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影
對淮河琴書表演藝術的認識
■孟影
淮河琴書傳入安徽省阜南縣鄉(xiāng)村已有200多年歷史,歷代老藝人為適應當地群眾的需求,融合地方淮詞、大鼓、墜子和民間小調,與當地藝人互相切磋技藝,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代表淮河風情的淮河琴書。它因演唱形式活潑,語言純樸生動,曲調婉轉優(yōu)美,有著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深為廣大群眾所喜愛。
淮河琴書 ;藝術特征;傳承與創(chuàng)新
淮河琴書發(fā)源于淮河流域,分布較為廣泛,以淮河流域為中心,遍及江淮之間的大部分地區(qū),流傳于皖、豫、蘇部分省市。
淮河琴書起源于何時無歷史可考,據已故的老藝人苑金榜說,阜南自古就有唱揚琴書的,當琴書流傳到淮河兩岸及皖北地區(qū),一部分老藝人為適應本地群眾的需求,融合地方大鼓、墜子、豫劇、淮詞等民間姊妹藝術的藝術精華來豐富琴書的唱腔和曲目,大約在200多年前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代表淮河風情的淮河琴書。
淮河琴書是在淮河岸邊土生土長的民間藝術,由于曲調優(yōu)美,婉轉動聽,而且伴有江淮民間小調的風味,因此深受廣大群眾喜愛?;春忧贂那拜吽嚾?,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形成了一套豐富優(yōu)美的唱腔,有“九腔十八調”之稱。除了有“梅花落”、“金錢落”、“大哭頭”、“小哭頭”,還有 “楊柳青調”、“大調曲”、“小調曲”、“風陽歌”等,淮河琴書的演唱屬說唱類,以唱為主,以說為輔,唱中有說,說中有唱,給人唱故事,說笑話,表達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會生活。
淮河琴書取材極其廣泛,涉及歷史故事、民間故事、民間傳說、神話傳說、日常生活、愛情故事、英雄人物、褒貶社會現實等。如《武松打虎》取材于水滸故事,《豬八戒拱地》取材于 《西游記》神話故事、《啟母望夫》取材于大禹治水的傳說,《小倆口抬水》取材于民間故事,《雨中送親人》取材于雷鋒故事,《三個巴掌》取材于現實生活,《小二姐思夫》、《水漫藍橋》取材于愛情故事等。
淮河琴書的伴奏樂器以揚琴為主,其次是墜胡、二胡、板胡、三弦、琵琶、笙、古箏、碟子、手板等,手板的打法分為單板、雙板、流水板、花板等。
淮河琴書的演唱較為靈活,可根據群眾(觀眾)需求隨時調整節(jié)目,如到農家老百姓家演唱《小倆口抬杠》,到社區(qū)演唱《三個巴掌》,到軍營演出唱《雷鋒送親人》,歌頌改革開放唱《改革開放喜事多》,在干部培訓大會上唱 《焦裕祿》和《一根拐杖》。
淮河琴書屬于說唱藝術,演員以第三人稱的身份給觀眾說故事、唱故事、說笑話。演唱腳本是從民間故事、傳說、神話、笑話、日常生活發(fā)展演化而來的,因此保存了一些敘述體裁的特點,如《雷鋒送親人》首先交待事故發(fā)生的背景:“一聲聲雷鳴一道道山,大雨茫茫遮青山,晚風吹來好不冷,夜幕慢慢黑了天?!睅拙涑话牙卒h傍晚送大嫂回家的背景交待得一清二楚,給觀眾身臨其境的感覺。
淮河琴書的說唱又不同一般的講故事、說笑話,它要求在敘述故事的同時,還要有適度的摹擬性表演,即以唱為主,以表演為輔。如孟影在演唱《三個巴掌》時,趙大剛“啪、啪、啪”三個巴掌摹擬的表演,恰到好處,與觀眾產生共鳴。
但是,淮河琴書的表演也與戲曲中的表演有區(qū)別,戲曲表演分角色、行當,而淮河琴書的表演屬演員一個代言。
