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微微
(西南財經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研究中心,四川成都611130)
?
新生代農村勞動力轉移動因研究
——1109份調查數(shù)據(jù)的實證分析
何微微
(西南財經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研究中心,四川成都611130)
基于四川省1 109份問卷調查數(shù)據(jù),利用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對影響新生代農村勞動力轉移決策的各因素進行實證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收入預期因素和非收入預期因素共同促進了新生代農村勞動力城鄉(xiāng)轉移。純粹的“經濟理性”已無法全面表述新生代農村勞動力遷移時的復雜訴求,包括職業(yè)預期、情感預期和城市歸屬預期在內的非收入預期因素已成為影響新生代農村勞動力城鄉(xiāng)轉移決策的重要因素。為穩(wěn)妥有序地推進勞動力轉移進程,新生代農村勞動力的訴求變化應引起高度重視。
新生代農村勞動力; 勞動力轉移; 非收入預期因素; Logistic模型
勞動力轉移是各國經濟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的共有現(xiàn)象,是提高全社會生產率,推動城市化、工業(yè)化及農業(yè)產業(yè)化的重要前提[1]。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yè)轉移的規(guī)模不斷增長。20世紀80年代初,農村外出勞動力僅200萬人,80年代末達到3 000萬人;到1994年,外出農村勞動力人數(shù)增至6 000萬人左右,約占全國農村勞動力總量的七分之一;到20世紀末,外出就業(yè)的農村勞動力人數(shù)發(fā)展至一億人左右[2];而到2015年底,全國農民工總量已達到27 747萬人,其中,外出農民工16 884萬人(國家統(tǒng)計局,2016)。伴隨宏觀政策的變革和勞動力市場分割程度的降低,勞動力由農業(yè)向非農業(yè)、由農村向城市流動已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社會發(fā)展趨勢。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工業(yè)化及新型城鎮(zhèn)化的持續(xù)推進依然需要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
在農民工總量不斷擴張的同時,農村流動者群體內部出現(xiàn)了明顯的代際分化。20世紀60、70年代出生的老一代農村勞動力已步入中年,并逐漸退出城市勞動力市場,回流農村,他們的子女即新生代農村勞動力已成為流動主體。國家統(tǒng)計局數(shù)據(jù)顯示,2015年全國外出農民工中40歲以下的青壯年農民工占55.2%,居于主體地位。較之老一代農村勞動力,新生代農村勞動力的城市性和現(xiàn)代性更強,既具有
“三高一低*“三高一低”是指受教育程度高、職業(yè)期望值高、物質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钡娘@性特征,又面臨“制度脫嵌”和“傳統(tǒng)脫嵌”的雙重困境[3],其進城務工的利益訴求與老一代農村勞動力截然不同——與老一代農村勞動力普遍以賺錢作為首要目標相比,新生代農村勞動力更多地將流動視為改變生活方式和尋求更好發(fā)展的重要契機,其務工動機呈現(xiàn)由生存型向發(fā)展型、由鐘擺型向穩(wěn)定型轉變的趨勢。由此,新生代農村勞動力城鄉(xiāng)轉移的動因成為學術界關注的一個焦點問題,但截至目前,關于該問題的研究還顯不足,而這正是本文的研究任務。從現(xiàn)實需求角度出發(fā),統(tǒng)籌考慮非經濟預期因素既是增強勞動力轉移理論解釋力的客觀需求,更是理解我國新生代農村遷移者多元化需求的必然途徑。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本文試圖解決兩個問題:(1)除收入預期因素外,哪些重要的非收入預期因素會影響新生代農村勞動力的城鄉(xiāng)轉移決策?(2)基于轉移決策影響因素視角,未來我國新生代農村勞動力流動的趨勢會怎樣?結合微觀調查數(shù)據(jù),本文重點基于收入預期因素和非收入預期因素兩個維度構建一個更貼近新生代農村勞動力轉移現(xiàn)實的研究框架,進而剖析現(xiàn)階段我國新生代農村勞動力多元化的利益訴求,以期挖掘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內在規(guī)律和未來發(fā)展趨勢,為政府制定相關政策提供服務。
