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瓊
?
銀丹心腦通軟膠囊聯合艾司唑侖治療血瘀型慢性失眠的療效觀察
何 瓊
目的 觀察銀丹心腦通軟膠囊聯合艾司唑侖治療血瘀型慢性失眠病人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90例血瘀型慢性失眠病人作為研究對象,應用隨機數字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45例。兩組均給予基礎治療,觀察組服用銀丹心腦通軟膠囊和艾司唑侖,對照組單純服用艾司唑侖。觀察兩組治療4周后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結果 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1.1%,對照組為66.7 %,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睡眠質量總有效率為93.3%,對照組為77.8 %,觀察組總有效率優(yōu)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僅1例有嗜睡,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2%;對照組有8例頭暈、頭痛,3例口干,2例乏力,4例嗜睡,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37.8%,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銀丹心腦通軟膠囊聯合艾司唑侖治療血瘀型慢性失眠病人療效顯著。
慢性失眠;血瘀型;銀丹心腦通軟膠囊;艾司唑侖
失眠是臨床常見病癥,以入睡困難、睡眠維持障礙、早醒、睡眠質量下降和總睡眠時間減少為主要表現,同時伴有日間功能障礙[1],它能影響人類正常工作、學習和生活,甚至威脅人類生命[2]。慢性失眠病人長期服用鎮(zhèn)靜安眠類藥物,容易形成對藥物不同程度的依賴,還會出現一些藥源性疾病。本研究主要對門診90例血瘀型慢性失眠病人實施中西醫(yī)聯合治療,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的中醫(yī)科門診失眠病人90例,按照就診的先后順序為病人編號,用隨機數字法將單號編入觀察組,雙號編入對照組,每組45例。觀察組男22例,女23例;年齡42歲~74歲(60.28歲±1.56歲);病程6個月~36個月(27.32個月±3.65個月)。對照組男21例,女24例;年齡43歲~73歲(60.19歲±1.63歲);病程6個月~37個月(26.68個月±3.71個月)。經統計學處理,兩組病人性別、年齡、病程等基礎資料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入選標準 入選病例均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中非器質性失眠的診斷標準[3],病程≥6個月為慢性失眠。中醫(yī)證候符合血瘀證診斷標準[4]。
1.3 排除標準 不符合血瘀證診斷標準者;合并嚴重的心、腦、肺、腎等重要器官疾??;血液病及惡性腫瘤;嚴重精神類疾病、智力障礙及成癮物質依賴所造成的睡眠障礙;共濟失調病人;過敏體質者;年齡小于40歲或大于75歲的病人。
1.4 研究方法 兩組病人門診治療前均停用1周的安眠類藥物及其他活血化瘀類中藥,保留常規(guī)西藥治療。治療前后檢查心電圖、肝腎功能、出凝血時間、血尿便常規(guī)。觀察組在原西藥治療基礎上加服銀丹心腦通軟膠囊和艾司唑侖,銀丹心腦通軟膠囊(貴州百靈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每粒0.4 g)每次4粒,每日3次;艾司唑侖1 mg,每晚睡前口服。對照組在原治療基礎上,于每晚睡前服用艾司唑侖1 mg。兩組療程均為4周。
1.5 觀察指標 記錄治療前后病人血瘀基本癥狀、體征和舌脈象,計算血瘀證候積分;進行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評分,觀察病人睡眠質量療效情況。
1.6 療效評判標準
1.6.1 中醫(yī)證候療效[5]根據積分法進行比較,即(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后積分)×100%。臨床痊愈:血瘀的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證候積分減少≥95%;顯效:血瘀的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70%;有效:血瘀的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證候積分減少≥30%;無效:血瘀的臨床癥狀、體征均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證候積分減少<30%。
1.6.2 睡眠質量療效 根據治療前后PSQI總分的減分率評定,即(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后積分)×100%。痊愈:PSQI總分減分率≥75%;顯效:50%≤PSQI總分減分率<75%;有效:25%≤PSQI總分減分率<50%;無效:PSQI總分減分率<25%。
1.7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Ridit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中醫(yī)證候的療效比較 治療4周后,治療組與對照組病人總有效率分別為 91.1%和66.7%,觀察組中醫(yī)證候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中醫(yī)證候的療效比較
2.2 兩組睡眠質量療效比較 治療4周后,治療組與對照組病人總有效率分別為 93.3%和77.8%,觀察組對睡眠質量的臨床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睡眠質量療效比較
