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琪
?
為法律所不能
——“私了”方式存在的合理性
張琪
解決糾紛的手段有很多種,在中國,這種多元化的趨勢更加明顯。首先,法治化社會使我們不斷奮斗的目標,依法治國,用法律解決糾紛是最提倡的、最通用的方式;其次,民間解決問題的方式也有很多種比如:私了,這種非法律手段看起來更容易被民眾接受,用起來也更為方便,更能達到民眾預期的目的。
私了;民間糾紛;民間規(guī)則;法律
“藥家鑫”的案子早已塵埃落定,不管案情怎樣的一波三折,殺人兇手已死。社會媒體也更多地關注什么會是下一個值得報道的話題,空留下兩個同樣悲哀的家庭。于這兩個家庭而言,糾紛并沒有因此而停止,任何一個家庭也并沒有因為一個所謂的公正判決而使傷口有所愈合。為什么聲稱追索公正,要求死亡,但死亡來到這一刻,你感到的不是滿足,也不是為它的殘酷而驚駭,而是一種空茫?為什么民眾又會發(fā)出“藥家鑫不該死的這么快”的感嘆?
剝奪生命真的就是最后的追求嗎?一紙文書真的最大程度上達到了定紛止爭的目的嗎?純純粹粹按照法律制度辦事真的就是最有效的解決糾紛的手段嗎?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無論糾紛還是法律都是依托這個紛繁而復雜社會存在的,社會關系的復雜性、群體的特定性也就決定了群眾并不必然會選擇精心設立的法律,也許他們自己有更為有效,更能平息戰(zhàn)火,更有利于社會穩(wěn)定的方式,比如:私了……
遇到問題“私了”,這種方式有其生存的土壤,更有其淵源。千百年來許多群體都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規(guī)則,世代規(guī)范著人們的行為,這種在法律制度之外的其他規(guī)則在解決一些糾紛時起到了比法律更好的效果,這個效果包含了人心中的公平、社會影響、還有糾紛解決后大家能夠在這個圈子里繼續(xù)和諧相處等。我們不可回避的是這些人的特定關系,以農村為代表,其次還有人員相對穩(wěn)定的小區(qū)。
人之間的關系有很多種分類。社會學認為,社會群體既是人類的基本活動方式,更是連接個人與社會的橋梁。初級群體和次級群體是社會學家依據(jù)群體成員間關系的親密程度對社會群體的分類方法。初級群體是指規(guī)模較小、成員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為基礎結成的,包括家庭、鄰里、玩伴等等。次級群體指的是其成員為了某種特定的目標、通過明確的規(guī)章制度結成的正規(guī)關系,不提供情感支持和作為自我表達的工具[1]。初級關系就是體現(xiàn)在初級群體中的這種聯(lián)結群體成員的關系類型,它是一種個人的、情感的、不可替代的關系。初級關系具有強烈的自我維持傾向,一旦民間糾紛出現(xiàn),與借助司法力量處理的被動機制不同,初級關系圈會自動回應。就像一個完整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本身有自我調節(jié)能力,有保持或恢復自身結構和功能相對穩(wěn)定的能力,當超越自我調節(jié)能力的情況發(fā)生時,才會需要外界施以援手,當自身規(guī)則保障不了公民權利,維護不了公平正義的時候,就是國家制定法發(fā)揮作用的時候。
熟人邏輯與生人官司平行發(fā)展,共同構成了基層糾紛解決的秩序在中國,私了作為解決糾紛的常用手段原因之一就是這種方式樂于被大家接受;之二有些糾紛訴諸法律手段并不能帶來最完美的結果。在任何一個時代,初級群體大量存在,基于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我們也很看重這種情感,出現(xiàn)問題時更愿意選擇非法律手段,也就是“私了”而放棄看似可以更好保障公民權利的法律,“私了”并不像有些人說的那樣是百姓的無知、愚昧,缺乏法制觀念,“對簿公堂”也并必然會使糾紛最大程度的解決。
案情:未成年人小李(男)15周歲和小劉(女)是高二同班同學,早戀,二人關系非常好,父母均不知情,一日發(fā)生性關系致使小劉懷孕,后被女方父母發(fā)現(xiàn),一氣之下女方父母以強奸罪向派出所報案。