勞動力轉移一直是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問題。我國對農村勞動力群體代際分化的關注則以王春光首提“新生代農村流動人口”為始。王春光[4]指出,伴隨社會經濟背景的變遷,農村流動人口出現(xiàn)代際分化:上世紀80年代初次外出的第一代農村流動人口與上世紀90年代初次外出的新生代農村流動人口,兩代農村流動人口在務工動機方面存在明顯差異,老一代的外出動機主要是賺錢養(yǎng)家,新生代的外出動機則呈多樣化態(tài)勢。此后,學者們對新生代農村勞動力轉移動因越來越關注。例如,杜書云、張廣宇[5]通過實證分析發(fā)現(xiàn),新生代農民工的外出動機以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和城市定居為主?;谏綎|省的數(shù)據(jù),潘寄青、譚海燕等[6]發(fā)現(xiàn),新生代農民工的務工動機兼具生存理性和發(fā)展理性,不僅職業(yè)預期值較高,城市融入意愿也較強烈。任太增、劉新爭[7],夏凌翔[8]研究認為,新生代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動因呈現(xiàn)出由追求經濟收入為主向職業(yè)期望、發(fā)展機遇、子女教育、城市融入等非經濟因素交織轉變?;谖⒂^調研數(shù)據(jù),劉林平、王茁[9]發(fā)現(xiàn)新生代農民工的外出務工動機更多是發(fā)展型,主要基于城市“拉力”。張笑秋、陸自榮[10]從行為理論視角出發(fā),發(fā)現(xiàn)新生代農民工外出動機中的經濟動機高于非經濟動機,但二者較為接近,呈多種動機并存狀態(tài)。蔡玉萍、羅鳴[11]認為,除了經濟收入、政治考慮和結構性因素外,情感因素也是促使新生代農民工遷移的一個重要動機?,F(xiàn)有文獻為本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和經驗材料,以下將基于遷移主體心理預期的微觀視角對新生代農村勞動力城鄉(xiāng)轉移動因問題展開研究。
農村勞動力轉移受經濟因素和非經濟因素的共同影響和作用[12-13]。對于理性的遷移者而言,利益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是個體經濟行為的基本準則。同時,遷移個體還兼具社會人和情感人特性,故物質收入不是吸引勞動力轉移的唯一動因,探索影響農村勞動力遷移決策的非收入預期因素有利于深入挖掘遷移者的多元化利益需求。為貼近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現(xiàn)實情況,結合已有文獻,另將個人特征因素和家庭特征因素也納入勞動力轉移決策影響因素體系中。
(一)個人特征
1. 性別。傳統(tǒng)觀點認為,傳統(tǒng)的性別分工決定男性須承擔更多家庭責任,且其抵御市場經濟風險的勇氣和能力顯著高于女性,故男性遷移的概率高于女性。也有學者持相反觀點,認為女性進城面臨的阻力較小,對城市的艱辛和不公平現(xiàn)象容忍度更高,到城市尋求個人幸福、追求新生活的愿望較為強烈,故其向城市流動的意愿較為顯著[14-15]。本文假定:性別對新生代農村勞動力城鄉(xiāng)轉移決策存在顯著影響,但影響方向不確定。
2. 婚姻狀況?,F(xiàn)有研究表明,婚姻狀況是影響農村勞動力城鄉(xiāng)轉移的重要因素?,F(xiàn)有研究指出,已婚者承擔著家庭經濟責任和子女撫養(yǎng)義務,偏好于穩(wěn)定的工作和生活環(huán)境,遷移成本較高,因而已婚者轉移的概率低于未婚者[16-18]。但同時,撫養(yǎng)老幼的經濟壓力可能也會激勵已婚者到城市尋求更好的工作機會、賺取更高的收入[19-20],城鄉(xiāng)流動概率因此增大。本文假定:婚姻狀況對新生代農村勞動力城鄉(xiāng)轉移決策存在顯著影響,但影響方向不確定。