2.3 兩組病人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治療4周后,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22%,對照組為37.78%,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病人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中醫(yī)理論認為“久病成瘀”,慢性失眠病人多有瘀血作祟,并伴隨一些心腦血管疾病。王清任在《醫(yī)林改錯》中云:“不寐一證乃氣血凝滯”、“夜寐多夢是血瘀”。歷代醫(yī)家論述血瘀成因大抵有因寒而凝、因熱而結、因氣不行而瘀或因情志拂郁而滯。銀丹心腦通軟膠囊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消食化滯的功效,該藥主要由銀杏葉、丹參、燈盞細辛、三七、山楂、絞股藍、大蒜、天然冰片組成,具有寒熱溫涼四性,能活血、行氣、溫經、散寒、消食、益氣、通竅,集各種化瘀大法于一身,在治療血瘀型慢性失眠的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
銀杏葉性平,有活血化瘀、止痛之功效,能抗氧化、降低血黏度、防血栓形成,可以改善和促進腦部血液循環(huán)及腦細胞代謝[6]。丹參微寒,活血祛瘀、通經止痛、養(yǎng)血安神、清心除煩,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血栓、抑制中樞系統、保護缺血大腦等作用[7]。燈盞細辛溫,能散寒解表、祛風除濕、活絡止痛,可以保護心肌、防止腦損傷[8],還能增加動脈血流量、降低血液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9]。三七性溫,能止血、散瘀、定痛,研究還發(fā)現三七具有鎮(zhèn)靜、安神、催眠作用[10]。山楂微溫,能消食健胃、行氣散瘀。絞股藍微寒,能益氣安神、清熱解毒,有降壓調脂、抗衰老、鎮(zhèn)靜止痛作用[11]。天然冰片性涼,能通諸竅、散郁火、辟穢濁、清熱止痛,可以提高血腦屏障的通透性[12]。大蒜性溫,能通五臟、達諸竅、去寒濕、辟邪惡。各藥聯合能有效改善血瘀證候和慢性失眠病人的睡眠質量。
艾司唑侖是目前臨床常用的高效苯二氮卓類(BZDs)鎮(zhèn)靜催眠藥物,經濟實惠,病人依從性高,較低劑量服用時不良反應較少。在本次臨床觀察中部分病人出現頭暈、頭痛、乏力、口干、嗜睡的不良反應,但是與銀丹心腦通軟膠囊聯合治療后,可有效減輕或避免以上不良反應的發(fā)生。
本研究結果顯示:病人應用銀丹心腦通軟膠囊聯合艾司唑侖治療,其血瘀證候療效、睡眠質量療效明顯優(yōu)于單用艾司唑侖組,并且能有效減輕和避免單用艾司唑侖的不良反應,臨床應用價值高。希望在以后的觀察中,通過擴大樣本量和增加療程來進一步探究中西醫(yī)聯合治療慢性失眠的前景。
[1] 中華醫(y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睡眠障礙學組.中國成人失眠診斷與治療指南[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2,45(7):534.
[2] Soldatos CR,Allaert FA,Ohta T,et al.How do individuals sleep around the world?Results from a single-day survey in ten countries[J].Sleep Med,2005,6:5-13.
[3] 中華醫(yī)學會精神科分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M].第3版.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18.
[4] 朱文峰.中醫(yī)診斷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2:294.
[5]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383-385.
[6] 張紅梅.天然藥物銀杏的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5(3):41-43.
[7] 李巧玉,劉楊,包華音.近五年丹參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食品與藥品,2014,16(2):145-146.
[8] 石美娜,楊為民,劉璇.燈盞花乙素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昆明醫(yī)科大學學報,2013,34(9):151.
[9] 夏靚.燈盞細辛的化學成分及其制劑的研究進展[J].中國藥房,2016,27(1):112.
[10] 陳蘭亭.三七粉聯合針刺治療氣虛血瘀型失眠癥100例臨床觀察[J].山東醫(yī)藥,2009,49(29):98-99.
[11] 王紹輝,陳道金,劉同祥.絞股藍化學成分、藥理作用及其體內代謝的研究進展[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yī)藥現代化,2015,17(11):2389-2392.
[12] 梁美蓉,葉少梅,張銀卿,等.冰片對兔、大鼠腦及組織伊文氏藍染色作用的觀察[J].廣州中醫(yī)學院學報,1993,10(4):211.
(本文編輯郭懷印)
北京豐臺醫(yī)院(北京 100071),E-mail:ghs_75@163.com
引用信息:何瓊.銀丹心腦通軟膠囊聯合艾司唑侖治療血瘀型慢性失眠的療效觀察[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6,14(19):2316-2317.
R741 R289.5
B
10.3969/j.issn.1672-1349.2016.19.037
1672-1349(2016)19-2316-02
2016-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