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慧瑛
虹月歸來萬卷裝
沈慧瑛
吳灌英繪《海虞瞿氏虹月歸來圖》(局部)
《虹月歸來圖》是常熟圖書館珍藏的一幅清代畫作,軸長十七米,距今已有一百五十年,為江陰畫家吳灌英所作。吳灌英的名聲并不顯赫,由于這幅畫是應著名的藏書樓鐵琴銅劍樓樓主瞿秉清兄弟所請而作,更因有當時眾多名人的題詠,故《虹月歸來圖》的價值不在于繪畫藝術,而在于歷史人文的深厚。讀《虹月歸來圖》及其題詠,可以了解鐵琴藏書樓的歷史及其在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藏書家的艱辛與堅韌。
一
“十里青山半入城”的常熟不僅山清水秀、地杰人靈,而且素有“藏書之鄉(xiāng)”的美名。自元至清,常熟知名的藏書家多達六十余人,藏書樓遍布城內(nèi)外,如趙琦美的脈望館、毛晉的汲古閣、錢謙益的絳云樓、陳揆的稽瑞樓、張金吾的愛日精廬,而尤以瞿氏鐵琴銅劍樓的歷史最為悠久,藏量最為豐富,也最具影響力,它與山東聊城楊氏“海源閣”、歸安陸氏“皕宋樓”、錢塘丁氏“八千卷樓”齊名,合稱清代全國四大藏書樓。
鐵琴銅劍樓位于常熟古里鎮(zhèn)西街,建于清乾隆年間,整個住宅規(guī)模相當大,由前堂樓、后堂樓、前廳房、后廳房、書房、廂房、藏書樓、茶廳等組成。藏書樓分前后樓,前樓取名為“恬裕齋”,庋藏鄉(xiāng)邦文獻及未收《鐵琴銅劍樓書目》之宋元明古籍及舊鈔、批校諸書,后樓為“鐵琴銅劍樓”,因主人藏有鐵琴與銅劍而命名,分經(jīng)史子集四部類藏,且多長編巨著。瞿氏第一代藏書家瞿紹基(1772-1836),字厚培,號蔭棠,曾任陽湖訓導,肆業(yè)于游文書院。在其父瞿進思(1738-1793)庋藏經(jīng)史圖籍的基礎上,廣泛收購宋元善本和金石古玩,歷十余年,積書十余萬卷,將自己的書齋命名為“恬裕齋”,與當時常熟的稽瑞樓、愛日精廬兩藏書樓形成三足鼎立。瞿紹基生性儉約嚴謹,嗜書如命,不僅手自校讎古籍數(shù)萬卷,而且喜愛鈔書,紙印墨格,板心有“恬裕齋”三字,鈔了宋程大昌《考古編》、高似孫《嘉定剡錄》、楊伯嵓《六貼補》等書。而這種鈔書之風代代相傳,至第四代瞿啟甲時達到鼎盛,有詩為證:“閉門童仆盡鈔書,子晉黃冠臥草廬。”
近代中國戰(zhàn)亂頻繁,國內(nèi)外矛盾激烈,鴉片戰(zhàn)爭結(jié)束沒多久,國內(nèi)又興起太平天國運動。瞿秉清、瞿秉淵出生在這個多事之秋,又肩負著藏書、護書的使命,為了保存祖上藏書基業(yè),他們輾轉(zhuǎn)各地,備受磨難。咸豐十年(1860)四月太平軍占領蘇州,清軍潰敗,沿途搶劫,瞿秉清兄弟預感到戰(zhàn)火必將延至常熟,所以預先將書分散存放。第一次藏于古里村北荷花溇、村西桑壩和香塘角等處,經(jīng)部一類藏在離村較遠的周涇口張家。八月,太平軍攻克常熟,秉清兄弟又選擇千余種珍善本運至離村更遠的東鄉(xiāng)沿江一帶,初寄歸市董家,再寄張市秦家,三寄何市徐家。太平軍攻占太倉,他們又作第五次轉(zhuǎn)移,將藏書寄存鹿河唐基鑒家,復寄定心潭蘇家。