3. 文化程度。文化程度對勞動力城鄉(xiāng)遷移的積極影響來自多個方面。從就業(yè)概率來看,文化程度越高者,其在城市順利就業(yè)的概率越大。從信息成本角度看,Schwartz指出,教育有利于降低找工作的信息成本,提高就業(yè)概率。從遷移收入角度看,文化程度既直接作用于工資收入,又可通過提高遷移概率間接作用于收入。本文假定:文化程度對新生代農村勞動力城鄉(xiāng)轉移決策有正向影響。
(二)家庭特征
1. 家庭耕地面積。耕地面積反映的是農業(yè)生產對勞動力的需求程度[21]。一般認為,家庭耕地面積越多,勞動力需求量越大,向外轉移的富余勞動力越少;反之,耕地面積越少,可釋放的富余勞動力越多。也有學者[22]持不同觀點,認為耕地擁有量對農民外出打工兼具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排除了耕地越少越容易流動的共性,提出倒“U”型假說,即耕地擁有量較少和較多的農民外出打工的意愿較低,而耕地擁有量居中者外出打工意愿較高。本文假定:家庭耕地面積對新生代農村勞動力城鄉(xiāng)轉移決策存在顯著影響,但影響方向不確定。
2. 家庭人口規(guī)模。學者們在研究家庭人口數(shù)量與勞動力轉移關系時一般認為,人口數(shù)量較多的家庭,人口撫養(yǎng)比一般也較高,意味著要承擔的贍養(yǎng)老人和撫養(yǎng)幼兒的壓力較大,這在某種程度上會增加農村勞動力的遷移成本,弱化其轉移動力。本文假定:家庭人口規(guī)模對新生代農村勞動力城鄉(xiāng)轉移決策有負向影響。
3. 家庭經濟狀況。家庭經濟狀況反映的是家庭的財富稟賦情況,家庭財富最大化與勞動力轉移決策密切相關。相對貧困假說指出,村戶間的收入相對差距會影響農村勞動力轉移決策,因此,收入相對較低和在村里經濟地位下降的農戶向外轉移的意愿較強。本文假定:家庭經濟狀況對新生代農村勞動力城鄉(xiāng)轉移決策有負向影響。
(三)收入預期
經濟因素是促使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首要驅動力。正如托達羅模型所示,城鄉(xiāng)預期收入差距*顯然,這里的城鄉(xiāng)收入差距體現(xiàn)的是產業(yè)差距。事實上,城鄉(xiāng)二元結構還表現(xiàn)在制度差異、政策差異、社會文化差距、價格差距、教育機會差距、基礎設施差距等方面,這些方面的非均衡發(fā)展也會對勞動力轉移決策產生影響。是促使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要原因,當城市部門的預期收入水平高于農村收入時,勞動力會選擇轉移。城鄉(xiāng)預期收入差距越大,對農村勞動力的吸引力越大,勞動力進行轉移的概率越大。收入預期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影響已被不少學者驗證[23-24]。借鑒托達羅模型的分析思路,本文用“城鄉(xiāng)預期收入差距”變量來衡量收入預期。本文假定:收入預期因素是影響新生代農村勞動力轉移決策的重要因素,并且,城鄉(xiāng)預期收入差距與新生代農村勞動力城鄉(xiāng)轉移決策呈正相關關系。
(四)非收入預期
1. 職業(yè)預期。對于新生代農村勞動力而言,經濟獲得并非唯一目的,職業(yè)預期同樣是促進其向城市轉移的重要動因。2014年《全國農民工監(jiān)測調查報告》數(shù)據(jù)顯示,新生代農村勞動力接受非農職業(yè)技能培訓的比例較低。技能缺乏導致農村勞動力往往難以在城市立足。為獲取理想的收入待遇,新生代農村勞動力更多寄希望于通過外出務工掌握專業(yè)知識和職業(yè)技能,積累工作經驗,以提升自身人力資本水平,實現(xiàn)穩(wěn)定就業(yè)。同時,還應注意,在經濟新常態(tài)的現(xiàn)實背景下,新生代農村勞動力面臨著結構性失業(yè)風險增大、就業(yè)環(huán)境脆弱、收入增長放緩等嚴峻形勢,部分新生代農村勞動力已不再滿足于單純務工,而是希望在外出務工期間積累行業(yè)經驗和專業(yè)知識、獲取創(chuàng)業(yè)理念及熟悉市場規(guī)律,為未來創(chuàng)業(yè)做準備。為此,本文用“技能獲取意愿”和“未來創(chuàng)業(yè)意愿”這兩個變量代表職業(yè)預期。本文假定:職業(yè)預期是影響新生代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決策的重要因素。并且,技能獲取意愿和未來創(chuàng)業(yè)意愿與新生代農村勞動力城鄉(xiāng)轉移決策呈正相關關系。
