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素玫
《傲慢與偏見》起源研究中的幾點(diǎn)論爭
張素玫
簡·奧斯丁《傲慢與偏見》的誕生經(jīng)歷了對初稿《初次印象》的重要修改過程。《初次印象》在出版遭拒后經(jīng)過修改被更名為《傲慢與偏見》出版。由于《初次印象》沒有留存下來,從初稿《初次印象》到最終出版的《傲慢與偏見》其間經(jīng)歷的本質(zhì)性修改,成為研究者對這部經(jīng)典小說起源研究中尤為關(guān)注的話題,也形成至今不能定論的熱烈論爭,但研究者們就此展開的各種論爭,都以其別具價值的探索求證,提供了接近《傲慢與偏見》原初真相的可能。
《傲慢與偏見》 《初次印象》 起源 修改 論爭
簡·奧斯?。↗ane Austen, 1775-1817)誕生于200年前的小說《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1813)一直延續(xù)著經(jīng)久不衰的暢銷記錄,并且在現(xiàn)代影視改編、當(dāng)代文化產(chǎn)業(yè)等領(lǐng)域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觀”。②這些現(xiàn)象反復(fù)印證了《傲慢與偏見》的深受歡迎,同時也喚起我們急欲探尋的好奇心:這部締造了如此多驚人成就、輝煌持續(xù)至今的文學(xué)經(jīng)典,在200年前有著怎樣的誕生經(jīng)歷?
隨著學(xué)界對簡·奧斯丁研究的拓展深入,與奧斯丁生活和創(chuàng)作相關(guān)的“周邊作品”——奧斯丁少女時期的練筆習(xí)作和三部未完成小說、與家人的往來書信、由她的家庭成員撰寫的奧斯丁回憶錄等,相繼得到整理出版,這些資料為研究者提供了探尋奧斯丁創(chuàng)作淵源的重要依據(jù)。然而,由于《傲慢與偏見》最初手稿《初次印象》(First Impressions)沒有留存下來,有關(guān)這部小說起源的一些關(guān)鍵問題——初稿原貌,成稿時間,從《初次印象》到《傲慢與偏見》的修改內(nèi)容——并不能得到確定解答,致使在《傲慢與偏見》的起源研究中形成了圍繞這部小說諸多研究話題里最多的也最熱烈的論爭。
有關(guān)《傲慢與偏見》的創(chuàng)作起源,僅有一個明確的證據(jù)留存下來,它來自簡·奧斯丁的姐姐卡桑德拉(Cassandra Austen)所記錄的一份簡短“備忘錄(a memorandum)”③,“備忘錄”里寫道:“《初次印象》在1796年10月開始創(chuàng)作,完成于1797年8月,之后,經(jīng)過修改和壓縮,以《傲慢與偏見》的名字出版?!盵1]
從卡桑德拉的“備忘錄”里我們獲知了有關(guān)《傲慢與偏見》誕生的重要信息:它寫于1796年,花了大約9個多月完成,最初的名字是《初次印象》,創(chuàng)作完成這部小說初稿的奧斯丁正當(dāng)20出頭的青春妙齡——與小說女主人公伊麗莎白一般年華。
《初次印象》是奧斯丁構(gòu)思的第一部主要小說,由于手稿沒有留存下來,它的面貌只能憑借推測,在《初次印象》之前的奧斯丁“少女習(xí)作(The Juvenilia)”為我們提供了推測的可能?!吧倥?xí)作”是奧斯丁11歲至18歲之間的作品,寫于1786年12月至1793年,共三卷,內(nèi)容形式多為人物對話、場景描寫、心理分析等片段,以及一些戲仿名家的戲擬之作,而其中的某些片段后來被用在了她的小說創(chuàng)作中??梢钥吹饺蘸蟪霈F(xiàn)在《傲慢與偏見》中的一些情節(jié)或場景、有著怪異性情的人物、以及奧斯丁小說的標(biāo)志性風(fēng)格——諷刺與嘲弄的語體,都已顯露于“少女習(xí)作”之中。