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學立
摘 要:玉石是天地靈氣的結晶,也是大自然的光輝成就。玉雕以其精細為世人所贊譽,眾多的玉石雕刻技藝百花齊放,各有千秋。雕刻技藝中的調水是一門嚴謹而又復雜的技術,能很大程度上提升玉石的價值。
關鍵詞:玉石;翡翠;透明度;調水
玉石作為天地靈氣的結晶,歷經(jīng)一朝又一朝統(tǒng)治者和鑒賞家的擺弄賞玩,成為一種具有超自然力的物品,一種精神的寄托。在強大的經(jīng)濟發(fā)展勢頭的推動下,如今玉器從簡單的工具飾品發(fā)展為內容豐富的藝術欣賞品,標志著不同時期的社會心理和賞玉內涵,標志著玉器已經(jīng)完成了由“下里巴人”到“陽春白雪”的過渡歷程,完成了山野之物到玉雕藝術的嬗變。翡翠是玉石中顏色較為豐富的一種石材,在優(yōu)質的石材資源越來越匱乏的現(xiàn)實背景下,完美體現(xiàn)玉石之美,實現(xiàn)作品向藝術品的過渡,就要借助玉雕大師的眼、腦、手,精心設計,精雕細琢,將翡翠外表元素組合和內涵的藝術完美結合,借助翡翠外表的形式美體現(xiàn)作品意境內蘊,達到技術與藝術天人合一。玉質的好壞決定了翡翠的價值,而精湛的玉雕技藝又能讓玉器身價倍增。在這其中,翡翠的“調水”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翡翠的價值取向。
1 何謂翡翠的水
在翡翠界,人們習慣用種、色、水、工來衡量翡翠的品質。不管是內部色彩還是外部表象,在視覺感光上,都要求透光性好,這就存在一個“調水”的技巧問題。什么是翡翠的水?如何判斷翡翠有水沒水?這些問題,不僅涉及光的折射原理、翡翠的物理特征,還涉及化學現(xiàn)象。
在翡翠行業(yè),人們常說的水即水頭,是光線在翡翠內部受晶粒的多次無序交叉反射、折射后形成的一種綜合狀態(tài)。翡翠為多晶體的集合體,組成翡翠的顆粒粗細不同,晶體的形狀、結合方式不同,可以讓光通過的能力也就不盡相同。根據(jù)光線在翡翠內部能夠通過距離的長短,我們習慣說水頭足或水頭差。要認識翡翠的水,首先要了解一個概念:透光性。透光性傳遞的是一個物理的概念,是指翡翠內部能夠透過光的程度。當光線投射到翡翠表面時,一部分光將在表面反射,一部分光源穿過翡翠內部。在業(yè)界,通常用水頭足來形容透光性好的翡翠。人們使用聚光電筒,根據(jù)光線照入的深淺來衡量翡翠水頭的長短。分成“一分水”,即可以看到約3mm深處的礦物質;“二分水”,指能看到約6mm深處的礦物質;“三分水”,指可以看到約9mm深處的礦物質。由此可見,翡翠透過的光越多,表明其透光性越好,也就越會呈現(xiàn)出晶瑩通透的感覺。色調暗的、顏色分布不勻的翡翠往往會因透光性好,將顏色“放出”,從而提升品質。反之,翡翠透光能力差,則會被評為水頭差或“種”差,這類翡翠即使顏色再好,也會被人們說成“種嫩”或“種干”。
2 如何調整翡翠的水
翡翠的水是翡翠本身的化學變化、物理變化、光學反應綜合形成的產(chǎn)物。在自然界的珠寶玉石中,翡翠含有多種微量元素和其他礦物質,這使得它的顏色是最為豐富多彩的。追尋翡翠顏色的成因,我們把翡翠的顏色分為原生色和次生色。所謂原生色,就是翡翠在早期結晶過程中形成的顏色,如綠色、紫色、白色或近無色;次生色在翡翠結晶后于翡翠表面結晶形成,由于顏色部分較薄,所以我們把他們稱之為次生色,如紅、黃兩色。就翡翠自身的礦物質元素而言,我們無法改變它們晶體的集合形式,不能改變它的化學性質。但是,我們可以使用其他物理辦法,不改變翡翠的組成和品質而增加透光性,這就存在一個“調水”的技巧問題。
通常用的“調水”的方式有打磨拋光、雕刻、鑲嵌三種。本人從事翡翠雕刻二十多年,通過對翡翠“調水”技巧的探索,個人認為調水的主要方法還必須從雕刻技巧方面解決。只有這樣,經(jīng)過調水的雕件才能靈動而富有靈魂。在實際的操作中,主要采用的技巧一般可以分為做薄、剝離、棱角。