2. 情感預期。2010年國家統(tǒng)計局進行的新生代農民工專項調查顯示,約70%的新生代農民工處于未婚狀態(tài),這意味著該群體須在外出務工期間解決從戀愛、結婚、生育到子女上學等一系列問題,從側面反映出新生代農村流動人口的情感需求。受性別比例失衡、農村年輕人加速流失及擇偶梯度效應*擇偶梯度效應是指“男性擇偶向下找,女性擇偶向上找”,擇偶梯度效應表現(xiàn)在男性身上是降低效應,而表現(xiàn)在女性身上是提高效應,故而高層次的女性和低層次的男性都面臨著擇偶困境。的影響,農村青年(尤其是男性)很難在農村找到適齡的婚戀對象。在現(xiàn)代婚戀市場中由經濟資本邊界(核心)、人力資本邊界、社會資本邊界等共同構成的金字塔結構的等級系統(tǒng)中,許多農村青年處于該體系的最底層,脆弱的婚戀生態(tài)使得他們的婚戀困境進一步加劇[25]。為突破婚戀困境,新生代農村勞動力傾向于通過外出務工積累財富、提高擇偶競爭力及未來婚姻的質量[26]。在社會交際方面,通過廣泛交友方式提升自身的社會資本水平、深化社會網(wǎng)絡也應納入新生代農村勞動力轉移決策體系。為此,本文選取“擇偶意愿”和“交際意愿”這兩個變量刻畫情感預期。本文假定:情感預期是影響新生代農村勞動力轉移決策的重要因素,其中,擇偶意愿和交際意愿與新生代農村勞動力轉移決策存在正相關關系。
3. 城市歸屬預期。受成長背景、個人稟賦及價值理念等因素影響,新生代農村勞動力普遍缺乏務農經歷,鄉(xiāng)土情結淡薄,對土地及農業(yè)生產的疏離感較明顯,而對現(xiàn)代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則高度認同[27],城市歸屬感和融入感較為強烈。國家統(tǒng)計局數(shù)據(jù)*詳見國家統(tǒng)計局住戶調查辦公室2011年3月公布的《新生代農民工的數(shù)量、結構和特點》分析報告。顯示,近一半的新生代農村勞動力有在城市定居的打算,城市融入已然成為新生代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重要動力。研究認為,農村勞動力對自我身份、城市歸屬和發(fā)展規(guī)劃的認知在邏輯上構成一個連續(xù)過程[28]。鑒于此,本文選取“自我身份認同”、“城市歸屬認知”及“留城養(yǎng)老意愿”三個變量來衡量城市歸屬預期。本文假定:城市歸屬預期是影響新生代農村勞動力轉移決策的重要因素,其中,新生代農村勞動力的自我身份認同越傾向于城市人,轉移意愿越強;城市歸屬認知和留城養(yǎng)老意愿越強烈,轉移意愿也越強。
(一)數(shù)據(jù)來源與樣本分布
本文的樣本數(shù)據(jù)來自2015年10月到12月期間對四川省9個地級市(成都市、綿陽市、德陽市、雅安市、宜賓市、瀘州市、甘孜州、阿壩州、涼山州)所作的農村勞動力轉移調查。調查采用隨機抽樣法和問卷調查法,調查對象為農業(yè)戶籍的進城務工人員。參照目前學術界的普遍界定,將新生代農村勞動力定義為1980年以后出生、上世紀90年代中期從農村流出的農村青年[29-31]。結合樣本實際,本文將“新生代農村勞動力”界定為年齡≤35歲的農村勞動力。在實地調查過程中,共發(fā)放問卷1 620份,剔除缺失值樣本和無效問卷后,獲得有效問卷1 586份。其中,符合本文界定的有效樣本數(shù)為1 109份,占有效樣本總數(shù)的69.92%。調查內容涵蓋個人信息、家庭信息及轉移動因三部分。
樣本基本情況如表1所示。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結果顯示,個人特征方面,男性占63.93%,女性占36.07%;已婚者超過七成(74.93%);文化程度為初中和高中(含中專)的新生代農村勞動力比例達67.27%,大專及以上的樣本數(shù)占比接近四分之一(23.17%)。
家庭特征方面,家庭耕地面積在3畝以下的接近一半(47.52%),3~6畝的占42.56%,二者總和超過90%;家庭人口規(guī)模方面,家庭人口數(shù)為4~6人的人數(shù)最多,占比超過60%;家庭經濟狀況方面的人數(shù)分布呈倒“U”型特征,經濟狀況最差和最好的均占比較小,經濟狀況不太好、一般和比較好的人數(shù)所占比重相差不多。