用弗吉尼亞·沃爾夫(Virginia Woolf)的話,從《少女習(xí)作》里我們已經(jīng)聽到了《傲慢與偏見》的“美妙的前奏曲”[2]。例如,在“少女習(xí)作”的“卷一”有一篇小說叫《三姐妹》(The Three Sisters),里面三姐妹的母親下定決心要讓沃茨先生娶她女兒中的一個,就像《傲慢與偏見》里班內(nèi)特夫人要讓彬格萊娶她某個女兒的決心一樣。在“卷二”的《愛情與友誼》(Love and Friendship)里,情侶和朋友們之間的“初次印象”的浪漫想法被漫畫手法加以嘲笑,一如《傲慢與偏見》對浪漫主義的微妙批評。達(dá)西的姨媽凱瑟琳·德·包爾公爵夫人,是《傲慢與偏見》里另一個形象塑造出色的人物,她傲慢驕橫的舉止讓人印象深刻,“少女習(xí)作”中有篇書信體小說《書信集》(A Collection of Letters),里邊所描述的葛瑞維爾女士,身上有著凱瑟琳夫人最初的輪廓,她讓瑪利亞·威廉姆斯一直站在她的四輪馬車外的寒風(fēng)中,如同《傲慢與偏見》里詹金森夫人和德·包爾小姐讓夏洛特·盧卡斯一直做的那樣。在“卷二”里還有個名為“女哲學(xué)家” (The female philosopher)的小片段,嘲諷了那類愛耍弄“俏皮話、諷刺和巧辯”來顯示自己的機(jī)智和幽默的女性,包含著班內(nèi)特家三小姐瑪麗·班內(nèi)特的形象特征?!熬砣崩锏钠巍皠P瑟琳,或鮑爾一家”(Catharine, or the Bower)中那個出身高貴、傲慢自大的達(dá)德利先生,很明顯是剛出場時的達(dá)西先生的原型。④
《初次印象》的創(chuàng)作受到來自奧斯丁家庭的密切影響。簡·奧斯丁的侄子J·E·奧斯丁·李(James Edward Austen-Leigh)在《奧斯丁回憶錄》(A Memoir of Jane Austen,1870)里特別指出,簡的家庭成員,父母、四個兄長、一個姐姐,他們的個性、經(jīng)歷等都或多或少影響了她的創(chuàng)作,如小說中的莊園生活描寫和海軍題材以及牧師形象等,都與她的家庭成員的經(jīng)歷分不開。[3]奧斯丁的家庭文化水平較高,全家人都愛讀書,家庭里經(jīng)常有讀書會、家庭戲劇演出等活動,大家庭的豐富生活與周圍村居的單調(diào)狹窄形成對比,絲毫不影響她對世界對生活對人性的觀察思考。據(jù)奧斯丁·李的《回憶錄》介紹,奧斯丁最初寫作是出于家庭娛樂目的,就像當(dāng)時盛行的業(yè)余戲劇演出、猜字游戲、謎語等通常的家庭娛樂項(xiàng)目,她寫好后的作品會拿來大聲朗讀給家人聽,在娛樂之時,這些有著鑒賞識別力的聽眾常常為她的作品提出許多有益的建議。簡·奧斯丁不屬于任何社團(tuán)組織,甚至她也極少跟其他職業(yè)作家有直接的接觸聯(lián)系,支持她寫作的最初團(tuán)隊(duì)就主要由她的家庭成員以及一些關(guān)系親密的朋友組成,家人和好友是她作品的第一讀者和評論者。
《初次印象》的故事得到了“親友圈”聽眾最多的喜愛,在朋友和家庭成員之間被持續(xù)的傳播,大家都很喜歡這個故事。小說完成的4個月后,簡的父親喬治·奧斯?。℅eorge Austen)在1797年11月將手稿寄給倫敦的出版商托馬斯·坎德爾(Thomas Cadell),并寫了封希望獲得出版的自薦信:“一部小說手稿,包括三卷,大約是伯尼小姐的《埃維麗娜》(Evelina)的長度。”[4]無法知道是出于何種緣由,簡·奧斯丁的《初次印象》沒有被接受,收信人只回復(fù)了一句話:“拒收寄回(declined by Return of Post)”[5]。
