而天下平”,皆是。[30]
持敬工夫,已經包含了小學工夫,是更為高層次的修養(yǎng)工夫,即使堯舜禹湯也離不開持敬的工夫。由此可知,朱子已經把持敬作為圣人的工夫。事實上,持敬的工夫并不是朱子最早提出來的方法,而是程頤。朱子學派也是歷來把持敬方法的探索功勞全部歸結于程頤。《北溪字義》載:
程子謂:“主一之謂敬,無適之謂一?!蔽墓隙灾?,曰:“主一無適之謂敬”,尤分曉。敬一字,從前經書說處盡多,只把做間慢說過,到二程方拈出來,就學者做工夫處說,見得這道理尤緊切,所關最大。敬字本是個虛字,與畏懼等字相似,今把做實工夫,主意重了,似個實實物事一般。[31]
因陳淳實為朱子晚年得意弟子,又是專門研究朱子學的名詞辨析的學者,其把持敬內涵的改造之功歸于二程,當可作為朱子學派的定論,當可定讞。但是陳淳在評價朱子的創(chuàng)新之處時,僅從名詞解釋入手,尚未完整呈現朱子對二程持敬工夫的改造的創(chuàng)新之處。這是因為陳淳主要著力于辨析名詞,并未完整關注朱子學的發(fā)展過程,也是陳淳當面接受朱子教誨的時間亦少,未能完整呈現朱子平時講學的內容,而黎靖德《朱子語類》的編撰成書時間已經是在陳淳過世之后了。
事實上,朱子已經把二程對小學、大學制度的論述與持敬工夫結合起來,并重新論述持敬工夫的重要性,即持敬工夫從小學到圣人地位都需要的工夫,強化持敬工夫的作用,使其達到了無可復加的地位??梢?,朱子已經把二程的分散觀點整理連結成完整而系統(tǒng)的觀點,使得持敬工夫與學校教育制度改革方面聯系在一起,為宋代的學校教育改革提出了一個新的方案,即通過持敬工夫的教育,全面完成小學教育環(huán)節(jié)缺失的問題,使宋代教育的體制不需要改變的情況下,改變教材便可達到古代小學教育的預期效果,加快內圣之學的培養(yǎng)過程。
另一方面,在具體研究各項具體政治事務之后,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各項改革的關鍵問題是各方面人才的培養(yǎng)問題。
在科舉取士方面,需要的是制度與人的結合,但更需要的關注人的主體的品質問題?!吨熳诱Z類》載:
竇問:“人才須教養(yǎng)。明道章疏須先擇學官,如何?”曰:“便是未有善擇底人。某嘗謂天下事不是從中做起,須得結子頭是當,然后從上梳理下來,方見次序。”德明問:“聞先生嘗言:‘州縣學且依舊刻試,太學當專養(yǎng)行義之士’。”曰:“卻如此不得。士自四方遠來太學,無緣盡知其來歷,須是從鄉(xiāng)舉?!保?2]
此處學生的問題涉及到兩方面,一方面是學校的教官的選拔問題,另一方面是學者的教育制度需要從鄉(xiāng)舉開始再到太學遴選。這兩方面看似前者為用人問題,后者為教育選拔制度問題,但是兩者都涉及一個關鍵因素,即人的問題。教育選拔制度先從鄉(xiāng)舉開始,這是因為鄉(xiāng)舉是由地方官員層層推薦,雖然可能出現魏晉六朝的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問題,但是在宋代社會里,通過地方族群的推薦,目標仍舊是為了達到知人的效果。《朱子語類》載:
因論學校,曰:“凡事須有規(guī)模。且如太學,亦當用一好人,使之自立繩墨,遲之十年,日與之磨煉,方可。今日學官只是計資考遷用,又學識短淺,學者亦不尊?!毕蚩蓪W曰:“神宗未立三舍前,太學亦盛?!痹唬骸啊秴问霞役佑洝吩疲骸拔戳⑷崆埃珜W只是一大書會,當時有孫明復、胡安定之流,人如何不趨慕?!保?3]
太學作為國家官方最高學術機構,如果僅有利祿的制度安排,而其管理者沒有學術影響力,仍舊無法增加太學的社會影響力。如果管理者或者其教官擁有極高學術威望,即使沒有利祿的制度安排,也仍舊會有巨大的社會影響力。這便是科舉取士之時,需要注重人的主體品質和學術能力的問題。
在軍隊方面,宋代有各種制度問題,但是朱子在復雜的局限下,敏銳地察覺到軍隊將領的問題才是軍隊問題的核心內容。《朱子語類》載:
問選擇將帥之術。曰:“當無事之時,欲識得將,須是具大眼力,如蕭何識韓信方得。不然,邊警之時,兩兵相抗,恁時人才自急。且如國家中興,張、韓、劉、岳突然而出,豈平時諸公所嘗識者?不過事期到此,廝拶出來耳?!保?4]
這是將帥選人之難,而事實上,將帥的能力,又是當時軍隊制度建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因為選擇將帥的不得力,導致的后果是軍隊越來越臃腫。朱子說:
今朝廷盡力養(yǎng)兵,而兵常有不足之患。自兵農既分之后,計其所費,卻是無日不用兵也。[35]
雖然兵農分開屬于宋代軍隊建制的弊端之一,但是其問題并非根本原因,因為軍隊的數量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則費用并非極其巨大,而且兵力雖多了,卻常有兵力不足的問題,這便會不時增加兵戶的數量,更加重了財政負擔,達到了“財用不足,皆起于養(yǎng)兵。十分,八分是養(yǎng)兵,其他用度止二分之中?!保?6]這便是因為軍隊戰(zhàn)斗力不足,而導致軍隊越來越龐大,而其癥結在于將領的遴選問題。朱子說:
今諸道帥臣,只曾作一二任監(jiān)司即以除之;有警,則又欲其親督戰(zhàn)士。此最不便,萬一為賊所虜,為之奈何?彼固不足恤,然失一帥,其勢豈不張大?前輩謂祖宗用帥取以二路:一是曾歷邊郡,一是帥臣子弟曾諳兵事者。此最有理?;蛑^戎幕宜用文臣三四員,此意亦好。蓋經歷知得此等利害,向后皆可為帥。然必須精選而任,不可泛濫也。[37]
由此可以看到軍隊制度從太祖開始便是朱子時代的情形了,只是宋太祖、太宗時期,軍隊卻沒有上述財政臃腫的弊端,故朱子便把將帥的選擇作為軍隊的重要問題了。他提出的方法是將帥要有實戰(zhàn)或者邊疆經驗,又通過文官來加以節(jié)制,從而使軍隊的戰(zhàn)斗力得到提升,為軍隊的裁減提供保障。
與軍隊建設推崇人才的問題相似,刑罰亦提倡合適人才來執(zhí)行。朱子說:
今之法家,惑于罪福報應之說,多喜出人罪以求福報。夫使無罪者不得直,而有罪者得興免,是乃所以為惡爾,何福報之有?《書》曰:“欽哉,欽哉,惟刑之恤哉!所謂欽恤者,欲其詳審曲直,令有罪者不得免,而無罪者不得濫刑也。今之法官惑于欽恤之說,以為當寬人之罪而出其死,故凡罪之當殺者必多為可出之塗,以俟奏裁,則率多減等:當斬者配,當配者徒,當徒者杖,當杖者笞。是乃賣弄條貫,舞法而受賕者耳,何欽恤之有?罪之疑者從輕,功之疑者從重,所謂疑者,非法令之所能決,則罪從輕而功從重,惟此一條為然耳。非謂凡罪皆可以從輕,而凡功皆可以從重也。今之律令亦有此條,謂法所不能決者,則俟奏裁。今乃明知其罪之當死,亦莫不為可生之塗以上之?!保?8]
刑罰的具體規(guī)定都被寫入刑律當中,但是刑罰官員在具體執(zhí)行過程中,卻因為其思想的問題,而出現了判案量刑不當以致置刑罰條款為虛文的問題。這便是主政者出現重大問題的關鍵原因了。
正是面臨上述各種問題,朱子提出了以培養(yǎng)人的道德為基礎,遴選各類人才解決問題,其最為重要的方法便是教育,而眾多的教育中,皇帝的教育最為關鍵。朱子說:
天下事有大根本,有小根本,正君心是大本。其余萬事各有一個本,如理財以養(yǎng)民為本,治兵以擇將為本。[39]
治兵以選擇將領為根本,這在前文已經涉及了,無需贅述。但是天下的大根本正是正君心,這是因為宋代的政治體制,乃至中國傳統(tǒng)的政治體制的權力源來自于皇帝,故朱子把糾正君心作為天下最大的根本大事。事實上,這是朱子觀察社會現實政治及各方面之后所做出的結論,即朱子最為中的的話便是:“天下事,須要人主曉得通透了,自要去做,方得?!保?0]
正是天下事的根本在皇帝,而皇帝行為的根本在于君心是否正確,這便需要通過教育來改造皇帝品質,使其能夠遵循規(guī)律辦事。與皇帝教育相關的便是士大夫的教育,因為士大夫是能夠為幫助皇帝落實想法的執(zhí)行人員,或者建議者。
正是各類人才關系到政治改革的成敗,所以朱子把自己的終生的精力都用于教育事業(yè)。在同安主簿任上,已經著力于縣學教育。在南康軍、潭州、侍講、漳州等任上,都是著力于發(fā)展教育事業(yè),具體對象雖有差別,但都是為了政治改革能夠順利推進而作人才準備工作。至于其他守宮觀時期,朱子更主要以講學作為主要活動,著力于培養(yǎng)理學人才。由此可見,朱子一生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其結果便是朱門弟子半天下,推動朱子學術思想不斷得到普及,最終實現理學居于主要地位的格局。
隨著近代個性解放思潮興起,朱子學派核心理念“存天理,滅人欲”成為社會批判的靶子,但是“存天理,滅人欲”的理念并非宋元明清政權掌握者所宣傳的內容,而是有其自身的核心精髓,我們將對其內涵進行辨析,并由朱子的自身實踐來重估其價值。
關于“天理”與“人欲”的關系,朱子說:
有個天理,便有個人欲。蓋緣這個天理須有個安頓處,才安頓得不恰好,便有人欲出來。[41]
天理與人欲是同時生成,而兩者之間的關系是天理是恰好處,而人欲則是不恰好處,兩者屬于相對而言的范疇。在先后關系方面,則是先有天理,再有人欲?!吨熳诱Z類》載:
“天理人欲分數有多少。天理本多,人欲便也是天理里做出來。雖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眴枺骸澳潜緛砣翘炖矸??”曰:“人生都是天理,人欲卻是后來沒巴鼻生底?!保?2]天理人欲其實沒有本質差異,只是人欲是天理被人安排到錯的位置而已,即天理被具體落實到具體事務之時,被人為扭曲了,便成為了人欲。雖然人欲僅屬于天理被歪曲而來,但是人欲畢竟還是由天理而來,故“天理人欲,幾微之間?!保?3]其所舉的例子正是飲食問題?!吨熳诱Z類》載:
問:“飲食之間,孰為天理,孰為人欲?”曰:“飲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保?4]飲食是人生存的基礎,這便是天理,而要求美味,則意味著要求在普通飲食基礎上還追求味美,脫離了人的基本生存需求了。換言之,吃飯屬于人的生存需要,而美味則是要求吃飽飯的基礎上,追求美好食物。事實上,兩者之間并沒有本質差別,都是飲食,只是要求美味已經變成人的奢侈享受而已。
但是在天理與人欲的關系上,并非簡單地能夠實現“存天理,滅人欲”,其原因有多方面,最為重要的是人本身的局限性。朱子說:
凡一事便有兩端:是底即天理之公,非底乃人欲之之私。須事事與剖判極處,即克治廣充功夫隨事著見。然人之氣稟有偏,所見亦往往不同。如氣稟剛底人,則見剛處多,而處事必失之太剛;柔底人,則見柔處多,而處事必失之太柔。須先就氣稟偏處克治。[45]
每個人都是天理與人欲的集合體,而剛柔之間,都存在各自的問題,只是因為每個人的本身氣質和不同經歷,導致不同問題。那么如何來存天理之公,摒棄個人之私呢?這需要每個人通過自我修養(yǎng)來完成。朱子說:
義理身心所自有,失而不知所以復之。富貴身外之物,求之唯恐不得??v使得之,于身心無分豪之益,況不可必得乎。若義理,求則得之。能不喪其所有,可以為圣賢,利害甚明。人心之公,每為私欲所蔽,所以更放不下。但常常以此兩端體察,若見得時,自須猛省,急擺脫出來。[46]
朱子處理天理與人欲之間的關系的方法是自我反省,而其關鍵措施則是樹立正確的財富觀和利害觀。這需要通過前述教育方法來糾正各自的偏處。由此又歸結于人的自我修養(yǎng)和社會教育的意義和價值。
由此可知,天理需要克去人心。但是朱子所講究的天理人心,并不是抽象的內容,而是要追求人群利益最大化,由此轉化為義利之別。朱子說:
只是為己為人之分。才為己,這許多便自做一邊去。義也是為己,天理也是為己。若為人,那許多便自做一邊去。[47]
遵循天理也是更高層次的為自己利益來考量的結果,因為每個人對自己都是最好的,而其動機便是追求人性的私利,只是人在為己之時,需要以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來衡量每件事的最終決策。朱子說:
人貴剖判,心下令其分明,善理明之,惡念去之。若義利,若善惡,若是非,毋使混淆不別于其心。譬如處一家之事,取善舍惡;又如處一國之事,取得舍失;處天下之事,進賢退不肖。蓄疑而不決者,其終不成。[48]
朱子以每個人所處的善惡、義利、是非的環(huán)境做出決定,甚至于每個家庭的善惡、國家天下得失的決策,都需要落實為己之學,即每個人需要依據自己的好惡標準,考量天下人的好惡,將心比心,使社會參與者能夠各得所利,這便是義,也就是現代社會所說的共贏。
由前所述,“存天理,滅人欲”的核心內涵是免受個人私心欲念影響,按照社會的客觀規(guī)律來落實各項工作。人類對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識永遠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因為每個時代的人對社會的認識永遠僅是相對真理而已。在具體落實規(guī)律的過程中,由于主體認知的局限性,難免有誤差情形,但是摒除私欲雜念,嚴格按照社會客觀規(guī)律辦事,才能夠真正做好社會的頂層設計。社會的頂層設計關系到社會發(fā)展的方向,關系億萬百姓的切身利益,更是關系中華民族的發(fā)展方向和興亡的大問題。作為執(zhí)政者,需要拋棄個人的得失來進行頂層設計,但更為重要的是需要探究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依據規(guī)律來完成制度的設計,才能夠真正實現社會各階層的共贏局面。