從新生代農村勞動力轉移意愿來看,在1 109份樣本中,有591人表示愿意向城市轉移,占樣本總數(shù)的53.29%。這表明,新生代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意愿較為明顯。因此,深入研究新生代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動因尤為必要。
(二)變量選取說明
勞動力轉移與否的選擇是典型的二分類離散變量。由于此次調查對象為在外務工的農村勞動力,本文將“愿意留在城市”的新生代農村勞動力視為“愿意”轉移,記為“1”;“不愿意留在城市”的新生代農村勞動力視為“不愿意”轉移,記為“0”。根據(jù)遷移意愿,本文將樣本總體分成兩類,然后與樣本總體進行比較。具體變量選取如表2所示。
(三)模型構建
在變量描述的基礎上,本文試圖構造一個綜合模型對新生代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進行計量分析。由于本文因變量為新生代農村勞動力轉移意愿,是一個二分類變量,考慮用概率型非線性回歸模型。其中,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最具代表性。模型具體形式為
(1)
根據(jù)式(1)整理得到
(2)
式(2)中,Pi為新生代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概率;n為自變量的個數(shù);xi表示影響新生代農村勞動力轉移決策的第i個自變量;βi代表第i個自變量的回歸系數(shù);ε為隨機誤差項。
表1 樣本特征分布
表2 變量定義與說明
注:括號外數(shù)字是均值,括號內數(shù)字是標準差。
基于已有研究成果,結合調查問卷實際,本文利用SPSS17.0軟件對1 109個調查樣本數(shù)據(jù)進行二元Logistic回歸,所得估計結果如表3所示。
(一)個人特征對新生代農村勞動力轉移決策的影響
個體特征方面,相對于女性,男性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概率更大。相對已婚者,未婚者向城市轉移的概率更大。文化程度對新生代農村勞動力轉移意愿的影響為負,與本文提出的預期假設不同??赡艿脑蛴袃蓚€:第一,本次調查問卷主要發(fā)放在勞動密集型產業(yè),這些部門工作勞動力強度大、技術含量低、工作時間長,對就業(yè)者綜合素質要求不高,因此即便新生代農村勞動力文化程度不高,也能在低端勞動力市場找到匹配的工作,從而實現(xiàn)城市就業(yè);第二,新生代農村勞動力群體具有職業(yè)期望值高、物質和精神享受要求高但工作耐受力低的顯著特征,即使文化程度不高,也不愿留在農村從事農業(yè)生產,而是向往城市的生活節(jié)奏與就業(yè)環(huán)境,希望融入城市社會。
(二)家庭特征對新生代農村勞動力轉移決策的影響
家庭特征方面,家庭耕地面積與新生代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意愿沒有顯著關系,這一估計結果與本文假設不符??赡艿脑蛴卸旱谝唬艹杀尽暗匕濉焙蛢r格“天花板”的雙重擠壓,農戶務農效益降低,種糧積極性降低,耕地撂荒現(xiàn)象不斷增加;第二,伴隨農村土地流轉制度的不斷完善,土地轉包、出租、轉讓、股份合作等行為日益增多,由此,土地對勞動力的束縛越來越小,從而對其轉移意愿的影響較弱。家庭人口規(guī)模和家庭經濟狀況與轉移意愿沒有顯著相關性,與本文假設不符。就家庭經濟狀況變量而言,不顯著的原因可能是:根據(jù)推拉理論,家庭經濟狀況較差的新生代農村勞動力迫于擺脫貧困境況、改善生活條件的壓力,傾向于到城市尋求發(fā)展機遇以改變命運;家庭經濟狀況較好的新生代農村勞動力物質條件相對豐富,對現(xiàn)代城市文明充滿渴望,希望到城市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文化生活;二者動機不同,前者主要是基于農村推力,后者是出于城鎮(zhèn)拉力,但都具有遷移意愿。家庭人口規(guī)模變量不顯著,可能的原因是,受計劃生育和人口年齡結構老齡化影響,每個家庭的適齡青年數(shù)量大致持平,由此,家庭人口規(guī)模大小與可釋放的新生代農村勞動力數(shù)量沒有必然關系,從而使得新生代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意愿與家庭人口規(guī)模不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