簡·奧斯丁無疑遭受了打擊,但在她與卡桑德拉的通信中顯示,她一直堅(jiān)信《初次印象》有著本質(zhì)內(nèi)在價值,相信她自己會有一個機(jī)會讓這部著作被印刷。再沒有更多《初次印象》的消息留給我們,直到《傲慢與偏見》出版的前夕。
1801年瑪格麗特·霍福德夫人(Margaret Holford)的一部名為《初次印象》的4卷本小說出版,如果簡·奧斯丁試圖出版她的故事,那么標(biāo)題將不得不更換。[6]1813年1月,更名為《傲慢與偏見》的這部小說出版時,距離1797年8月完成的初稿《初次印象》已間隔了16年。奧斯丁-李在《回憶錄》里告訴我們,這16年間的歲月,簡·奧斯丁經(jīng)歷了生活中不穩(wěn)定的一段時期——搬家、父親亡故、四處遷徙僑居——直到1809年才在喬頓安居下來,簡·奧斯丁隨即開始著手修改以前的手稿,“她定居喬頓的頭一年似乎一直在修改并準(zhǔn)備出版《理智與情感》和《傲慢與偏見》?!盵7]這標(biāo)明這個修改行為大致在從1809年7月開始的12個月期間。
很難相信任何出版商會拒絕一部和《傲慢與偏見》的最終形式差距極小的作品,小說必然在出版前做出了較大程度的修改,這一點(diǎn)已由奧斯丁·李在《回憶錄》中證實(shí),并聲稱主要的重寫工作到1810年已經(jīng)完成。然而,“修改”可能是個比“準(zhǔn)備出版”更詳盡的耗時更長的過程,但奧斯丁·李的陳述并沒有作出區(qū)分。同樣,由于《初次印象》沒有手稿留存,簡·奧斯丁對原稿的修改程度和修改時間也都成了不確定的疑問。
《初次印象》出自一個遠(yuǎn)居英國南部偏遠(yuǎn)鄉(xiāng)間、幾乎足不出戶、相對孤立的20歲女孩之手,到《傲慢與偏見》出現(xiàn)的時候,奧斯丁已是一個有了更多的外出旅行和人生經(jīng)歷的接近40歲的成熟女性。那么,為我們熟知的《傲慢與偏見》的故事究竟主要由20歲女孩簡還是由心智更成熟的中年奧斯丁完成?這個問題引起了研究者們極大的興趣與爭論。
奧斯丁研究專家R·W·查普曼博士(Dr. R. W. Chapman)在他編輯的學(xué)術(shù)版《傲慢與偏見》(1923)中,首次提出了這一種觀點(diǎn),即對這部小說所做的本質(zhì)修改是在1811至1812年間,他的依據(jù)是在最終修訂版里,小說里的事件有一個精確的按那幾年日歷前后排列的時間順序。[8]利維斯夫人(Q. D. Leavis) 也表達(dá)了同樣的認(rèn)可,認(rèn)為小說事件可能是按照1811至1812年的日歷安排計(jì)劃的,這樣,“《傲慢與偏見》就不是一個二十一姑娘的作品,而是出于三十五到三十七歲的一位女士筆下?!盵9]像許多研究者論證指出的,奧斯丁創(chuàng)作小說習(xí)慣于按照她創(chuàng)作時期的日歷來安排小說中事件的時間表,尤其是她后期的幾部小說,如《勸導(dǎo)》(Persuasion)、《愛瑪》(Emma),其中的時間表,幾乎都有與創(chuàng)作期間的日歷時間對應(yīng)。因此查普曼對《傲慢與偏見》修改時間的這一推測,長期以來一直被普遍接受。
然而查普曼的觀點(diǎn)受到了新的挑戰(zhàn)。拉爾夫·納什(Ralph Nash)在一篇文章“《傲慢與偏見》中的時間結(jié)構(gòu)”(The Time Scheme for Pride and Prejudice)中反駁了查普曼,提出1799至1802年間的日歷可提供的證據(jù)將支持同樣好的、可能更好的一個修改的假設(shè),在小說里第一個秋天的時間反映著1799年的日歷,春天和夏天的事件反映著1802年的日歷。納什先生相信,“我們擁有的這部小說代表了本質(zhì)的早期工作”[10]。