同治二年(1863)春,隨著太平軍在江南的節(jié)節(jié)勝利,瞿氏兄弟為了安全起見,決定再次選擇宋、金、元刻本及秘鈔、精校善本一千余種作第七次轉(zhuǎn)移,渡江北上,藏于海門大洪鎮(zhèn)。三個月后,瞿氏兄弟見時局穩(wěn)定,又將藏書從海門運回常熟古里。這次因戰(zhàn)亂導致鐵琴銅劍樓藏書大遷徙,前后經(jīng)歷七次,散失珍善本8種,其中有宋刻本《晉書》《通典》《玉涵經(jīng)》《聯(lián)珠集》宋刻本《宋季三朝政要》《百將傳》,舊鈔本《營造法式》等。與其他藏書樓相比,他們的損失算是非常小的。
即使在兵荒馬亂的年代,秉清兄弟仍聘請?zhí)珎}學者季錫疇、同邑王振聲悉心校勘《鐵琴銅劍樓藏書目》。盡管為減輕負擔,在遷移過程中舍去藏書達十分之三之多,但他們碰到好書,仍然不惜重金購買,充實庫藏。同治六年(1867)秋天,為紀念這次“勝利大逃亡”,瞿秉清特地請江陰畫家吳灌英繪了《虹月歸來圖》,邑中名人楊沂孫、張瑛、朱芝綬,太倉葉裕仁,長洲葉昌熾題詠,兩代帝師翁同龢題寫跋記。
二
瞿秉清(1828-1877),清藏書家,字濬之,鐵琴銅劍樓第三代樓主?!逗缭職w來圖》畫面表現(xiàn)遠山近水,一葉小舟靠在岸邊,一名書生端坐艙內(nèi),一個書童挑著書籍已在岸邊,船艙內(nèi)裝滿了書籍,艄公扶著櫓,看似平靜畫面的背后是瞿家兄弟歷盡千辛萬苦。不管如何,世道終究回歸太平了,而他們終于帶著心愛之物重回故園。
古代文人比當今風雅多了,有了畫必要有文字,畫與文的結(jié)合才能體現(xiàn)主人的人文情懷與生活情趣,間或表達彼此的情誼?!逗缭職w來圖》的題詠分兩個時期,一是同治年間瞿秉清生前所請的包括翁同龢在內(nèi)的七位名家,二是光緒年間至民國時期以瞿啟甲為主邀請了近三十位名人在畫上留下墨寶。題詠的時間跨度達七十余年,最早的為同治七年,最晚的為抗戰(zhàn)期間。
第一個為《虹月歸來圖》題詠的是瞿氏同邑好友張瑛。同治七年五月,他撰寫了《虹月歸來圖記》。他開門見山地說:“凡物皆有劫,書尤甚。書者,古圣人精神所寄。”詳細描述了瞿氏兄弟劫難之時如何分存藏書于各處的情形。瞿氏人品高潔,感念相助的朋友及在戰(zhàn)亂中躲過一劫,“追念數(shù)年來季王兩君校勘之勤,難后保護之力,屬畫工繪圖,取米家船及趙德父歸來堂書庫,名之曰‘虹月歸來圖’,乞余記事?!睆闹锌梢缘弥逗缭職w來圖》之名來自兩個典故。宋代黃庭堅有“滄江靜夜虹貫月,定是米家書畫船”的詩句。米芾無事之時,坐擁書城,優(yōu)游詩酒,船上放滿了書畫,故黃庭堅如是說。趙德父即趙明誠,宋代歷盡金人之難,他所收藏的金石俱成灰燼。人有生命周期,物何嘗沒有?故張瑛感嘆:“物之存否有幸有不幸,今是書歷劫不朽,滄江夜靜,當有輪囷云氣覆乎其上,不獨一邑之寶,亦大江南北文獻之望也?!贝_實瞿家的藏書歷經(jīng)波折,最后化私為公,成為國家圖書館的珍藏,從這個意義上講不僅是大江南北,瞿氏更為中華民族保留了優(yōu)秀的歷史文化典籍。
