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麗萍
摘 要:在中國創(chuàng)下收視神話的76集電視連續(xù)劇《甄嬛傳》,在改版為只有6集的電視電影后成功登陸美國主流電視臺。美版《甄嬛傳》“走出去”的成功經(jīng)驗為我國國產(chǎn)電視劇的跨文化傳播提供了值得借鑒的方法與經(jīng)驗。消除語言障礙,為中西方文化架起溝通的橋梁。轉變固有的思維模式,用世界的視角來講述中國的故事,使中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真正走進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關鍵詞:《甄嬛傳》 電視劇 跨文化傳播 翻譯方法
當中國在不知不覺中成為新的全球性大國的時候,中國文化的國際交流也日趨繁榮。如何將中國的聲音傳播出去,真正地讓中國的聲音走進世界,這一點成為擺在所有國人面前的重大的課題。中國文化的傳播,注重的不應該僅僅是簡單的“走出去”的數(shù)量,更要注重“走進去”的質(zhì)量。作為一種聲畫藝術的結合體,電視劇在跨文化交際傳播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我們應該充分地利用這一媒介,用講故事的方式向世界講述將中國的歷史與現(xiàn)在、發(fā)展與進步。在國產(chǎn)電視劇“走出去”的過程中,電視劇《甄嬛傳》的經(jīng)驗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示。
一、電視劇《甄嬛傳》的制作特點
(一)原版《甄嬛傳》的制作特點
2012年,由網(wǎng)絡小說《后宮·甄嬛傳》改編而成的電視劇《甄嬛傳》在各大電視臺及各大視頻網(wǎng)站相繼上映播出,該劇一經(jīng)播出,立即引發(fā)收視狂潮,收視率居高不下。電視劇《甄嬛傳》的收視神話,與該劇的制作精美不無關系。該劇在內(nèi)容上,以甄嬛起伏跌宕的后宮成長史為主線,為了愛情、為了爭奪皇上的寵愛、為了家族的興衰榮辱,一個個或家世顯赫或容顏絕美的女子鉤心斗角、爾虞我詐,故事情節(jié)一環(huán)套著一環(huán),處處設置懸念,而在這此起彼伏的陰謀主線下,愛情這一純潔神圣的線索也為這部電視劇增添了許多溫情的色彩。在人物形象刻畫上,《甄嬛傳》中每一個人物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口蜜腹劍的皇后、飛揚跋扈的華妃、溫婉端莊的眉莊、自卑狹隘的安陵容,到蕙質(zhì)蘭心的甄嬛以及主宰眾女子命運的皇帝、溫文爾雅的溫太醫(yī)等,這些人物的復雜命運,讓觀眾不能簡單地用一個對或是錯來評價他們的生存價值。相反,觀眾對這些有血有肉的人物的命運,給予了同情與理解。這些錯綜復雜的人物形象刻畫,讓觀眾從這部電視劇中感受到了不一樣的魅力。
《甄嬛傳》收視率高的原因還有很重要的一點,該劇在語言風格上也是下足了功夫。劇中臺詞古色古香,語調(diào)優(yōu)雅委婉、從容大方,古詩詞應用恰到好處,讓觀眾有如身臨其境,諸如“緩緩一裊楚宮腰”“逆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等句子,讀來朗朗上口。這些都成為該劇獨占鰲頭的重要原因。
(二)美版《甄嬛傳》的制作特點
在中國賺得盆缽盈滿之后,2015年,美版《甄嬛傳》登陸美國主流電視臺及Netflix網(wǎng)站。然而,不同的是,美版《甄嬛傳》將76集的原劇壓縮為只有6集的電視電影,每集時長90分鐘,每周播放一集。這是中國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登陸美國主流付費電視臺及付費視頻網(wǎng)站的中國產(chǎn)電視劇。播出后,美版《甄嬛傳》得到了當?shù)赜^眾的廣泛認可,在美國最具權威的觀眾點評網(wǎng)站,標準10分評分制中,美版《甄嬛傳》得到了8.5分的高分。
美版《甄嬛傳》的“走出去”途徑,無疑為中國電視劇“走出去”提供了一些非常值得借鑒的經(jīng)驗。
首先,美版《甄嬛傳》將長達76集的原劇壓縮為只有6集的電視電影,這在中國人看來,是不可思議的事情。觀眾認為將76集的長劇壓縮為6集,如此短的剪輯怎么能夠?qū)≈械娜宋锩軟_突交代清楚?其實,中西方文化本來不同,中西方人思維方式存在很大的差異。我們知道,西方人是直線式思維,他們看問題要的是結果;而東方人是曲線式思維方式,說話辦事講究迂回曲折,“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是中國人特有的思維模式。中國電視劇要進入美國市場,必須經(jīng)過再次創(chuàng)作加工以適應西方觀眾的觀賞習慣。因此,《甄嬛傳》中在我們看來許多必不可少的錯綜復雜的人物之間的明爭暗斗、愛恨糾葛在西方觀眾看來都是可有可無的,他們更看重的是結果;另外,中國電視連續(xù)劇這種長劇不符合西方觀眾的觀賞習慣?;诖?,美版《甄嬛傳》刪減了許多情節(jié),將故事的主線聚焦在了甄嬛與果郡王的愛情及他們之間的悲歡離合上。在劇情上,也采用了倒敘回憶的手法,這在另外一種層面上也反映了中西方文化價值觀的不同。