P·B·S·安德魯斯(P·B·S·Andrews)也提出了一個持同樣觀點(diǎn)的更具有說服力的修改時間表:《傲慢與偏見》在1799年被修訂并在1802年被詳盡改寫。安德魯斯稱難以置信“快樂的、心態(tài)年輕的《傲慢與偏見》與成熟的、苦澀的《曼斯菲爾德莊園》(Mansfield Park)⑤,能夠真正是在作者成長中的同一階段同時產(chǎn)生的作品”,他提出是1802年在巴斯,簡·奧斯丁“從事了從《初次印象》到我們知道的《傲慢與偏見》的主要的轉(zhuǎn)換工作”,他認(rèn)為有“一些修訂工作在1799年的可能的證據(jù)”和“或許實(shí)質(zhì)性的改寫在1802年的確定證據(jù)”[11]。小說中的歷史事件首先為安德魯斯的推測提供了支撐。從不涉及社會重大問題是奧斯丁小說眾所周知的特點(diǎn),但在《傲慢與偏見》中卻有一個與拿破侖戰(zhàn)爭相關(guān)的事件——軍隊(duì)在布萊頓的駐軍及遷移,該事件并非“無關(guān)緊要”而是直接促成了小說情節(jié)中的主要系列事件,聯(lián)系到在小說終章提及的“亞眠的和平”⑥,那么奧斯丁的修改很可能在1802年3月至戰(zhàn)爭的重新開始期間。這樣,那些設(shè)定小說敘述的日期更早的猜測,看起來更可能接近真相。
如我們所見,《傲慢與偏見》的故事敘述以20歲的年輕女士為中心,這是作者寫作《初次印象》時的年紀(jì)。伊麗莎白和達(dá)西,簡和彬格萊,作為1790年代的人物被創(chuàng)造出來,難以想象這些人物可以在10余年后的攝政王時代——在這個期間,更多的社會變化已然發(fā)生——仍然在原初的歷史語境中被鮮活地重新構(gòu)想出來,“在地點(diǎn)、禮儀、書籍和觀念方面,它仍然呼吸著1790年代和1800年代早期的空氣?!盵12]就連查普曼也不得不承認(rèn),“在1813年出版《傲慢與偏見》,奧斯丁小姐清楚地構(gòu)思10年前(或更早)發(fā)生的一些行動,推測有一定的困難?!盵13]《傲慢與偏見》的小說風(fēng)格,用奧斯丁自己的話說,“太輕巧,明快,活潑(Light and bright and sparkling)”(4 February 1813, Letters.)[14],就像安德魯斯的論斷,這種輕松風(fēng)格應(yīng)該與20出頭的年輕女孩簡的心態(tài)更相符,而不是10余年后創(chuàng)作《曼斯菲爾德莊園》時的更為穩(wěn)重的中年奧斯丁。
另有一點(diǎn)可以推測的是,簡·奧斯丁給她的書信體小說《埃莉諾與瑪麗安》(Elinor and Marianne)更改的新標(biāo)題《理智與情感》(Sense and Sensibility),可能是跟隨著《初次印象》更名為《傲慢與偏見》后在標(biāo)題上的一個改變。奧斯丁·李的《回憶錄》中稱簡在1809年開始《理智與情感》的最終改寫,這樣她很可能在1809年之前就開始《傲慢與偏見》的重要修改。
更多研究者也相繼提出《傲慢與偏見》的修改時間更早的觀點(diǎn)。如簡妮特·托德(Janet Todd)認(rèn)為這部小說“大概在1800年代早期被徹底地轉(zhuǎn)換”,[15]弗蘭克·W·布拉德布魯克(Frank W. Bradbrook)的觀點(diǎn)是“《初次印象》的主要修改到1802年已經(jīng)被完成”,[16]帕特·羅杰斯(Pat Rogers)認(rèn)為小說“經(jīng)歷了數(shù)年的修改,大概在1803-1804年間或者左右的時間,在1809-1810年間所做的調(diào)整可能相當(dāng)于精細(xì)的修整而不是一些人猜測的猛烈的徹底大修?!盵17]
當(dāng)然,所有的說法都沒有任何實(shí)質(zhì)性的證據(jù)提供驗(yàn)證,也無法有一個唯一確定的真相,但無論如何,奧斯丁對《傲慢與偏見》的本質(zhì)修改日期被回溯至遠(yuǎn)遠(yuǎn)早于1813年1月的出版日期,這已是更多數(shù)研究者們的共識。
