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春
對聯里的端午
趙永春
端午節(jié)的時令風俗中,除家喻戶曉的吃粽子、賽龍舟等外,過去還有貼午葉符的習俗,也就是端午節(jié)在門上貼對聯。端午節(jié)貼對聯雖然不如春節(jié)貼春聯那么普遍和引人注目,但歷史上流傳下來的端午聯作卻不在少數。
明代解縉(1369-1415,明朝進士,曾官至內閣首輔)一日與友宴歡,友人出上聯:“上旬上,中旬中,朔日望日?!?解縉對出下聯:“五月五,九月九,端陽重陽?!甭撜Z復辭迭出,對偶工整、自然,前后照應,又在整句中有“小回文”,為不可多得的佳聯。
明代詩人沈應,一日被明太祖朱元璋召見,時值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太祖出上聯命沈應對下聯。上聯云:“端門北,午門南,朝廷賜宴于端午?!鄙驊S口對聯:“春榜先,秋榜后,科場取士在春秋?!庇么呵飪砂駥Χ宋缍T,又由端門、午門中的端、午二字合成端午轉成節(jié)名,由四季中的春、秋合成轉成書名(或表示一年),均恰到好處。
清代文學家、四川才子李調元,有一年端午回家,進廚房發(fā)現一鍋粽子,剛要拿起吃,被他的三嫂攔住。三嫂深知五弟文思敏捷,就隨口說出一句上聯:“五月五日五弟廚房討粽子?!辈⒙暦Q對不出下聯,不能吃粽子。這上聯連用3個“五”字,加之有個“討”字含有貶意,李調元很不高興,剛要負氣離開,忽又見到廚房中有油糍粑,便伸手去抓,又遭三嫂阻止,“這糍粑是我昨晚熬夜熬到三更,舂米做成的,如果對不上,還是別吃?!崩钫{元聽三嫂這么一說,急中生智,對出了下聯:“三更三點三嫂檐下偷糍粑?!弊肿謱φ坦ふ?,且用“偷”對了“討”字。后兩人各退一步,各自更換了一字云:“五月五日五弟廚房吃粽子;三更三點三嫂檐下舂糍粑。”
曾為清代道光、咸豐、同治三代帝王師的祁寯藻(嘉慶進士,官至戶部尚書、首席軍機大臣),山西壽陽人,出身書香門弟,幼年聰明過人,其父祁韻士(字諧庭,乾隆進士,官至戶部郎中)常和友人談到他時說:“莫謂松柏小,已具棟梁觀。”祁寯藻5歲那年的端午節(jié),奉母之命給三哥和三嫂送去5個粽子。三嫂想試探一下小弟的詩才,脫口吟出一上聯:“五月五日,五弟送五粽,好香,好香!”祁寯藻不加思索地對出了下聯:“三更三點,三嫂伴三哥,好親,好親!”
(郵箱:zhouwenji0303@163.com)
(責任編輯: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