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傳華
據(jù)《中國青年報》報道,一名10歲男孩在校期間因偷吃零食,遭到兩名教師懸吊虐待致死。事后,雖然兩名教師被控告故意傷害罪,但事件卻給我們留下了沉重的啟示。設想一下:當你自己被懸吊在大門門梁的時候,那是一種怎樣的感受?
如果作為當事人的教師能夠設想一下自己變成一個10歲的孩子被懸吊在大門門梁上的感受,那么,事情完全可能變成另一種結果。因為,被懸吊在空中,那種身體的疼痛、窒息與內心的恐懼、苦悶、壓抑甚或是憤怒,一定會融匯成一股難以忍受的痛苦。哪怕這兩位教師能夠切身體會或想象性地體會到其中的一部分痛苦,她們也會及時地將這個孩子放下來,甚至不會將孩子懸吊起來??上?,作為當事人的教師卻沒有進行這種設想,最終釀成了不應有的悲劇。
事實上,作為教育者的成年人,包括為人師表的教師和肩挑育兒重任的父母,經(jīng)常缺乏這樣一種同理心。同理心是指在特定的場合能夠站在當事人的角度體會對方思想、感受的人格特征或心理傾向。一個具有同理心的人,通常能夠知道自己的行為給別人帶來了什么,或者說,通常能夠知道自己將要發(fā)出的行為會給別人帶來什么。由于對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他們會盡可能地避免給別人帶來不必要的痛苦,而與他人保持和諧的關系,在人際交往中讓事情獲得雙贏的結果。從這個意義來說,同理心實際上是一種“心心相印”、推己及人乃至人我合一的境界。它是一個人的品德的核心組成成分,也是道德教育的核心所在。道德所涉及的最基本的單元是兩個人之間社會交往的協(xié)調,擴而充之,又涉及兩個或多個單位、地區(qū)乃至兩個或多個民族、國家之間的協(xié)調。
在教育場合中,一個富于同理心的教師,必然是一個充分地理解學生、尊重學生并施予適當教育的教師;一個富于同理心的家長,必然是一個理解和關懷孩子、給孩子快樂和動力的家長;一個富于同理心的學生,也必然是一個理解老師和家長、充滿愛心且積極向上的學生。反之,當一個教師失去了同理心,學生看到的將是他的殘暴不仁;當一個家長失去了同理心,孩子看到的將是他的不可理喻;當一個學生失去了同理心,老師和家長看到的將是他的自私冷酷。
往事已成煙,未來尚可追。從這則新聞中,我們看到的不應僅僅是痛苦或遺憾,還應該包括呼吁和培養(yǎng)人人應有的同理心!
責任編輯/李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