從《初次印象》到《傲慢與偏見》的這些年間奧斯丁很少有記錄留存下來,我們不能確切知道為什么這部小說的修改經(jīng)歷了如此長的時間。既然沒有手稿留存,我們也不可能知道奧斯丁所做的修改的本質(zhì)內(nèi)容。我們僅在她給姐姐卡桑德拉的一封書信中確切得知,這是一個“不斷地砍伐和裁剪(lopt & cropt)”(29 January 1813, Letters. )[18]的文字壓縮過程。研究者簡·費(fèi)格斯(Jan Fergus)利用J·F·巴羅斯(J. F. Burrows)基于計(jì)算機(jī)的語言分析,進(jìn)一步證實(shí)了這一點(diǎn),“奧斯丁的修訂由大量削減組成:壓縮、提煉了很多更長的原初內(nèi)容?!盵19]而壓縮刪減的內(nèi)容是什么,只能是猜測。
毫無疑問從《初次印象》轉(zhuǎn)換成《傲慢與偏見》的過程包含了一些藝術(shù)技巧和巧妙整形。一些研究權(quán)威猜測,這個文本的原初形式是用流行的書信體寫成的,修改主要是書信體的形式轉(zhuǎn)換。這一說法得到不少支持,研究者們紛紛找出各種頗為有力的證據(jù)去力圖證實(shí)這種猜測。如不少學(xué)者指出的,在《傲慢與偏見》之前出版的《理智與情感》,其初稿《埃莉諾與瑪麗安》就是書信體形式,此外奧斯丁寫于早期的小說《蘇珊女士》(Lady Susan)⑦以及“少女習(xí)作”中的許多作品也都使用了書信體這種結(jié)構(gòu)模式,同樣是早期創(chuàng)作的《初次印象》,很可能與其他早期作品有著共通的某些形式,由此推測,《初次印象》很可能采用了早期多數(shù)作品所采用的書信體的形式。弗蘭克·W·布拉德布魯克強(qiáng)調(diào)了這點(diǎn):簡·奧斯丁的父親在1797年提供《初次印象》給出版商坎德爾時,把這部小說與范妮·伯尼(Fanny Burney)的書信體小說《埃維麗娜》(Evelina, 1778)做了對比,基于這一事實(shí),布拉德布魯克認(rèn)為這種比較傾向于證實(shí)了這一觀點(diǎn),即小說初稿是用書信體寫成。[20]簡妮特·托德則從小說情節(jié)中找到了這部小說中原有的書信體的痕跡,她指出小說中兩位主人公關(guān)系轉(zhuǎn)變的關(guān)鍵情節(jié)都是圍繞信件,由信件的方式表達(dá):
“早期的某些形式可能保留在那些書信的使用上。達(dá)西帶來了‘說明’信,與事件相關(guān)聯(lián),因?yàn)橐聋惿鬃x了又讀,以致于她自己的反應(yīng)被信的內(nèi)容所逆轉(zhuǎn),這封書信不是靜止不動的,而是形成了一個戲劇性場景的部分。伊麗莎白是最少被文學(xué)和其語言征服的女主人公,但是這封信被作為像其他女主人公們一樣對待文學(xué)文本;她不久從內(nèi)心里意識到它開始對她的心靈起作用了就像她自己的經(jīng)驗(yàn)。而從簡和柯林斯先生的信里,傳達(dá)的信息或表現(xiàn)的怪癖,可能是一個早期書信體的遺跡?!盵21]
不難推測,如果小說原初形式是書信體的話,一定做出了本質(zhì)的轉(zhuǎn)換,這使修改工作必將會包含對那些書信中與情節(jié)進(jìn)展沒有關(guān)聯(lián)的材料的嚴(yán)重削減,作為簡·奧斯丁向卡桑德拉提及的巨大的“壓縮”部分。
但是書信體的說法依然沒有任何確定性和權(quán)威性,它所做的修改調(diào)整也有可能并非是對書信體形式,如簡·費(fèi)格斯就認(rèn)為奧斯丁在創(chuàng)作《初次印象》的那個時期受到范妮·伯尼《卡米拉》(Camilla,1796)的第三人稱敘事的清晰影響,這暗示它在最初采用了直接敘述。[22]