淮河琴書具有獨特的靈活性。首先,它能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敘述、描摹、評點、議論十分自由,二則直接與觀眾交流感性。它使用的是第三人稱,演員與觀眾站在一起直接對話,更有效地調動觀眾的豐富聯想,達到良好的藝術效果。正是因為淮河琴書靈活、自由、方便等特點,新中國成立后,被譽為“文藝輕騎兵”,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在現代文化沖涌激蕩的潮流中,淮河琴書也不斷吸取姊妹藝術的精華,努力在新的層面謀求新的發(fā)展。
曲藝是說唱藝術,琴書是曲藝的一個曲種,其表演形式與曲藝的表演形式有諸多相同之處。曲藝與戲曲的最大區(qū)別在于:戲曲是演員在舞臺上扮演角色,演形形色色的人、事、物,角色“現身”于觀眾之前“說法”;而曲藝演員一張嘴就是一臺戲,一方醒木就是一個“文武場”,形形色色的人、事、物,只能在演員的“說法”中“現身”。一個技藝高超的曲藝演員,除了要有本行當的說功、唱功,還要具備戲曲演員手、眼、身、法、步等一些基本功,并能融入自己的體驗和積累,通過表演來感染觀眾。如孟影演唱《賣鱉》,酒鬼開始認為喊賣鱉不好聽,也不合適,于是變喊“賣我”,許多人會感到稀奇,圍觀上來,這才引來了財主買鱉,情節(jié)順理成章,進而倆人為鱉我爭斗,鬧到縣衙,故事延伸向曲曲折折方向發(fā)展,誰也不知道“我”是什么家伙,縣官自然要看看,才得出“我也是個圓家伙”,這樣恢諧幽默,讓觀眾捧腹的笑料。
琴書表演形式不一,一般為演員一手打板,一手擊琴,一人演唱,是一人一臺戲,如《十二生肖沒有貓》講究人物的跳進跳出。但也有二人對唱的,如《小倆口抬水》,一人一個角色,叫對口琴書。也有三人或多人演唱,如《喜事多多》三人演唱,各起到代言作用。
淮河琴書的表演十分注重反映現實生活的作品,如《三個巴掌》開頭有一段關于什么是“巴掌”的描述,“金掌銀掌仙人掌,比不上觀眾熱情來鼓掌,上場我不把別的唱,唱一唱兩個過路人花錢買巴掌”。《三個巴掌》不是什么重大題材,只是反映了和諧社會中的一件凡人小事。一個青年農民在家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發(fā)家致富,他進城探望病人時,不小心撞倒了一位時髦女郎,青年農民憨厚、倔強,帶著富裕起來的農民財大氣粗的自尊;時髦女郎傲氣、任性,有著城里人看不起鄉(xiāng)下人的優(yōu)越感,兩人發(fā)生爭執(zhí)。時髦女郎花錢雇人打青年農民三個巴掌,青年農民花錢雇人替自己挨三個巴掌,這時一個在旁圍觀的武術教練出面巧妙地調解了這場糾紛。在這一百多句演詞,十來分鐘的演出中,觀眾通過風趣、幽默的故事情節(jié)生動地理解了建設和諧社會,人與人之間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深刻道理。《三個巴掌》已成為我的保留曲目,走到哪里,唱到哪里,到處都受到觀眾的歡迎。
黨的十八大以后,確立了反腐倡廉,從嚴治黨的政治方針,既打老虎,又打蒼蠅,得到了全國人民的擁護。《軋狗風波》根據真人真事創(chuàng)作。作品選取了勤勞忠厚的農用車司機馬二年為原型,寫了他這幾年兩次軋死官員寵物的不同經歷。前幾年他軋死某局長的一只寵物鳥,被迫賠了五千元;今晚他又軋死了鎮(zhèn)黨委書記的一條寵物狗,鎮(zhèn)黨辦主任找到他,張口就要他賠一萬元,怎么解釋也沒有用,使矛盾推到了高潮。然而鎮(zhèn)黨委書記一番真誠風趣的回答,使馬二牛感動得熱淚盈眶,矛盾得到圓滿解決。事情雖小,但一滴水可以見太陽,反腐倡廉使干部作風大轉變,社會風氣大轉變,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又回來了。我與莊稼老師聯系后,在語言上用了窄聲“丑?!表?,使唱詞盡量活潑風趣,因而在演出中取得了很好的藝術效果,這個作品已被第十七屆群星獎選入入圍決賽作品。
