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新華
說書的味道——評話《英烈》的表演體會
■袁新華
《英烈》是蘇州評話傳統(tǒng)節(jié)目之一,是幾輩藝人不斷創(chuàng)造,不斷發(fā)展和積累下來的傳統(tǒng)書目,它的藝術(shù)性也是幾輩說《英烈》的人琢磨、研究出來的。我學(xué)說《英烈》雖然沒有在臺上正式看見先生的現(xiàn)場演出,但我聽了好幾位老師的錄音,有太先生張鴻聲的,師伯張效聲、朱慶濤的等等。同時自己在各大小碼頭演出時,在藝術(shù)實踐過程中深深體會到前輩固然給我們留下了不少經(jīng)驗,但是要化為自己的,還需要不斷搜索、需要不斷積累、不斷豐富提高才成。
我一畢業(yè)就學(xué)《英烈》,到現(xiàn)在有15個年頭了,在說《英烈》過程中對書性、說表、角色、噱、演等方面略有體會,現(xiàn)概括如下:
一、書性與說表。說書,主要是看說書,要說好一部書,首先要對這部書特性有所了解,這是非常重要的。《英烈》書長,角色眾多,不可能每回書都說,何況我是一名女評話演員,這就先要了解哪一節(jié)是緊要的。前輩們基本把《英烈》全書分為四大節(jié):《反武場》到《造皇城》為一大節(jié);《牛塘角》到《火燒三山街》為第二大節(jié);《朱元璋兵進(jìn)江西》到《開銅轟炮》為第三大節(jié);《三打姑蘇》到《圍困大都路》為第四大節(jié)。分好以后要對每一大節(jié)里哪一段為關(guān)子書,哪些是軟檔書,做到心中有數(shù)。只有了解了書性,才能說好這部書。所以說,一定要將書的情節(jié)內(nèi)容用心揣摩;倘使對書性理解不透,甚至不根據(jù)書性,完全照老師教的背出來,是吸引不了聽眾的。
書性弄明白了,還要將書說的合情合理,要讓聽眾聽的懂,這就要我們說表清楚。這才能讓聽眾聽來覺得輕松舒適,感到一種藝術(shù)享受,如果聽不出你說的是什么,那就糟了。白白浪費力氣!
說表要口齒清晰,字眼說出時要分輕重緩急,抑揚頓挫。說表人物時,還要將角色的內(nèi)心掌握好!角色的這段表是在什么情況下,帶了什么樣的感情?掌握準(zhǔn)了,即使是一大段長表白也能吸引住聽眾。如《看馬討令》一回,王玉出場時有一段較長的表,表了他的身世、寶馬的來歷,當(dāng)馬頭兵緣故。說這一段時,自認(rèn)為應(yīng)從王玉一心報國,難舍寶馬的心情出發(fā),講他的馬如何來之不易,為報國,母子倆不惜傾家蕩產(chǎn)買寶馬,說得可歌可泣,讓聽眾聽了為之動容。
《英烈》從《反武場》之后,有十多回書是軟檔書。要說好軟檔書,也要書與情結(jié)合,如《販烏梅》中朱元璋與沈萬山初次交鋒、《取金陵》中朱元璋與沈萬山的再次交鋒,看看是軟檔書,又是噱書,但如在說表中朱元璋內(nèi)心險惡,心狠手辣的性格刻畫出來,一面是為朱元璋稱帝后滅功臣種下了根,一面也是讓聽眾對朱元璋的為人有個較全面了解。說表要求精煉,角色性格也要刻畫好。
有聽客說,聽某人的書不吃力。說書哪有不吃力的?特別是評話。像我是一個女評話就覺得更累了!但在臺上就要用足十二分的精神,不能帶情緒上臺,說書要處處為聽眾著想,從聽眾的角度來說,聽眾就會產(chǎn)生親切感!
說書,要說出味來,就是要將角色、書性交代清楚。如起戇大角色,到底戇的怎么樣?就要給聽眾講清楚。像《英烈》中蔣忠和胡大海都是戇大,但兩人各有戇的特點,把這個不同點講清楚了,聽眾才聽到出味道來。再譬如說兩員大將打仗,不僅要將雙方外表交代清楚,雙方交戰(zhàn)時的內(nèi)心活動也要交代清楚,要讓聽眾好像身臨其境在看他們打,這就要求我們說時心中有數(shù)、心中有物。如果自己也弄不清,聽眾聽的糊里糊涂,這樣的書聽來還有啥味道呢?
說表重要,其他功夫也要下。如評話用的一塊小小醒木,也要下功夫。不能瞎碰,一定要在該碰的地方碰。碰的好,有助于說表,碰醒木不像琵琶、三弦有譜子,什么地方該碰,什么地方不該碰,全由演員在演出實踐中靈活運用,最忌諱的是亂碰。
二、起角色:評彈的起角色與戲曲舞臺上的人物表演不同,戲曲中人物講究手、眼、身、法、步,上場還有鑼鼓配合,說書是說法中現(xiàn)形,角色是通過說表來塑造的。彈詞除了說表還可以用唱來輔助,評話就不同了,一人說,沒有唱,書中人物又多,因此起角色就成了評話表演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平時喜歡看看戲劇表演,如京劇、昆劇等等,也借鑒了些許。要起角色,特別是書中的主要角色,角色的出身、經(jīng)歷、性格、思想都要了解得一清二楚,才能談得上起好。比如《英烈》第一大節(jié)《反武場》一段,“常遇春”、“蔣忠”、“胡大海”,這三個人是主要人物,因此這三個角色一定要起好,這段書才能立住腳。按行當(dāng)分,“常遇春”是長靠武生,想想平時看戲臺上人家怎么演的,稍稍模仿而成?!笆Y忠”嗓音響而深厚,其性格忠厚淳樸,可以模仿戲曲中李逵、魯智深等等?!昂蠛!狈堑俏鋱鲋械闹饕宋铮彩侨繒械闹匾宋?,俗稱書中之膽。我覺得他不是一味地戇,他也有細(xì)心的一面。主要角色要起的好,其他一般角色也要拿的牢,否則書性就收不攏。我覺得角色要借鑒別人的表演技巧,但不能生搬硬套。
三、穿插與噱頭:在書臺上實踐下來,我覺得評話更需要穿插來輔助,否則書就顯得單調(diào)無味。這可以引經(jīng)據(jù)典,或穿插傳聞野史、社會新聞等等。這就要求我們平時多看、多聽、多學(xué)!
總之,我說《英烈》的體會是一定要多想、多學(xué)、多練、多看、多說、多研究。藝術(shù)只有不斷創(chuàng)造,不斷發(fā)展才有生命力,先生對我說:“師傅領(lǐng)進(jìn)門,修行靠個人”。這話我一直牢記在心。要想在藝術(shù)上有所突破,只有勤奮,除此之外是沒有捷徑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