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立秋
[摘 要]在教學過程中,要因材施教,根據(jù)學生不同特點進行行之有效的教學,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從學情分析的角度入手,闡述了學情分析在教學中的重要性,如何進行學情分析等內(nèi)容。
[關鍵詞]語文;學情
一、小學語文教學設計中學情分析的重要性
學情分析對教學質量的提升有著重要的意義,因為在教學當中通過學情分析,能夠有效的加強教學的針對性,對于教師選擇教學方式、教學內(nèi)容、課堂教學、建立師生管理也有著重要作用。其實對于學情分析來說,當前已經(jīng)有了很多的研究,但是在長期的語文教學中仍然沒有得到較好的處理。每每談到學情分析,大多數(shù)研究都認為是教師的事業(yè)不夠開闊、學生知識、認識水平不高的原因,其實這是一種較為狹隘的學情分析,沒有從更廣闊的角度、科學的進行學情分析,以至于忽視了對學生內(nèi)心的關注與學生未來的發(fā)展。學情,從字面意思來看就能夠直觀的了解,即學生情況。在具體的教學活動當中,學生情況不僅僅包括學生的認知水平,其中學生的學習方法、習慣、興趣和期望也是學情中重要的一環(huán)。
眾所周知,學生并不是一張白紙,因此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時必須要對學生有一定的了解。語文新課程標準對老師的要求是從講課到教學,通俗來講就是要從老師的單項傳授轉變?yōu)閹熒?。師生互動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課堂應該成為兩個部分,一半屬于學生,另一半屬于老師,互動的基礎應該是學生熟悉且有一定興趣的,只有這樣,才能夠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起到更好的教學效果。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課文無非是一個例子”,這句話的意思其實是告知語文教師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應該用教材而不是遵循教材,小學語文教師只有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并在此基礎上完成對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走入生活,才能夠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并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各方面素質和價值觀。
一直以來,語文這門學科的教學受到了一般教學論的嚴重影響,以至于小學語文教學設計中的學情分析停留在對學生基本特征上的分析。而教學設計作為開展教學活動的重要基礎,必須要做好準備,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打下基礎,同時這也是解決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問題的一個關鍵因素。
二、學情分析
1.了解學生對語文教學的期望
眾所周知,語文教學是母語教學,因此不論是對于哪一年齡段的學生而言他們都具有了一定的母語水平。小學生雖然認知水平并不高,但是他們在母語的口頭表達和應用上已經(jīng)有了良好的基礎。因此在這一前提下,小學生的語文教學不應該是零起點。孩子們在語文學習中,其識字量和語文能力會得到快速的發(fā)展,除此之外,他們也更加渴望閱讀,更希望語文課堂能夠更加生動。但是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很多小學語文老師都忽視了孩子們在學齡前所具備的口語能力,認為學生們的能力需要重新開始培養(yǎng)。
這一情況在小學語文的作文教學中體現(xiàn)的尤為明顯,由于老師們沒有利用小學生已有的口頭作文能力,而直接教小學生們寫書面作文,甚至出現(xiàn)了老師讓孩子們在寫作文的過程中用拼音代替不會寫的字。因此極大的挫傷了小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很多小學生都感到本來趣味無窮的作文成為了一種負擔,不僅使得學生口頭作文能力時浪費,甚至在沒有培養(yǎng)學生一定的書面作文能力就已經(jīng)讓孩子們感到害怕。
2.分析學生的知識和生活視野
小學語文教學設計中的學情分析,教師除了要分析學生已經(jīng)具備的書本知識,還應該對學生的知識和生活事業(yè)加以分析。我們在這里提到的知識事業(yè)主要是指之學生在課外通過其他獲取知識的渠道所得到了的,而生活事業(yè)則是指學生在不同生活環(huán)境中所得到了知識。比如,具體的某一學段而言,城市學生和農(nóng)村學生的知識生活事業(yè)是截然不同的。就農(nóng)村學生來說,他們主要是來自于學校附近的農(nóng)村或山區(qū)地區(qū),他們的知識視野和生活事業(yè)也有較大的區(qū)別,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設計的過程當中要對這一點加以充分的考慮,進而確定教學內(nèi)容與教學方式。因為城市學生同農(nóng)村學生相比,他們的家庭條件往往優(yōu)于農(nóng)村學生,能夠從各種媒體、課外讀物、網(wǎng)絡中獲取到各類型系,因此老師在教學設計中也應該考慮這一點,從而避免由于教學拓展不合適,和他們已有的知識重合而導致學生對語文學習喪失興趣。
3.分析學生的學習習慣
另外,在小學語文教學設計中的學情分析上還應該注重分析學生的生活習慣和生活能力。通常來說,學生的學習習慣對教學效果有著極大的影響,因此必須要得到教師的高度重視。可以說,不論任何課程的教學,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即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會學習。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在具體的教學中不能急于求成,而應該在集合學生已有的基礎上順應學生學習習慣和方法,從而讓學生認同自己的教學方式方法。同時,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老師還應該有意識地對學生的不良學習習慣加以督促和矯正,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這一過程中,老師可以通過指導學習的方式來讓學生學會學習。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注意自身角色的轉變,應該從以往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生學習的引導著和促進者加以轉變,這就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在分析學情時對學生現(xiàn)有的學習習慣加以分析,并倡導多種有效的教學方式,針對性的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結語
綜上所述,學生是學習活動中的主題,因此小學語文教學設計中的學情分析要求教師對學生有著全面的了解,只有這樣才能夠使教師教的更好、學生學的更好。這一點正如我國特級教師于猗所說的“學生的情況、特點,要努力認識,悉心研究,知之準,識之深,才能教在點子上,教出好效果?!笨偠灾?,小學語文教學設計中的學情分析,教師必須要保證教材內(nèi)容與學生經(jīng)驗的有機結合并應用到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去。不論是偏離了這二者之間的哪一方,都會導致學生的學習效果的下降,教學質量難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