其次,是關于《甄嬛傳》的翻譯。該劇從宮廷中各嬪妃之間“皇后”“太后”“貴妃”“貴人”“常在”“小主”等不同的稱呼,到人物對白中“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逆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那些古典優(yōu)雅的詩詞歌賦的應用,無不體現(xiàn)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如何將這些中國傳統(tǒng)文化翻譯成英文,既能讓外國觀眾看懂,又不失原劇的特色,也成為觀眾關注的焦點。單單一個嬪妃之間的位份稱呼就難壞了翻譯,劇中“熹貴妃”翻譯成了“Noble Consort Xi”,即“尊貴的配偶熹”;“華妃”翻譯成了“Consort Hua”,即“配偶華”;“莞嬪”翻譯成了“Concubine Huan”,即“妾”;“沈貴人”翻譯成了“Lady Shen”,即“沈夫人”。這些翻譯,遭到了許多國人的質(zhì)疑。但是,美版《甄嬛傳》播出后的調(diào)查評分證明,觀眾對這部電視劇的喜愛程度已經(jīng)突破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障礙,我們與其糾結于如何完整地讓目標受眾理解接受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不如轉換思路、調(diào)整策略,用其喜愛的方式來達到文化傳播的目的。在這點上,美版《甄嬛傳》為我們提供了值得借鑒的經(jīng)驗。
二、中國國產(chǎn)電視劇跨文化傳播策略
(一)豐富內(nèi)容,改變形式
中國國產(chǎn)電視劇要“走出去”,必須實現(xiàn)從“量變到質(zhì)變”的重大跨越。要主動地適應國際市場,根據(jù)目標受眾來調(diào)整“講故事”的方式方法,充分考慮目標受眾的觀賞習慣。中國目前的國際地位,需要自身發(fā)出強有力的聲音來宣傳自己。因此,在“故事”材料的選擇上,我們應該走出單一的中國歷史題材話題,將中國改革開放的巨大成果、人民當前的幸福生活、優(yōu)秀的道德傳統(tǒng)等話題向世界進行宣傳,盡力去挖掘目標受眾真正感興趣的內(nèi)容題材,將中國的優(yōu)秀文化傳播出去,真正進入國際市場。
(二)選擇適當?shù)姆g策略
無論是中國譯界還是西方譯界,關于翻譯的理論眾說紛紜。如我國著名的翻譯家嚴復提出的翻譯標準“信、達、雅”,尤金·奈達提出的“功能對等翻譯理論”,紐馬克提出的“交際翻譯理論”等,這些翻譯理論雖各自有各自強調(diào)的側重點,但卻無不承認翻譯的不可譯限度。每個國家都有每個國家所特有的文化背景、風俗習慣、民族文化特色及本國固有的話語體系,我們應該知道,有些中國古代特有的詞匯在英文中是找不到完全對等的詞匯來翻譯的,所謂的“對等詞”,在其詞義、詞所強調(diào)的側重面以及詞的用法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異。因此,原文與譯文百分百的對等幾乎是不可能的,于是,這才有了翻譯界“歸化”還是“異化”的爭論。作為不同文化之間進行交流的一座重要橋梁,譯者的任務,不是簡單地對文字表面進行翻譯,而是要進行“深入骨髓”的理解與再創(chuàng)造。不管是采用哪種翻譯理論來指導自己的翻譯實踐,譯者一定要根據(jù)實際情況來選取適當?shù)姆g方法。在國產(chǎn)電視劇“走出去”方面,我們可以立足于目標語觀眾的審美需求,以及目標受眾的文化認同感,通過意譯、翻譯補償?shù)确g方法,使原作品更加貼近目標觀眾的生活以及欣賞習慣。在此基礎上,對于目標語境中不存在的中國特色文化,我們不妨采用音譯、直譯、補譯、創(chuàng)譯等翻譯方法將中國的特色文化傳播給目標受眾,從而使目標觀眾對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進而主動理解并接受電視劇所傳播的異域文化。例如《甄嬛傳》的翻譯涉及后宮嬪妃的等級稱呼,或許譯者直接用音譯加注釋的方法對其進行翻譯會讓觀眾更容易理解。總而言之,翻譯在電視劇跨文化傳播過程中的作用毋庸置疑,翻譯質(zhì)量的優(yōu)劣直接決定了一部優(yōu)秀作品能否真正地被目標受眾所接受,因此,承擔翻譯任務的譯者自身必須對本國文化與目標受眾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在保留原劇特色的基礎上,運用適當?shù)姆g方法,突破傳統(tǒng)翻譯局限,將源語文化翻譯為目標語,真正用世界的視角來講述中國的故事,讓我們的文化真正被世界所理解與接受,讓中國電視劇真正地走進世界。
三、結語
當中國在不知不覺中被推到歷史的舞臺中央時,中國的發(fā)展越來越受到全世界的關注。在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的過程中,我們更要用新的視角、新的話語體系,讓中國的文化不僅僅“走出去”,更要真真正正實質(zhì)性地“走進去”。翻譯方面,要力求達到各種翻譯方法的最佳結合點,積極探索尋找中西方不同文化中的銜接點,消除語言障礙,讓觀眾不受語言限制,接受異域文化。國產(chǎn)電視劇在跨文化傳播過程中,應該重視二次創(chuàng)作,去主動迎合國際市場需求,調(diào)整思路,充分利用好電視這一媒體,讓中國的文化在世界發(fā)出最強的聲音。
參考文獻:
[1] 黃友義.發(fā)展翻譯事業(yè),促進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與繁榮[J].中國翻譯,2008(4).
[2] 李琴.英語電影片名翻譯中的文化因素——歸化與異化策略在片名翻譯中的應用[J].河南商業(yè)高等??茖W校學報,2008(5).
[3] 馮慶華.實用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