唯一可以確認(rèn)的是奧斯丁自己所說的“砍伐和裁剪”這一修改方式,它有可能是簡妮特·托德所說“主要處理了作品的規(guī)模和內(nèi)部年表”[23],“壓縮了文本中人物和場景的描寫”[24],也有可能是帕特·羅杰斯所言“它被限定在第二卷或者貫穿于全部作品中,以及所有內(nèi)容里最關(guān)鍵的部分”。[25]總之,既然我們?nèi)狈@部書起源的任何階段的手稿,所有關(guān)于《傲慢與偏見》修改內(nèi)容的研究目前都只能是可能性推測。
雖然對《傲慢與偏見》起源研究中的這些問題無法得到定論,但也因?yàn)闆]有唯一確定的解答,使這些研究話題具有了多種可能性的探討空間。研究者們就此展開的各種論爭,也并非缺乏終極意義的自我言說,每一種論爭的聲音,都以其別具價值的探索求證,提供了接近真相的可能。在這些孜孜求取的探討爭論中,掩蓋在久遠(yuǎn)歷史中的《傲慢與偏見》起源的真實(shí)過程,正逐步褪去模糊不清而漸露輪廓。就像存在于所有學(xué)術(shù)研究中的爭論之聲,都是在交鋒爭辯中朝向真理的逐步靠近。
注解【Notes】
①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xué)基金重大招標(biāo)項(xiàng)目“外國文學(xué)經(jīng)典生成與傳播研究”(項(xiàng)目批號:10&ZD135)的階段性成果。
②自1940年至今,《傲慢與偏見》已被9次改編為影視作品,其中1995年英國BBC廣播公司改編的6集電視劇集引發(fā)了《傲慢與偏見》與奧斯丁的全球熱潮?,F(xiàn)代傳播語境下的《傲慢與偏見》已經(jīng)成為一個品牌,由這部小說而來的衍生產(chǎn)品超過有史以來的任何書籍,而且膨脹成一項(xiàng)價值上億英鎊的被稱為“奧斯丁工業(yè)(Austen industry)”的龐大文化產(chǎn)業(yè)。
③這份“備忘錄”是卡桑德拉·奧斯丁在一個未知的日期寫下的,記錄了簡·奧斯丁每一部出版的小說的創(chuàng)作完成日期。卡桑德拉的“備忘錄”現(xiàn)存于紐約的Pierpont Morgan圖書館。
④See "The Juvenilia", in R. W. Chapman, ed., the works of Jane Austen (volume vi): Minor Works.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4.
⑤據(jù)奧斯丁·李《簡·奧斯丁回憶錄》(Memoir of Jane Austen, 1870; ch. 6),《曼斯菲爾德莊園》的創(chuàng)作開始于1811年2月,到1813年2月基本完成,盡管到1814年才出版。
⑥拿破侖戰(zhàn)爭期間,英法雙方于1802年3月在法國北部的亞眠締結(jié)休戰(zhàn)合約,戰(zhàn)爭于1805年再起。
⑦簡·奧斯丁早期作品,約寫成與1793、1794年,直到1871年才出版。
引用作品【W(wǎng)orks Cited】
[1]Austen-Leigh, William and Richard Arthur Austen-Leigh. Jane Austen: a family record. Revised and enlarged by Deirdre Le Faye. London: The British Library, 1989, p.169.
[2][美]蘇珊娜·卡森:《為什么要讀簡·奧斯丁》,王麗亞譯,譯林出版社2011版,第38頁。
[3]Austen-Leigh, James Edward. A Memoir of Jane Austen. London: Richard Bentley, 1870, pp.1-30.
