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莒生+林錦繡
我們知道,吃得不合適是導致皮膚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如痤瘡、濕疹、蕁麻疹、銀屑病、白癜風等,均與飲食密切相關。同理,適宜的飲食調理能夠促進疾病的康復,所謂“藥食同源”。
中醫(yī)認為,皮膚病多因外感六淫邪氣、蟲邪、疫癘,而發(fā)病于肌膚腠理,其病因與體內陰陽氣血的偏盛和偏衰相關。食物藥物均有四性五味及其偏性,進入人體后必然會引起人的陰陽氣血之變化,從而誘發(fā)皮膚疾病。因此,辨識食物的偏性是區(qū)分皮膚病忌口的一個出發(fā)點。通常飲食禁忌包括6大類——
辛辣類:包括辣椒、胡椒、生姜、大蒜、韭類、花椒、青蔥、芥末、酒類等。
生冷類:包括西瓜、梨、柿子、菠蘿、香蕉等生冷水果;蘿卜、白菜、苦瓜、竹筍、蠶豆等寒涼蔬菜;冰棒、冰淇淋、冷藏飲料或果品等冷凍食品。
發(fā)物類:包括鵝肉、牛肉、羊肉、豬頭肉、公雞肉、狗肉、蝦、蟹、竹筍、芥菜、南瓜、韭菜、香椿、香菜等。
海腥類:包括蝦、蟹、螺、貝類、帶魚、海鰻、烏賊、魷魚等水產品。
油膩類:包括豬油、動物內臟和油炸、燒烤食品。
重口味:咸類食物有鹽、醬油、豆醬、咸菜、咸鴨蛋等;甜品包括白糖、紅糖、各種糖果、糕餅、甜食以及含糖多的葡萄、荔枝、龍眼、甘蔗等水果。
了解食物的性質謂之“知彼”,接下來要“知己”。日常飲食、作息和情志變化,都對皮膚病的發(fā)生和預后有一定影響。脾胃為后天之本,生冷、油膩、重口味食物易導致脾胃運化失常,日久則氣血生化乏源,以致血虛不能濡養(yǎng)肌膚,血虛生風化燥,風邪停于肌膚,引起皮膚瘙癢、干燥、脫屑、痛癢、粗糙等情況。所以,有皮膚疾病的人應忌食生冷、油膩、重口味以及辛辣、溫熱發(fā)物。具體來說,不同的皮膚病致病原因不同,忌口也有所不同。
過敏體質的人,被蚊蟲叮咬不容易好,接觸某種東西會非常癢,常表現(xiàn)為濕疹、蕁麻疹、接觸性皮炎等。在飲食上,最好不要吃蝦、蟹、螺、貝類、帶魚、魷魚等水產品及牛奶、蛋類等高異體蛋白物。宜多食性味清淡寒涼的蔬果,如絲瓜、黃瓜、苦瓜、胡蘿卜、芹菜、綠豆、赤小豆、柚子、梨、荸薺、甘蔗等。
熱燥性皮膚病患者,如痤瘡、酒糟鼻、銀屑病、脂溢性皮炎、腳癬、單純皰疹、帶狀皰疹等,可適當吃寒涼的蔬果,如芹菜、番茄、胡蘿卜、苦瓜、荸薺、冬瓜等;忌食辛辣、肥甘厚膩,咖啡、紅茶、酒類、糖果也應少吃為佳。
寒冷性皮膚病患者,如多形紅斑、凍瘡、脈管炎、雷諾病等,應忌食生冷瓜果、肥肉、動物內臟及煙酒,宜適當吃些溫熱性質的食物,如大棗、板栗、雞肉、蔥、蒜、辣椒等。
另外教大家一些護膚小秘訣:除了規(guī)律作息、吃好、心情好外,可常用蠶繭或蠶繭桑葉芽泡茶喝,晚上洗臉時用蠶繭輕搓皮膚,以起到內外兼養(yǎng)、濡潤肌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