(三)收入預期對新生代農村勞動力轉移決策的影響
估計結果顯示,城鄉(xiāng)預期收入差距變量通過了10%水平的顯著性檢驗且系數(shù)為正,表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城鄉(xiāng)預期收入差距越大,新生代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概率越大。說明收入預期是新生代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重要動因,托達羅模型基于經濟動因對新生代農村勞動力轉移現(xiàn)象進行的解釋依舊有效。
(四)非收入預期對新生代農村勞動力轉移決策的影響
1. 職業(yè)預期對新生代農村勞動力轉移意愿有重要影響。技能獲取意愿通過了5%水平的顯著性檢驗且系數(shù)為正,表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技能獲取意愿越強烈,新生代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的概率越大。這一結果與羅明忠[32](2009)和程名望、史清華等(2013)[33]的研究結論相吻合,與本文假設一致。從職業(yè)生命周期的角度看,新生代農村勞動力正處于職業(yè)探索和建立階段,接受新思想和新技術的意愿和能力較強,對土地和農業(yè)的歸屬感和依賴性較弱,更多寄希望于通過提升技能水平獲得更好的薪酬待遇和職業(yè)發(fā)展。未來創(chuàng)業(yè)意愿變量不顯著,這與本文假設不符??赡艿脑蚴牵律r村勞動力可能并不是在一開始作轉移決策時就有創(chuàng)業(yè)意愿,而是在外出務工的過程中,積累了一定的工作經驗和職業(yè)技能、掌握了市場意識、具備基本的創(chuàng)業(yè)條件之后,才產生創(chuàng)業(yè)意愿,因此創(chuàng)業(yè)意愿對新生代農村勞動力轉移意愿影響較弱。
2. 情感預期對新生代農村勞動力轉移意愿有重要影響。情感預期方面,擇偶意愿變量通過了1%水平的顯著性檢驗且系數(shù)為正,表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擇偶意愿越強烈,新生代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的概率越大,這與假設的預期方向相符。交際意愿對新生代農村勞動力轉移意愿沒有顯著影響,與本文的假設不符,可能的原因有兩個:第一,受社會文化差異、自身情況等因素影響,新生代農村勞動力在外出務工期間大多處于被動交往狀態(tài),主動拓展交際范圍的意愿不高,社會交際對其是否留在城市影響不大;第二,亦工亦農的身份定勢使新生代農村勞動力處于一種城市局外人的處境,難以獲得與職業(yè)匹配的社會身份,在某種程度上導致其社會交際形成一種“自愿性隔離”狀況。
表3 新生代農村勞動力城鄉(xiāng)轉移的二元Logistic模型估計結果
注:變量的參考項設置為最后一個。
3. 城市歸屬預期對新生代農村勞動力轉移意愿有重要影響。估計結果顯示,自我身份認同、城市歸屬意愿和留城養(yǎng)老意愿這三個變量分別通過了10%、1%和1%水平的顯著性檢驗且系數(shù)為正,說明城市歸屬預期對新生代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意愿存在顯著的促進作用,城市歸屬預期已成為推動新生代農村勞動力轉移不可忽略的重要動因。城市融入既是終極目標,更是一個漸進過程,新生代農村勞動力自我身份認同越傾向于城市人,對城市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越多,在城市真正沉淀下來的可能性越大;同時,新生代農村勞動力留城養(yǎng)老的意愿越明顯,其向城市轉移的動機也越強烈。