大概案情基本如此,類似案件并不少見,處理方式大致有兩種:一是按照正常法律程序移交公訴機關,公訴機關以強奸罪起訴,法院按照法律明文規(guī)定成立強奸罪。二是“私了”雙方和解,女方撤訴,男方支付賠償,定下婚約,并且檢察機關不予起訴。
很多人認為第二種私了的方式就是不懂法的表現(xiàn),是一種非法的交易,要真正加強法制,建立法律的權威,重要的是加強法制教育,使人民懂得法律,用法律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利。對于案件所指,當然要嚴厲打擊,對社會起到示范性作用,公訴機關必須提起公訴,不能放縱犯罪行為。這樣聽起來并沒有任何不妥,也是徹底落實法律的行為。但更多的情況當事人會選擇第二種方式解決,就是因為于雙方而言“私了”使糾紛得到了最大化的解決和最小程度的損失。不僅關注了當下問題的解決,而且從長期來看,并沒有太多后遺癥的發(fā)生,成全了一家人的幸福。若按法律定罪量刑,鑒于男孩是未成年人,以強奸罪定罪,刑罰不會太重,但拋開法律這個階段,男孩還能回到這個學校不受影響的上學嗎?在遭到同學指指點點的同時,我們要思考他真的有這么大的惡性嗎?無論受害人還是被告人,周圍的人都會有些許一樣的眼光。幾年之后二人結婚,對女孩而言,就是嫁給了一個強奸犯,而且還是強奸了自己的強奸犯,這件事都影響了二人正常的生活。
所以這件事“私了”有兩個積極意義,一是把不好的影響降到最小,最大程度的解決糾紛,使案件雙方當事人都得到一個較為圓滿的結果。二對嚴格控制未成人的入罪有積極意義。
所以在實踐中并不是所有的糾紛都能通過法律手段得到終極的解決,“私了”有其合理性與生存的土壤。
在這種民間規(guī)則與國家法的博弈中,必然會使一些法律規(guī)定束之高閣,隨著社會的前進,被時代和社會一起的法律規(guī)范顯然是與實際不符、過于理想化的法治觀下的產物。對于那些涉及傳統(tǒng)習慣的領域,應從制度設計上適度增加立法權在這些領域運行的內部成本,這樣既可以防止非社會自發(fā)力量過分左右傳統(tǒng)習慣領域的法治建設,降低了法律設計的風險,又為社會和民間實體的內發(fā)自由發(fā)展留下了寶貴的余地和空間[2]。為了防止政府過分強化社會權領域的公共性,而忽略社會在這一領域的自身調節(jié)功能;防止公權力對這一領域的過度滲人,有必要增加立法權在社會權領域運行的內部成本,讓更廣泛的民間利益代表參與到這一過程中去與實施管理權的政府力量進行公平的博弈。
在改革中法律制度更加完善,法治社會更加健全。或許不是所有的糾紛都能得到法律的調整,時間幫我們篩掉了一些規(guī)范,又增加了一些更適合本土又被民眾接受的規(guī)則,在追求公平正義、保障公平權利的同時,少了一些“高大上”多了一些“接地氣兒”。
在民眾的角度來看,法治與人治、司法與非司法都只是尋求救濟、表達利益、解決糾紛的不同手段而已,只在乎“管用”與否,并不在意兩者之間在性質、方式與規(guī)則上的差異或界限。提起申訴并非出于對法律的信任與熟識,調解也不必然懷揣某種“青天”情結。起訴還是私了,無非是權宜救濟的手段,民眾實際上經(jīng)常采用實用主義的策略,對司法救濟與非司法救濟交錯或并行使用,這樣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村民的訴求風險。
我們并不想過分夸大民間規(guī)則對糾紛解決的有效性,法治化社會是我們不懈追求的目標,司法手段特有的程序正當化和充分實現(xiàn)實質正義是其他方式所不能代替的。只是強調一下“私了”為代表的民間規(guī)則有自身的存在空間。(作者單位:西北政法大學)
[1]劉正強.初級關系變遷下的糾紛治理策略.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9,1:77.
[2]秦前紅.憲政視野下的中國立法模式變遷.中國法學,2005,3:47.
張琪(1992.9-),女,河北石家莊人,西北政法大學,法律(法學)碩士,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