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莉莉 韓 巍
?
大學外語課堂的教師話語研究
溫莉莉 韓 巍
【摘 要】在外語教學和外語學習中,教學課堂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在大學外語課堂中,教師作為課堂的管理者、示范者,其話語不僅是教師向學生傳達信息的主要方式,同時也是調控學生課堂行為的重要手段。本文根據(jù)國內外相關理論的研究,對教師話語研究的必要性及研究方法進行分析,探討外語課堂中教師話語與學生語言習得成效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教師話語 外語課堂 語言習得
大量研究結果表明,在中國外語教學中,教師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外語課堂是學生接受外語知識的直接場所,而教師話語則是實施教學的最主要、最直接的手段,也是學生接受外語的直接媒介。教師話語不僅是教師執(zhí)行教學計劃的工具,同時還是學生語言輸入的一個重要來源,因此它在組織課堂教學和學習者的語言習得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Nunan1991:189)。
在中國傳統(tǒng)的外語教學中,外語傳播的主要方式就是教師在課堂上不停地講,學生聽,課堂教學被看成是教師向學生傳授語言知識的進程。教師作為語言輸出者,向學生進行語言灌輸,因此,語言輸入對于外語習得的重要性已經(jīng)得到眾多教育學者的認同。近幾年來,關于教師話語的論文或書籍都明確地體現(xiàn)出語言輸入對外語習得的重要性。根據(jù)報告指出,能導致外語習得的語言輸入主要有兩個來源:“外部來源”和“內部來源”?!巴獠縼碓础敝饕附虒W與社會環(huán)境向學習者提供的語言輸入,大致包括教師對學生、學生對學生和社會環(huán)境對學生所產(chǎn)生的語言影響。而“內部環(huán)境”則指的是學習者自身產(chǎn)生的語言交流活動。
研究高校外語課堂教師話語,應同時借鑒西方二語教學研究理論及我國外語教學的相關研究成果,目前我們對于教師話語的研究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教師話語量
中國是一個單語言的國家,不具備良好的外部語言環(huán)境來刺激外語學習者進行外語學習,因此在中國的高校外語課堂不能過分追求學生的參與度,壓縮教師的話語量。而應該根據(jù)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學生的外語水平,采取相應的教學策略。教師話語應該從質量和數(shù)量上協(xié)調一致,達成統(tǒng)一,以便更好地實現(xiàn)教學目的。
(二)教師課堂提問
在外語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提問是非常有效的一種檢驗學生語言掌握度的教學方法,其對于外語課堂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Gall(1984)研究發(fā)現(xiàn)在有些課堂上,師生間的問答交換會占用一半的課堂時間(Richards&Lockhart,1996:185)。課堂提問主要分為兩張類型:參閱式提問和展示性提問。教師可根據(jù)兩種提問方式的特點,配合當堂講授內容,進行選擇,同時對于不同語言水平的學生進行不同的運用方法,以期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課堂提問的方式可激發(fā)和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思考,參與課堂互動。同時有助于教師闡述某些問題,掌握學生的理解情況,從而制定更好的教學方案。
(三)課堂交互調整
Long(1983:132)指出,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進行對話時,通常利用一些手段進行意義的協(xié)調。這些手段包括策略、對策以及介于策略和對策之間的一些規(guī)則。在大學外語課堂上,教師相當于高水平的非本族語使用者,在課堂交互中,占據(jù)主動和主導地位,利用交互調節(jié)手段與學生溝通協(xié)調,通過學生對某些觀點的解釋及探討,檢查學生的語言程度。
(四)反饋
教師話語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對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作出反饋。反饋方式可以是積極反饋,也可以是消極反饋。反饋既可以針對學生的話語內容,也可針對學生的話語形勢。一些研究表明,積極反饋比消極反饋更有助于改學習者的行為(Nunan,1991)。教師在外語課堂上對學生的回答及表現(xiàn),適時進行積極反饋,不但有助于學生對自己語言水平的肯定,同時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增加學習動力,從而更好地投入到外語學習中。
“教師話語既是教師向學習者傳達信息的主要方式,又是教師控制學習者行為的重要手段”(Allwright&Bailey1991:83)。一方面,教師話語的語言輸入能夠促使語言學習者更多地接觸到目標語言,更好地理解與掌握目標語的使用方法及使用環(huán)境;另一方面,教師話語的多種方式可以激勵外語學習者進行正確的語言輸出,刺激彼此間進行語言交流。因此,教師話語在外語習得領域具有補課替代的作用,是外語學習者實現(xiàn)外語學習目標行之有效的手段。
參考文獻:
[1]胡學文.教師話語的特征及功能[J].山東外語教學,2003,(3).
[2]林正軍.國內英語課堂話語研究的現(xiàn)狀與展望[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09(1).
(作者單位:哈爾濱工業(yè)大學)
作者簡介:溫莉莉(1980-),女,遼寧大連人,哈爾濱工業(yè)大學,講師,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韓?。?980-),女,山東梁山人,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譯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遼寧師范大學青年科研項目(項目編號LS2014W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