楊沂孫(1812-1881)是瞿秉清的表兄,清代書法家。字子輿,一作子與,號泳春、晚號濠叟,江蘇常熟人。道光二十三年(1843)舉人,官至鳳陽知府。工篆書,融會大、小篆,篆法精純,學力深厚。同治九年(1870)閏十月十八日,楊沂孫用小篆為畫軸題寫《海虞瞿氏虹月歸來圖》,另外撰文敘述有清以來常熟藏書的概況及瞿氏三代愛書買書藏書的歷史。楊沂孫盛贊瞿氏“寧舍腴田百十畝,勿棄秘笈一兩櫥”的戀書情結(jié),宋金元明各代的經(jīng)史子集均是他們收藏的目標,苦心經(jīng)營那么多珍藏卻遇到戰(zhàn)亂,其中的艱難困苦非常人所能忍受與理解,但瞿氏將古籍善本看得比生命還重,且能“完璧歸趙”,楊沂孫認為瞿家“因忠厚獲善報”。
翁同龢是題詠中聲名最大、官位最高的一位。同治十二年十一月十日,翁同龢在日記中寫道:“撰題李升蘭《楓林丙舍圖記》,瞿濬之《虹月歸來圖記》?!钡凇逗缭職w來圖記》上,翁同龢落款的時間為十一日,這極可能是筆誤。翁同龢的父親也是好“聚書”,所有薪水都變成了一部部書籍,遇到破舊之書,翁父“手自黏補”,翁母“加線緝治”。在翁同龢看來,這些藏書不只是古代圣賢的書,更是“翁氏書”。他的兄長也喜歡古書,收藏了數(shù)十百種珍品。然而太平軍進入常熟,翁家藏書蕩然無存,以致他從此不忍言“藏書”二字。他感慨瞿氏藏書在戰(zhàn)亂中能夠保存完好,“瞿氏三世聚書,所收必宋元舊槧,其精者尤在經(jīng)部,乾嘉以來,通人學士多未得見,龢嘗戲謂鏡之昆弟,‘假我二十年日力,當老于君家書庫中矣’。”確實如翁同龢所言,瞿氏兄弟嗜書如命,而其“愛護先澤,又發(fā)于仁孝之誠”。人類以血脈相傳,而文化也薪火相傳,瞿秉清兄弟也以這種方法傳遞對先人的孝敬和典籍的敬重。正因為有了這樣的情懷,所以雖然舍棄了部分書,又被人掉包損失了部分書,但“散而復聚,造物者若隱為之相也”。翁同龢曾泛舟罟里村,得見其珍藏及《虹月歸來圖》,稱贊其兄弟“好古而不騖名,大異于世俗浮竸之習”。
除翁同龢、楊沂孫、張瑛外,李芝綬、葉裕仁、王炳綱、馬銘紛紛應瞿秉清之邀題詠,他們雖然抱怨“東南圖籍付紅羊(指太平軍)”,更慶幸“無恙歸來萬卷裝”。
三
蘇州才子葉昌熾(1849-1917),字蘭裳,又字鞠裳、鞠常,自署歇后翁,晚號緣督廬主人。清末金石學家、文獻學家、收藏家。光緒二年(1876)秋天,與王紱卿同游古里,瞿秉清“出古書餉客”,并出示《虹月歸來圖》,請葉昌熾題字。然到第二年冬天,葉昌熾從湖北回來,瞿秉清已過世。瞿秉清的家人再次要求續(xù)“前約”,因此葉昌熾于光緒四年夏天作七律五首相題。這也是所有題詞、題跋中最令人傷感的。葉昌熾雖未及時題詠,但承諾與道義使他遵守約定,作詩謳歌。
鐵琴銅劍樓第四代主人瞿啟甲(1873-1940),字良士,別號鐵琴道人。國會眾議員。五歲時父親秉清亡故,自幼隨伯父秉淵及兄啟文、啟科讀書,擅文學、書法。伯父、兄長亡故后,瞿啟甲挑起了繼承、發(fā)展、保護家業(yè)的重擔,他一改藏書家秘而不宣的習慣,主張文化流通,對海內(nèi)學人、邑中同好上門借閱,盡力提供種種方便,專門開辟了閱覽室,提供茶水膳食,甚至還為遠道而來的讀者提供食宿,遂使鐵琴銅劍樓名聲益廣,顯現(xiàn)了私家藏書樓向公共圖書館發(fā)展的雛型。時人贊嘆瞿啟甲:“謹承先志,刊布書目,以公同好,以不朽先人?!宾膯⒓捉挥紊鯊V,汪鳴鑾、唐文治、俞鍾穎、趙黻鴻、張鴻、丁祖蔭、林葆恒、徐兆瑋、周貞亮等人均為《虹月歸來圖》題詠。
