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葦
(山東省菏澤市中醫(yī)醫(yī)院婦科,山東 菏澤 274002)
明牡生脈飲加減治療更年期潮熱多汗癥臨床觀察
段葦
(山東省菏澤市中醫(yī)醫(yī)院婦科,山東 菏澤 274002)
目的:觀察明牡生脈飲加減治療更年期潮熱多汗癥的臨床療效。方法:158例分為兩組,治療組86例用明牡生脈飲加減,對照組72例用谷維素、安定治療。結(jié)果:總有效率治療組93.0%,對照組38.9%,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結(jié)論:明牡生脈飲加減治療更年期潮熱多汗癥療效較好。
更年期潮熱多汗癥;明牡生脈飲加減;對照治療觀察
筆者用明牡生脈飲加減治療86例更年期潮熱多汗癥取得顯著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共158例,均為我院2013年3月10日至2016年3月10日門診及住院患者,排除常見外感發(fā)熱、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等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86例,年齡42~57歲,平均(49.28±3.47)歲;病程2~42個月,平均(13.59±8.33)個月;未絕經(jīng)64例,已絕經(jīng)22例。對照組72例,年齡42~56歲,平均(49.89±3.75)歲;病程3~40個月,平均(12.37±8.43)個月;未絕經(jīng)57例,已絕經(jīng)15例。兩組年齡、病程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
診斷標(biāo)準(zhǔn):診斷標(biāo)準(zhǔn)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biāo)準(zhǔn)》[1]。具有不同程度的自汗、盜汗,烘熱汗出,甚則含流浹背、渾身或半身陣陣汗出的癥狀,潮熱,五心煩熱,煩躁易怒,或有精神抑郁,心悸,胸悶,焦慮,緊張,猜疑,頭暈耳鳴或頭痛,腰膝酸軟,月經(jīng)紊亂,口燥咽干,失眠,易醒、甚者徹夜不眠。無外感發(fā)熱、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結(jié)核等病史。
治療組治以滋陰補腎,平肝潛陽,益氣和營,收斂止汗。方用明牡生脈飲加減。煅牡蠣30g,石決明15g,女貞子18g,熟地9g,黨參12g,麥冬15g,五味子6g。精神抑郁加百合、香附、綠萼梅以清心解郁,煩躁易怒加焦山梔、郁金、丹參以清心安神,心悸失眠加柏子仁、遠(yuǎn)志、夜交藤以養(yǎng)心安神,胸悶加瓜蔞、浙貝母以化痰寬胸,氣虛重加黃芪、太子參以補氣健脾,血虛加當(dāng)歸身、生地、炙何首烏以滋陰養(yǎng)血,潮熱重加石斛、旱蓮草以滋補肝腎,陰虛火旺加龜板膠、炙鱉甲、知母、黃柏以滋陰清熱,脾腎陽虛,形寒肢冷加紫石英、淫羊藿、菟絲子、肉桂以散寒助陽溫通經(jīng)脈。水煎為300mL左右,分早晚兩2次餐后溫服,日1劑。
對照組給予谷維素20mg、日3次,安定5mg、睡前1次。
兩組均2個月為一療程,1個療程后評價療效,隨訪2個月。
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biāo)準(zhǔn)》[1]。治愈:汗止,其他癥狀消失。好轉(zhuǎn):汗出明顯減少,其他癥狀改善。未愈:出汗及其他癥狀均無變化。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杜某,女,47歲,2013年4月5日診。1年前開始多汗,陣陣汗出,稍活動加重,汗出以晝間為主,時有夜間盜汗,曾服中、西藥(具體不詳)稍有好轉(zhuǎn),停藥后癥狀逐漸加重。癥見陣陣汗出,汗出濕衣、上半身更甚、稍活動加重,出汗前面熱心煩,汗后身涼,夜間盜汗,平素易心煩,情緒易急易怒,偶有頭暈,易勞累,偶有口干、咽部異物感,夜間因盜汗影響睡眠,常夜間易醒,醒后心煩難眠,舌淡紅苔薄黃,脈細(xì)數(shù)。心電圖、B超、心肺透視、甲狀腺、血糖水平、肝膽胰脾雙腎B超、肝炎系列、肝腎功檢查,均無異常發(fā)現(xiàn)。內(nèi)分泌六項激素水平檢查E、P均下降,T略升高。診斷為更年期多汗癥。證為肝陽上亢,氣陰兩虛型。方用明牡生脈飲加減。藥用煅牡蠣30g,石決明15g,女貞子18g,熟地9g,黨參12g,麥冬15g,五味子6g。水煎熬,分早晚2次飯后空腹溫服。1周后復(fù)診,汗出明顯減輕,夜間盜汗減少,仍偶有心煩,眠差。上方加焦梔子12g,郁金15g,夜交藤12g,服藥3周,隨癥加減。2014年5月4日復(fù)診,諸癥消失,隨訪2月無復(fù)發(fā)。
更年期潮熱多汗癥屬中醫(yī)“絕經(jīng)前后諸證”、“自汗”、“盜汗”范疇。多因腎氣不足,腎陰虧虛。水生木,肝為腎之子,腎陰不足,水不涵木,則見潮熱盜汗;肺氣虛,腠理不密,衛(wèi)外不固,故自汗;肝體失于柔和,肝氣不能條達(dá),則煩躁易怒、精神抑郁;腎陰不足,腎水不能上濟于心,心火獨亢則心悸、失眠。陰虛不能內(nèi)守,則陽氣運行無度,時而浮越,故汗出。治宜熱者清之,寒者熱之,實者瀉之,虛者補之,脫者固之。更年期潮熱多汗癥多屬肝腎陰虛、陰陽失衡,故用明牡生脈飲以滋陰補腎、平衡肝陽,從而達(dá)到斂汗目的。明牡生脈飲重用石決明、煅牡蠣以平肝潛陽治其標(biāo)。輕用女貞子,熟地以滋養(yǎng)肝腎,養(yǎng)血填精治其本。黨參補脾肺之氣,麥冬潤肺陰、清心火,五味子滋腎陰、斂汗。全方潛陽藥倍于滋陰藥,是因雖腎陰不足,但潮熱自汗盜汗更為突出,故獨重平肝潛陽,略滋腎水,稍佐斂汗。諸藥合用,使氣陰得補,陰陽平衡,營衛(wèi)和調(diào),腠理開闔有節(jié),妄行之汗自止。
[1]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biāo)準(zhǔn)[M].南京: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4.
R271.917.5
B
1004-2814(2016)10-0970-02
2016-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