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春梅 鄔江 汪微微
我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的實現途徑探究
□ 李春梅 鄔江 汪微微
網絡環(huán)境下我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面臨挑戰(zhàn)。要應對挑戰(zhàn),解決問題,就需要積極探索主流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的實現途徑。具體而言,在話語主體上,加強政民互動,推進“兩個輿論場”的話語融合;在話語主題上,豐富話語內容,實現主流話語體系的創(chuàng)新轉化;在話語載體上,轉換話語的表達方式和傳播方式。
主流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主體互動;內容創(chuàng)新;方式轉換
主流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是指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理論成果取得對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進程中話語的掌握、控制、支配和闡釋的權利和權力。當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的實現面臨一系列的挑戰(zhàn)與問題。要應對挑戰(zhàn)、解決問題,就需要積極探索主流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的實現方式。筆者從網絡輿論傳播的視角,結合話語體系的構成要素,從話語主體、話語主題、話語載體三個維度,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的實現途徑進行探究。
話語主體是指話語的生產者、傳播者和接受者,反映的是“誰在說、對誰說”的問題。我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話語主體是一個多重主體,從橫向看,有政治家、理論家、介于二者之間的智囊團、其他實際工作者等多個方面。從縱向看,有領袖個人、領導集體、廣大干部甚至普通群眾等多個層次。實現主流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關鍵是要化解不同話語主體的溝通障礙,促進話語主體的有效互動。在新媒體時代,重在推動官方輿論場和民間輿論場話語主體的融合與互動。
第一,打通官民互動平臺,認真回應民意關切。在網絡輿論場中,存在官方和民間兩個輿論場。前者以政府網站、政務微博以及黨報、電視臺、通訊社等主流媒體的網站、微博為代表;后者則以互聯(lián)網中BBS論壇、個人微博、微信、QQ等為代表。在兩個輿論場中,網民對官方輿論關注較少。這除了兩者的輿論議題和輿論取向不同,如官方輿論議題重在大政方針、政務活動,民間輿論議題重在政府管理、公共安全、司法公正、貧富差距等;官方輿論取向注重揚善贊美,民間輿論取向趨向審惡揭丑,因而造成官民隔閡外,重要的是沒有順暢的溝通平臺保證政民互動。政府網站在互動平臺設置了實名注冊和審查,網民發(fā)帖必須通過管理員審核后才能發(fā)布,這使得網民的提問難以通過審核;同時,部分政府長期的漠視導致網民不愿意相信互動會帶來好的結果,使得參與互動的人很少。即使開通了互動的政府網站,對于網民提出的問題,卻沒有及時有效的回應,這也是影響互動效果的關鍵因素。與政府網站情況相似,政務微博對網民提出的意見和建議也沒有及時有效的回復和解決。所以,打通兩個輿論場,首當其沖的是暢通政民互動平臺,認真回應民意關切,審慎閱覽網民提交的各類信息,滿足網民的基本信息需求和對真相的追求欲望,讓其感到貼心,進而提升網民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話語的親近感。
第二,加強對“意見領袖”的政治引領,建立“網上統(tǒng)一戰(zhàn)線”。目前隨著各種自媒體的發(fā)展,逐漸出現了粉絲數十萬乃至上百萬的網絡大V和“意見領袖”。網絡大V們目前在參與公共事務行動、特別是討論當前中國社會的公共議題等方面,擁有較高的人氣,對輿論的走向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通過建立“網上統(tǒng)一戰(zhàn)線”,引導其客觀、理性地發(fā)言,有利于網絡主流話語權的建設。為此,政府部門首先應搭建平臺,讓大V們下基層、接地氣,有利于他們客觀把握國情和主流民意,理解政府公共治理的難度,通過這樣來團結“意見領袖”,也有利于營造互聯(lián)網上客觀理性討論問題的氛圍。
第三,恰當利用社交媒體,鼓勵廣大網民為政府代言。話語權在社會結構中的分布狀況與信息傳播方式息息相關。近年來,微博、微信、移動新聞客戶端等新媒體成為普通民眾參政議政、表達政見的重要平臺。如2016年“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作的政府工作報告,全文近1.9萬字,為了讓網民讀懂吃透政府工作報告的精髓,《人民日報》、新華社等中央主流媒體的微博、微信、移動新聞客戶端,將其主要內容摘編發(fā)布,并配合圖片視頻或更詳細的內容鏈接,網民紛紛評論、轉發(fā)、點贊,收到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話語主題主要解決“說什么”的問題。主流意識形態(tài)話語主題就是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理論成果的主體內容和核心思想。在其傳播的過程中需要借助話語體系呈現出來,亦即要通過一定的概念、范疇、術語、敘事框架、話語方式來表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當代中國最新的馬克思主義,其理論成果需要有最新的話語體系來闡釋與傳播,而要構建這樣的話語體系,無疑是一場“術語的革命”,內在要求主流話語體系的創(chuàng)新轉化。為此,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
其一,堅定話語自信。話語權源于對核心話語的堅守和自信,創(chuàng)新也總是在繼承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征性的核心話語不僅不能丟,而且不能模糊。然而,少數學者嚴重脫離本土文化傳統(tǒng)、歷史基礎和實踐根基,簡單套用西方的概念、范疇與理論體系,盲目照搬西方的研究方法與分析框架,將西方的那一套理論當作真理而不是去結合中國的實際,這是缺乏話語自信的一種重要表現。對此應該高度重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取得的成功舉世矚目,十八大以后黨和國家事業(yè)有新發(fā)展、新變化、新成就、新氣象,主流意識形態(tài)要增強自信,要大有作為,在新的實踐中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我們沒有理由妄自菲薄,我們有能力用人們喜聞樂見、能聽懂、能接受的內容和方式,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闡釋中國特色,宣傳中國道路。