頂層設計的效果需要通過具體的改革實踐來落實工作,其最為重要的原則便是“理一分殊”。
“理一分殊”的觀念源自程頤,但是其發(fā)揮作用,并被落實到與政治、經濟、文化諸多方面相結合的主要貢獻者仍是朱子?!吨熳诱Z類》載:
問理與氣。曰:“伊川說得好,曰:‘理一分殊?!咸斓厝f物而言,只是一個理;及在人,則又各自有一個理?!保?9]
朱子強調理為根源,而氣為各種事物的具體體現。但是朱子在對理一分殊的解決過程中,并非僅限于理或者氣,而是把兩者進行了統(tǒng)一考慮。這便可以從朱子的各方面實踐得到佐證。
在教育教學方面,因材施教是朱子把“理一分殊”的原則貫徹于教學培養(yǎng)人才的工作中。在政治方面,朱子依據各地社會的現實,采取了不一樣的政策,如在南康軍以救災和免稅為主,而在漳州則以免稅和丈量經界為主,在浙東以彈劾貪官為主。正是各地社會現實存有具體差異,決定了社會改革需要采取不一樣的具體政策。
通觀朱子的行政方式及教育教學過程,我們看到朱子的社會改革是從最基本的原則開始做起,即調查被改革的對象,摸清楚其內在的自然規(guī)律,獲得其特質,再針對具體行為方式來采取相對應的解決方案。在眾多的研究中,需要在存天理的基本理念指導下,依據客觀現實情況進行采取具體的方案,方能解決現實的問題。
正是依據“存天理,滅人欲”的原則來搭建社會的頂層結構,而具體改革過程又需要遵守理一分殊的原則,這要求執(zhí)政者能夠真正做到格物致知,即社會改革的辦事原則是格物致知。格物致知的基本概念與內涵,本文第一部分已詳述,我們僅針對其具體實施原則補充論述,如下:
格物致知對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意義,也具有不同的原則,需要依據“存天理,滅人欲”的原則來把握其實施細則。
隨著社會分工的細化,各行業(yè)具有不同的發(fā)展規(guī)律,也具有不同的行為準則,這便會使不同人在不同的崗位上形成不同的偏見,使得執(zhí)政者需要建構各類智庫,而其依依靠的便是行業(yè)協(xié)會和政治智庫。
行業(yè)協(xié)會需要依據各自行業(yè)的具體情形做出具體的調查,并嚴格遵守自身行業(yè)的利益和發(fā)展規(guī)律,提出解決自身問題方案,維護自身行業(yè)的整體利益,才能使其研究能夠得到最為科學的成果。與之相似,政治智庫不僅需要著力于闡述政治領導人現有理論方面,更加需要遵循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提出解決政治社會發(fā)展問題的方案,即智庫的工作重心不是逢迎現任領導人,而需要在大量社會調查基礎之上,研究社會發(fā)展趨勢,提出解決社會發(fā)展問題的科學方案,幫助領導人解決政治社會發(fā)展過程中遇到的各類問題。
與技術崗位不同,擁有公權力的社會管理者則需要在掌握具體規(guī)律基礎之上,吸收各行業(yè)協(xié)會和智庫的研究成果,綜合各方面情況,采取科學的方式來協(xié)調各方面發(fā)展,實現各方面利益最大化的效果。但最為重要的工作則是在人才培養(yǎng)方面,即通過標準化的考試遴選初級人才,再以具體實踐來培養(yǎng)具有各方面能力的社會人才,從而實現人盡其才的良好局面。
綜上所述,社會頂層設計需要領導者把握“存天理,滅人欲”的原則,秉公設計社會的頂層結構。與之相適應,社會改革需要遵循“理一分殊”的原則,依據各地各行業(yè)的實際情況,按照基本規(guī)律來辦事,真正落實頂層設計?!按嫣炖?,滅人欲”與“理一分殊”的執(zhí)行基礎正是格物致知,而其基礎正是各行業(yè)協(xié)會研究者及各領域的研究者,能夠依據自身的處境做好基礎研究工作,探究社會的自然運行規(guī)律及各地的實際情況,從而為頂層設計與社會改革提供智力支持。
注釋:
[1][2]余英時:《文史傳統(tǒng)與文化重建》,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第432頁,第432頁。