唐文治(1865-1954),字穎侯,號蔚芝,晚號茹經(jīng),清同治四年(1865)十月十六日生于江蘇太倉,民國元年(1912)定居無錫,創(chuàng)辦無錫國學專修學校。著名教育家、國學大師。有一年春季,常昭太鎮(zhèn)(即常熟、昭文、太倉、鎮(zhèn)洋)發(fā)生災荒,唐文治發(fā)起同鄉(xiāng)義賑會,與瞿啟甲等人會商,瞿極力贊同唐文治“救災如救火”的想法,一起幫助災民渡過難關。唐文治對瞿氏的俠義之舉留下深刻印象,由此認定瞿氏能“世載清芬,天若隱佑”其子孫的原由,即仁厚與善良。當瞿啟甲請?zhí)莆闹螢椤逗缭職w來圖》題跋時,唐爽快答應。世人各有所好,但唐文治認為:“天下之可好者,莫如書。然好書者未必有力,有力者未必知好書,即好書而又有力矣未必能得吾心中所好之書。”換句話說好書來之不易。誠如錢謙益網(wǎng)羅天下好書,庋藏于絳云樓,名震一時,卻失于火災,所謂“瑯函煙燼,玉軸灰飛”。唐文治一直認為:“書不易藏,藏書而非其人鮮有不干造物之忌。”瞿氏以世積厚德聞名于鄉(xiāng)里,又數(shù)代相守、相傳藏書,因此在唐文治看來,鐵琴銅劍樓的藏書歷經(jīng)戰(zhàn)火得以完整保存,皆因瞿啟甲與祖上父輩均有好義、孝友、睦姻、任恤之風。令唐文治憂慮的是,時代激變,流民載道,“歐風美雨咄咄逼人,國粹云亡”,“中原文藉昔之捆載而東者,今且捆載而西”,幸而有瞿啟甲這樣的有識之士在時局動蕩之時長葆數(shù)百種古本,由衷希望“天必永眷此鐵琴銅劍之樓,將與虞山并峙千古”。
瞿啟甲的同鄉(xiāng)丁祖蔭(1871-1930),字芝孫、之孫,平生酷愛圖書,一見好書即盡量搜集收藏,并抄錄地方文獻及珍貴典籍,尤精于校讎目錄學,他的緗素樓擁有萬余卷圖書。作為同道,他深知庋藏典籍之樂趣與艱難,欣然為《虹月歸來圖》賦百韻長詩,稱頌藏書“完歸趙璧”,“書城屹立如金湯,虹月長照虞山蒼?!?915年,瞿啟甲與丁祖蔭、徐兆瑋、曾樸、張鴻等社會名流倡導成立常熟圖書館,瞿啟甲表示:“書貴流通,能化身千百,得以家弦戶誦,善莫大焉。”時任常熟知事趙黻鴻支持他們的想法,認為瞿啟甲“富有圖籍,對于社會教育素具熱忱”,遂任命他為常熟圖書館第一任館長。第二年,趙黻鴻因身體不佳辭職,鑒別時也作賦長歌,稱瞿氏“幾輩青箱到子孫…兄弟倉皇抱書徙,愛書若命覺命輕。……詩成正好掛冠去,飽讀君家劫后書”。好友張鴻家素愛藏書,卻因戰(zhàn)亂等因素毀于一旦,他表示“他年載酒還相過”。
1940年,瞿啟甲病逝于上海,遺命“書勿分散,不能守,則歸之公”。1950年之后,瞿氏將藏書全部無償捐給國家,包括那把鐵琴也靜靜地躺在北京圖書館。鄭振鐸稱鐵琴銅劍樓為“海內(nèi)私家藏書最完整的寶庫”,稱贊瞿氏兄弟“愛護文物、信任政府之熱忱,當為世人所共見而共仰”。一幅《虹月歸來圖》見證了鐵琴銅劍樓的前世今生及一代代藏書家對歷史文化的熱愛與堅守。
更正:本刊2016年第二期趙踐《一九五三》文中:“時任蘇州市委書記劉中,市長李其華”一語中“市長李其華”,應為市長李蕓華。特此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