其二,吸收中西話語精華。中西話語體系作為兩種稟性相異的文明成果,各有優(yōu)劣長短。既要充分吸收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粹,又要批判地借鑒吸收西方文化的合理成分,以開放包容的心態(tài)、跨越不同話語體系的寬廣視野,來為馬克思主義主流話語注入新的生命活力。為此,必須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豐富主流話語內容。在這方面,習近平總書記給我們作出了榜樣。他提出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之所以能夠和美國夢、歐洲夢相提并論,就在于中國夢既發(fā)揚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又分別吸收借鑒了美國夢和歐洲夢的優(yōu)點并加以集成創(chuàng)新,表達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目標。今天,當美日在亞太圍堵、孤立中國時,習近平總書記吸收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協(xié)和萬邦、世界大同、天下皆兄弟的思想理念,挖掘中國古代用海陸經濟貿易的和平方式與世界溝通的歷史文化資源,提出了“絲綢之路經濟帶”概念。以此向世界表明,中國自古以來就遵循和平、友善、文明的發(fā)展理念。還有時下人們熱議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法治中國等概念,其實并非純粹土生土長的中國概念,而是中國共產黨人借用了西方概念并賦予中國內涵創(chuàng)造出來的,表達了中國制度建設的系統(tǒng)化、科學化和現代化。這些話語的創(chuàng)新與融合,一方面有利于與西方國家溝通,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國話語不僅富含民族文化底蘊,而且也閃耀著西方文化的光輝,具有世界性。
話語載體主要解決“怎么說”“以什么方式說”的問題。就技術層面而言,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的實現離不開的話語表達方式與傳播方式。誰掌握和控制著有效的話語傳播與表達方式,誰就能取得支配地位的話語優(yōu)勢。通常情況下,意識形態(tài)話語的表達與傳播方式選擇越合理,意識形態(tài)話語所擁有的“權勢量”就越大。因此,如何根據已有的資源科學而有效地選擇意識形態(tài)話語的表達與傳播方式,是實現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的基本要求。為此,應該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
首先,在話語表達方式上,實現由宏大敘事向平凡敘事的轉變。宏大敘事傳遞給受眾的是厚重的歷史感和高遠的希望感,展示的是意識形態(tài)的理想目標和終極關懷。這種敘事方式宏偉抽象,遠離大眾生活。因此需要用回歸人的生活世界,體現出人本性,貼近大眾的思想、貼近生活的實際,關注當下人的內心體驗和精神困惑的平凡敘事,才能為受眾所接受,話語傳播的效果更明顯。那么,如何實現由宏大敘事向平凡敘事的轉變,是主流意識形態(tài)贏得話語權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列寧曾說過,“最高限度的馬克思主義=最高限度的通俗和簡單明了”。主流意識形態(tài)要想提升話語權,就要將抽象理論通俗化,官方語言民間化。這就要求主流話語改變傳統(tǒng)的“廟堂”式思維習慣,放下身段,接上地氣,擺脫嚴肅刻板、宏大敘事的形式束縛,加入平民化元素、互聯(lián)網思維和網絡語言,融合視頻、文字、漫畫、圖片等形式,打造集可讀性、通俗性、趣味性于一體的話語呈現方式。
其次,在傳播方式上,精心設置話語議題,發(fā)揮評論在議程設置中的作用。媒體雖然在告訴人們“怎么想”方面不很成功,但在告訴人們“想什么”方面卻異常有效。在一定意義上,公眾對某一問題或事物的重視程度同傳媒對這一問題或事物的重視程度構成正比關系。對官方輿論而言,議題設置能力至關重要,直接影響民眾對某一事件或問題的認知與態(tài)度,這也是話語權的重要表現。網絡時代,議程設置主要表現為媒體設置和網民自我設置兩種形式。在當前媒介生態(tài)下,媒體議題設置往往受到民間網絡議題設置的影響。一些主流媒體新聞報道模式往往是:首先網民微博或論壇爆料,然后領導、記者奔赴現場,最后才是主流媒體跟進報道。這里,新聞議題不是由媒體設置,而是由網民設置。而民間網絡輿論議題往往是舉報、投訴等內容,媒體議程設置受此影響,偏離了原有的議題范圍,使議程設置能力下降。更有甚者,一些媒體唯經濟效益至上,為了吸引眼球、追求點擊率,對一些極具爭議、具有轟動效應的事件進行大肆渲染報道,議題設置上缺乏有效的思想引領,不利于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這就需要發(fā)揮評論在議程設置中的作用,首先選擇那些社會影響大、認識分歧大、輿論價值大的問題為評論對象;其次組織人員對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寫出有說服力的評論,以獨特的視角和思想幫助網民思考,理順復雜的邏輯關系,消除民眾對話題的各種不確定性,釋疑解惑,有效彌補言論“口水化”帶來的社會輿論隔閡,進而增強我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網絡話語權。
[1]董德剛.當代中國根本理論問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姜輝.引導力、競爭力和掌控力主流意識形態(tài)自信從何而來[J].人民論壇,2015,(7).
責任編輯:趙春燕
本文系湖北省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網絡話語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與對策研究”(項目編號:14D021)、湖北省教學研究項目“新媒體環(huán)境下思政課話語體系創(chuàng)新研究”(項目編號:省2013276)的階段性成果。
李春梅,湖北工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鄔江,湖北工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汪微微,黔南民族師范學院教師,湖北工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D616
A
2095-5103(2016)03-00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