傳統琴書的表演形式沒有一定的框架和套路。可以坐唱,也可以站唱。可以一個人唱,也可以多人對唱。前輩琴書藝人厚重的藝術積淀給了我豐富的營養(yǎng),但要在藝術上不斷取得進步,僅僅靠繼承傳統是遠遠不夠的。繼承是基礎,創(chuàng)新才是藝術不斷進步的生命活力。
曲藝表演藝術講究現場感,講究身臨其境,更講究臺上臺下的呼應交流,與觀眾面對面直接交流,與老百姓有親近感。地方曲藝在大的劇場里是不夠景氣,但是曲藝在民間卻還是紅紅火火的,在農村民間藝術是最受群眾歡迎的。無論是在我們市縣各類晚會,還是在民間舉辦的計劃生育、普法宣傳、公民道德建設等各類主題晚會都離不開曲藝,可以說無曲不成會。琴書群眾喜愛,生于民間服務于民間,且有群眾基礎,琴書用鄉(xiāng)音鄉(xiāng)韻、方言土語,方言有不可替代的準確性、生動性和趣味性,把讀者聽眾帶入到美妙的方言世界,觀眾感到特別親切,悅耳、悅目,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越是民族的東西越有生命力。琴書雖是方言土語,但是它經過作者藝術加工,演員的反復錘煉,俗中含雅,才達到雅俗共賞。根據我們現有的條件,絕大部分基層群眾,還沒有欣賞芭蕾舞、歌劇、鋼琴音樂晚會的條件和水平,曲藝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是中華民族獨有的藝術瑰寶,曲藝離不開群眾的熱情參與,曲藝離開了群眾,失去的只能是曲藝,而決不是群眾。
當前,曲藝藝術在發(fā)展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瓶頸,走出低俗也好,再創(chuàng)輝煌也罷,敢問路在何方!答案只有一個,曲藝藝術的出路就在于改革與創(chuàng)新,曲藝作品要想受到廣大群眾的喜愛和歡迎,要寫他們身邊的人,要寫他們身邊的事,要寫他們關注的問題,要寫他們衣食住行,要寫他們喜怒哀樂,反映他們的心聲,反映他們的心愿。有了好的本子,還要配上好的曲子,即使是詞曲俱佳,沒有好的演員去演唱也不行,要有好與好的結合才能成為一個完整的藝術品。
演員要加強理論學習,使自己的藝術實踐真正與理論結合起來,多一份理論上的自覺,多聽取一些理論界的言論,只會增強和提升自己的藝術力量,堅持干中學、學中干,以聽、讀、尋、看、寫、排、演、練為自學手段,努力掌握文學藝術基礎知識。表演這里面有一半是后天修煉的,有一半應當說是天賦,心有靈犀,不點自通。表演時出神入化、出、出相、出手、出姿、出態(tài),說學表唱,以情代聲,以聲傳情,聲聲有情,勢勢入理,活脫脫展現一個真字,活靈活現,并且每一秒鐘都要緊緊地把握著,在臺上一方面熱情真誠地表演故事,一方面卻要冷靜地把握調動著觀眾的情緒、演出的節(jié)奏和火候,達到惟妙惟肖的絕妙境界。
一部曲藝史就是一部創(chuàng)新史,時代在進步,人民群眾的審美趣味,審美需求也在不斷變化。一個優(yōu)秀的曲藝家,總能順應潮流,勇于突破自己,在不斷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藝海無涯,學無止境,不斷努力,曲藝人要把創(chuàng)新服務作為我們永恒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