第一,做薄。作品“福在眼前”(圖1)原料是緬甸莫西沙場口的翡翠毛石,材質屬于糯種。在對作品進行設計時,筆者首先對石料進行判斷,發(fā)現(xiàn)材質晶粒細小、結構緊密、底子純凈,就有意識地設計成這個題材。作品局部呈坡度,形成一種層次的過渡,這樣處理不僅使翡翠與光的接觸面積增加,能夠吸收到更多的光源,當光線投射到翡翠表面時,一部分光將在表面反射,光源產(chǎn)生折射的面積也增加了。一部分光源穿過翡翠內部,使得整個作品的透光性和透明度大幅度提高,仿佛一汪流動的水,清澈而秀麗。經(jīng)過雕刻處理,作品儼然是一件冰種。由于作者對材料的判斷準確,加之設計構思獨特,技巧使用嫻熟,沒有浪費材質,提升了整件作品的升值空間。另外,在雕刻一些觀音和佛像題材的作品時,通常在觀音的頭部和佛的肚子、頭部的背面刻意做凹處理,形成了凹下去的陰面(弧面),受光面積比光面的作品擴大幾倍,形成透明度高,光影產(chǎn)生的對比具有較強的靈動性,一如流動的水。
第二,剝離。這種技法一般是用在有顏色的材質上。有些材質有色但又不是滿色,在設計時,就要考慮讓顏色較為完美地展示。對于顏色偏暗的材質,不僅要把有色和無色部位剝離開,同時剝離處要有厚薄之分,使作品有層次感。這樣,光源通過時,由于聚光和折射的角度不一,作品的透光性就會增強,原本略微暗淡的底料就會呈現(xiàn)晶瑩剔透的感覺。形狀偏厚對翡翠透明度也有影響,這就要獨具匠心,把局部做薄,這樣也能夠襯托出顏色的艷麗。但是又不能做得太薄,如果做太薄,光線直接穿透過去,沒有折射,就成為一片白光,有色無水,整個作品呆滯。
第三,棱角?!皞ゴ蟮膭?chuàng)意或平面廣告,總是出其不意地單純,觸動人心而不鑿斧痕?!痹谶M行翡翠雕刻時,我們經(jīng)常提到輪廓線、黃金分割線,說的就是用視覺元素來傳播設想和計劃。翡翠的水是一種狀態(tài),有更多的光線進入,翡翠的深度越深。光線與種、底子結合交替,翡翠就越透明,這樣在視覺上容易形成有水的狀態(tài)。作品“葉子”(圖2)材質是木那場場口冰種翡翠原料。在進行設計時,首先要保證葉子的飄逸,有被風吹起來的靈動。線條勾勒要簡約,凸凹分明,葉子要有脈絡才有生命。這就要求整個作品要有棱有角,棱角分明,這樣成品的通透感才強。因作品的原料場口木那場是(下轉第頁)(上接第頁)老場口,出產(chǎn)的翡翠內部礦物晶體硬度大,顆粒直接結合緊密,致密度好,膠結度高,經(jīng)過凸凹、棱角處理,特別是在質地純凈的冰種下,光線在翡翠內部傳播,受晶粒的多次無序交叉反射、折射后形成一種流動的光影,整個作品有一種被風吹動的灑脫,似靜止又似涌動。經(jīng)過調水處理后,作品達到玻璃種,極簡的設計具備了內心的精到,整個作品的價值空間大幅度提升。
3 翡翠“調水”與“調色”的關系
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人們把“調水”與“調色”作為雕刻中的兩個工序分開。筆者認為,“調水”與“調色”是不能分割的。就像在畫山水畫時,調水和調墨都離不開水一樣。在“調水”之前,我們要先從材質的場口分析,不同場口,材質年限形成時間不一,晶體結構縝密程度有差別,對光的滲透能力不同,色彩的明麗程度也就不同。
對于翡翠底子較為干凈的材質,“調水”與“調色”可以同時進行。只要“調水”調得好,翡翠的顏色濃、陽、正、均、勻也就表現(xiàn)得很完美,富有活力?!褒埖教幱兴闭f的就是這個道理。翡翠行家都認為翡翠顏色綠的地方,往往水頭也會很好。水與色相得益彰,色越艷麗,水越鮮活。而對于底子夾棉的材質,就要有前瞻性,讓色搶眼還是讓水來亮色。如果“調水”不起作用,就只能就色。
所以,“調水”與“調色”是統(tǒng)一的,不能分割的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至于是“調水”還是“調色”,視翡翠材質自身特點、設計題材以及時尚經(jīng)典元素決定。
總之,翡翠雕刻是一個做減法的過程,特別在精品原料越來越匱乏的現(xiàn)實背景下,為了提升翡翠的質感與層次,我們往往需要經(jīng)過一系列謹慎的設計和精心的雕琢,以期使翡翠更加清澈透明,并且更有光澤感。成就玉石在天意,造化玉石在人為。如何使用技法提高翡翠作品的藝術魅力和收藏價值,是每一個玉雕愛好者值得深思的問題。當一件作品以形象美、色彩美、線條美和意蘊美成為奉獻給人類最有價值的文化盛宴,“花如解語還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才是玉雕作品最完美的詮釋,也是玉雕藝術家的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