[3]參見李承貴:《朱子學研究的新境際——新世紀以來中國大陸朱子思想研究述評》,《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9期。
[4][5]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第414頁,第410~411頁。
[6][15]束景南:《朱熹年譜長編》,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686頁,第1410頁。
[7][8][9][10][11][12][20](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6~17頁,第17頁,第16頁,第17頁,第16頁,第17頁,第17頁。
[13][14][16][17][18][19][21][22][23][24][25][26][27][28][29][30][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宋)黎靖德:《朱子語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94~495頁,第495頁,第421頁,第419頁,第421頁,第422頁,第463頁,第463頁,第469頁,第463頁,第468頁,第470頁,第268頁,第269頁,第296頁,第270頁,第3529頁,第3529~3530頁,第3551頁,第3550頁,第3550頁,第3552頁,第3553~3554頁,第3511頁,第3512頁,第388頁,第388頁,第389頁,第389頁,第390頁,第390~391頁,第392頁,第392頁,第114頁。
[31](宋)陳淳:《北溪字義》,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35頁。
〔責任編輯吳文文〕
The Research on the Connotation,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Zhu Xi’s Thought
Wang Zhiyang
“Being sage inside and kingly outside”is the core of Zhu Xi’s Thought.In social practice,he vigorously promoted reform and innovation,practicing specific methods to explore the approach to the goal of being sage inside and kingly outside,which is of great spiritual value.In term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he made use of ethical ideology of“understanding heavenly reason,eliminating earthly desire”to restrict the institution makers,and“universality and particularity”to guide social practice,providing valuable reference for the top-level design of Chinese society.
being sage inside and kingly outside,learning through investigation,reform,innovation,top-level design
王志陽(1983~),男,福建南靖人,文學博士,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后流動站科研人員,漳州職業(yè)技術學院人文社科系講師。
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5年度常規(guī)重點課題:“福建朱子學派教育實踐研究”(FJJKC GZ15-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