本文利用四川省1 109份微觀調研數(shù)據(jù),采用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實證分析了影響新生代農村勞動力城鄉(xiāng)轉移決策的各因素。本文研究發(fā)現(xiàn),與老一代農村勞動力基于生存理性重點追求務工收入相比,新生代農村勞動力向城市遷移時的利益訴求兼具經濟型和生活型特征,收入預期因素和非收入預期因素共同促進新生代農村勞動力城鄉(xiāng)轉移。研究表明:收入預期因素有利于促進新生代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即城鄉(xiāng)預期收入差距越大,其向城市轉移的意愿越強烈;非收入預期因素成為促使新生代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新動力,職業(yè)預期、情感預期及城市歸屬預期均會對新生代農村勞動力城鄉(xiāng)轉移決策產生影響。由此,純粹的“經濟理性”已無法全面表述農村勞動力遷移時的復雜訴求,非經濟預期因素成為影響新生代農村勞動力城鄉(xiāng)轉移決策的重要因素。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fā)展及物質基礎的日益豐富,個體需求格局和價值取向將日趨復雜,非經濟因素將日漸成為影響勞動力城鄉(xiāng)轉移的主導因素,這一發(fā)展趨勢應當納入研究視野。
基于以上實證分析結論,各級部門在科學引導、積極促進新生代農村勞動力城鄉(xiāng)轉移的過程中,應當注意以下幾點:第一,積極穩(wěn)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促進農民工市民化。逐步剝離戶籍附著的教育、社保、醫(yī)療等社會福利和公共政策,推動公共服務由戶籍人口向常住人口擴展;同時,積極放寬中小城市特別是縣城的落戶條件,鼓勵在城鎮(zhèn)穩(wěn)定就業(yè)和居住的新生代農村勞動力實現(xiàn)市民化。第二,關注農村勞動力群體多元化的利益需求,優(yōu)化軟硬結合的利益格局。面對新生代農村勞動力的多元利益訴求,不僅要合理穩(wěn)定提高其薪酬待遇、維護其物質報酬的“硬利益”,更須在個人發(fā)展層面拓展和維護新生代農村勞動力的“軟利益”。第三,大力提升農村勞動力綜合素質,增強其城市發(fā)展能力。加強對新生代農村勞動力的繼續(xù)教育投入,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地開展勞動力素質教育和職業(yè)培訓。
[1]吳敬璉.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與“三農”問題[J].宏觀經濟研究,2002(6):6-9.
[2]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課題組.農民工市民化:制度創(chuàng)新與頂層政策設計[M].北京:中國發(fā)展出版社,2011.
[3]朱妍,李煜.“雙重脫嵌”:農民工代際分化的政治經濟學分析[J].社會科學,2013(11):66-75.
[4]王春光.新生代農村流動人口的社會認同與城鄉(xiāng)融合的關系[J].社會學研究,2001(3):63-76.
[5]杜書云,張廣宇. 農民工代際差異問題調查與思考[J].農村經濟,2008(2):100-105.
[6]潘寄青,譚海燕,李娜. 新生代農民工城鄉(xiāng)轉移及就業(yè)路徑探析[J].當代青年研究,2009(2):42-48.
[7]任太增,劉新爭. 進城農村勞動力代際差異的實證研究[J].經濟問題,2009(1):80-83.
[8]夏凌翔. 農民工職業(yè)心理與行為的現(xiàn)狀分析與政策建議[J].華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46-51.
[9]劉林平,王茁. 新生代農民工的特征及其形成機制:80后農民工與80前農民工之比較[J]. 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136-150.
[10]張笑秋,陸自榮.行為視角下新生代農民工定居城市意愿的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湖南省的調查數(shù)據(jù)[J]. 西北人口,2013(5):108--112.
[11]蔡玉萍,羅鳴.變與不變的鴻溝:中國農村至城市移民研究的理論與視角[J].學海,2015(2):82-90.