[4]Chapman, R. W. "Introductory note", in The Oxford Illustrated Jane Austen: PRIDE AND PREJUDICE (Third Edition). Ed. R. W. Chapman. Oxfor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32, p. xi.
[5]Chapman, R. W. "Introductory note", in The Oxford Illustrated Jane Austen: PRIDE AND PREJUDICE (Third Edition). Ed. R. W. Chapman. Oxfor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32, p. xi.
[6]Todd, Janet.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PRIDE AND PREJUDI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 p. 48.
[7]Austen-Leigh, James Edward. A Memoir of Jane Austen. London: Richard Bentley, 1870, p.128.
[8]Chapman, R. W. "Appendixes: Chronology of Pride and Prejudice", in The Oxford Illustrate Jane Austen: Pride and Prejudice. Ed. R. W. Chapma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23, p.407.
[9][英]Q·D·利維斯:《〈傲慢與偏見〉和簡·奧斯丁早年的讀書與寫作》,趙少偉譯,見朱虹編選:《奧斯丁研究》,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113頁。
[10]Bradbrook, Frank W. "Introduction", in Pride and Prejudice. Ed. Frank W. Bradbrook.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0, p. x.
[11]Bradbrook, Frank W. "Introduction", in Pride and Prejudice. Ed. Frank W. Bradbrook.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0, p. xi.
[12]Rogers, Pat. "Introduction", in The Cambridge Edition of the Works of JANE AUSTEN: Pride and Prejudice. Ed. Pat Roger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p. Ivii.
[13]Chapman, R. W. "Appendixes: Chronology of Pride and Prejudice", in The Oxford Illustrate Jane Austen: Pride and Prejudice. Ed. R. W. Chapma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23, p. 407.
[14]Chapman, R. W. ed. Jane Austen: Letters(1776-1817).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5, p.134.
[15]Todd, Janet. ed. The Cambridge Introduction to Jane Auste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p.61.
[16]Bradbrook, Frank W. "Introduction", in Pride and Prejudice. Ed. Frank W. Bradbrook.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0, p. xi.
[17]Rogers, Pat. "Introduction", in The Cambridge Edition of the Works of JANE AUSTEN: Pride and Prejudice. Ed. Pat Roger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p. xxx.
[18]Chapman, R. W. ed. Jane Austen: Letters(1776-1817).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5, p.132.
[19]Burrows, J. F. Computation into Criticism: A Study of Jane Austen's Novels and an Experiment in Method.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87, p. 82.
[20]Bradbrook, Frank W. "Introduction", in Pride and Prejudice. Ed. Frank W. Bradbrook.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0, p. xii.
[21]Todd, Janet. ed. The Cambridge Introduction to Jane Auste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p.61.
[22]Todd, Janet.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PRIDE AND PREJUDI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 p.44.
[23]Todd, Janet.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PRIDE AND PREJUDI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 p.50.
[24]Todd, Janet. ed. The Cambridge Introduction to Jane Auste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p.61.
[25]Rogers, Pat. "Introduction", in The Cambridge Edition of the Works of JANE AUSTEN: Pride and Prejudice. Ed. Pat Roger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p. xxx.
Title: Some Disputes about the Origin of Pride and Prejudice
Author: Zhang Sumei is from Zhejiang University of Media & Communications, mainly engaged in the studies of British Literature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Before the birth of Pride and Prejudice, it had experienced an important process of revising to its first draft — First Impressions. After rejection, First Impressions was rewritten and renamed Pride and Prejudice before its publishing. Because there is no First Impressions remained, the essential revision from the f rst draft to the eventual publication Pride and Prejudice had become the most concerned topic on the research of the origin of this novel, and is hotly debated till now. The researchers generated various disputes in this topic and provided the possible truth of the origin of Pride and Prejudice with their valuable exploration and verifying.
Pride and Prejudice First Impressions origin revise dispute
張素玫,浙江傳媒學(xué)院文學(xué)院, 研究方向?yàn)橛膶W(xué)和比較文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