[12]程名望,史清華.非經濟因素對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作用和影響的理論分析[J].經濟問題,2009(2):90-92.
[13]黃敏.農村勞動力轉移影響因素的研究綜述[J].生產力研究,2009(23):248-250.
[14]程名望,史清華,劉曉峰.中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從推到拉的嬗變[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6):105-112
[15]劉燕. 新生代農民工家庭式遷移城市意愿影響因素研究:以西安市為例[J].統(tǒng)計與信息論壇,2013(11): 105-111.
[16]趙耀輝. 中國農村勞動力流動及教育在其中的作用——以四川省為基礎的研究[J]. 經濟研究,1997(2): 37-42
[17]朱農. 論收入差距對中國鄉(xiāng)城遷移決策的影響[J].人口與經濟,2002(5):10-17.
[18]樊明. 影響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個人因素:基于河南省農民工及農民問卷數(shù)據(jù)[J].經濟經緯,2012(6): 37-42.
[19]張建杰. 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yè)的地域選擇及其集聚效應研究——以河南11村的調查為例[J].2009(4):1-7.
[20]郭力,陳浩,曹亞. 產業(yè)轉移與勞動力回流背景下農民工跨省流動意愿的影響因素分析:基于中部地區(qū)6省的農戶調查[J].中國農村經濟,2011(6):45-53.
[21]蔡昉,都陽.遷移的雙重動因及其政策含義-檢驗相對貧困假說[J].中國人口科學,2002(4):1-7.
[22]姚洋.自由、公正與制度變遷[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23]郭震.基于內生選擇性轉換模型的勞動力城鄉(xiāng)轉移動因分析[J].農業(yè)技術經濟,2014(10):48-57.
[24]范曉非,王千,高鐵梅. 預期城鄉(xiāng)收入差距及其對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影響[J].數(shù)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3(7):20-35
[25]楊朝清.在農村找對象咋就這么難[N].中國青年報,2015.05.13.
[26]孫旦.農村男女比例失衡對農民進城務工意愿的影響[J].人口研究,2012(6):57-70.
[27]郭星華,李飛. 漂泊與尋根:農民工社會認同的二重性[J].人口研究,2009(6):74-84.
[28]李義波,朱考金. 農民工融合度主觀認知狀況:身份認同、城市歸屬與發(fā)展規(guī)劃:以江蘇省1 085名農民工為例[J].南京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96-101.
[29]劉傳江,徐建玲. 第二代農民工及其市民化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07(1):6-11.
[30]黃祖輝,劉雅萍. 農民工就業(yè)代際差異研究:基于杭州市浙江籍農民工就業(yè)狀況調查[J]. 農業(yè)經濟問題,2008(10):51-59.
[31]李培林,田豐.中國新生代農民工:社會態(tài)度和行為選擇[J].社會,2011(3):1-23.
[32]羅明忠.就地轉移還是異地轉移:基于人力資本投資視角的分析[J].經濟學動態(tài), 2009(11):29-32
[33]程名望,史清華,潘烜. 城鎮(zhèn)適應性、技能型收益、精神收益與農村勞動力轉移:基于2291份調查問卷的實證分析[J].公共管理學報,2013(1):91-97.
責任編輯 應育松
Motivation Research on the Transfer of New Generation Labor Force: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Survey Data in Sichuan Province
HE Wei-wei
(Western China Economics Research Center,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hengdu 611130, China)
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of 1109 new 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 in Sichuan province,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d the effects of non-income expectation to the transfer decision of new generation labor force according to the theories about the transfer of labor force and the related studies. The study found that male labor force and the unmarried have higher possibility of transferring. Besides, higher income gap, Non-income expectation of career, emotion and urban belonging also have positive impacts on transfer decision of new generation labor force. Therefore, in order to actively and steadily push forward the process of labor transfer, the demands interest changes of new generation labor force should be paid enough attention to.
new generation labor force; transfer of labor force; non-income expectation; logistic model
2016-07-31
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JBK1507K10)。
何微微,女,西南財經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現(xiàn)代農業(yè)理論與實踐研究。
F304.6
A
1005-1007(2016)11-0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