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凌燕 劉建麗 陽輝兵 郭利華 文繼紅
摘要:腫瘤屬于內傷疾病,它的發(fā)生發(fā)展與脾胃也有著密切的聯系,學習領悟《脾胃論》的學術思想,為今后臨床中惡性腫瘤的治療起著重大指導作用。
關鍵詞:李東垣;脾胃論;惡性腫瘤;中醫(yī)治療
中圖分類號:R27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349(201.6)04-001.7-02
中醫(yī)認為腫瘤的發(fā)病是由飲食失節(jié)、情志失調、臟腑功能紊亂等因素導致的一種慢性惡性消耗性疾病,屬于內傷疾病。并且內傷疾病多由人體的正氣不足從而邪毒入侵所致。李杲,提出“土為萬物之母,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觀點,是中醫(yī)“脾胃學說”的創(chuàng)始人,又被稱為“補土派”的代表。筆者細心研讀并領悟《脾胃論》的學術思想,對理解惡性腫瘤的中醫(yī)治療意義重大。
1升陽益氣、甘溫除熱學說
《素問·刺禁論》云:“脾為之使,胃為之市”及《素問·經脈別論》云:“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水精四布,五經并行?!睆闹懈叨雀爬似⑽笧闅鈾C升降之樞,脾主升清、胃主降濁的生理功能?!镀⑽刚摗ぞ砩稀て⑽柑搶崅髯冋摗吩疲骸肮史蝻嬍呈Ч?jié),……脾胃乃傷。此因喜怒憂恐,損耗元氣,資助心火?!饎賱t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1]”情志不調,使心火亢盛,母病及子,損傷脾胃,則由此提出“升陽益氣”治法。楊天仁等總結出李東垣在治療上強調補脾胃,主張“益氣升陽”法[2]。王劍發(fā)等總結李東垣在《脾胃論》中制方63首,以升陽法為制者28首,占全部方劑的444%[3]。
《脾胃論·卷上·脾胃虛實傳變論》云:“陰虛則內熱,有所勞倦,形氣衰少,谷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為內熱。”是說飲食傷胃,脾胃升降失常,水谷不化郁而發(fā)熱,此為脾胃氣虛發(fā)熱,則由此提出“甘溫除熱”治法。《醫(yī)學入門·發(fā)熱》也云:“內傷勞役發(fā)熱,……乃胃中真陽下陷,內生虛熱,宜補中益氣湯。”
腫瘤患者雖然總病機是瘀毒日久成積,但究其本源在于內存正氣的不足,屬于本虛標實。且來尋求中醫(yī)治療的患者多已到疾病發(fā)展的后期,已經過多程放化療等治療,這更對患者的正氣、臟腑造成損傷。所以腫瘤后期患者,辨證分型多可辨為脾胃虛弱、氣血不足。且惡性腫瘤患者在疾病的發(fā)展過程中常會出現癌性發(fā)熱這一并發(fā)癥。中醫(yī)學認為,腫瘤性發(fā)熱屬于“內傷發(fā)熱”范疇。長期發(fā)熱會造成能量和體力消耗,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應給予積極控制。醫(yī)學上內傷發(fā)熱分為以下發(fā)熱方式:氣郁血瘀發(fā)熱、濕郁發(fā)熱、氣血虛發(fā)熱、陰陽虛發(fā)熱等[4-6]。臨床上氣虛發(fā)熱多方選補中益氣湯加減以補中益氣、甘溫除熱。同時化療藥物也多苦寒,攻伐太過,容易使脾胃受損、運化失司升降失常,患者常出現惡心嘔吐、便秘等癥,臨床可再配以升陽祛濕、健脾和胃、祛瘀散結等其它治法,從而緩解患者的不適癥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2重視元氣,治病求本
中醫(yī)認為,元氣由先天之精化生,為人體最基本最重要的氣,由先天之腎所藏,后天脾胃濡養(yǎng),借三焦和經絡流行分布并彌散全身。李東垣對“元氣”沒有個確切的定義,但在《內外傷辨惑論》中有闡述了“元氣”是“胃氣”的觀點;《脾胃論·卷下·脾胃虛則九竅不通論》云:“真氣又名元氣,乃先身生之精氣也,非胃氣不能滋之?!笨偠霸獨狻本褪恰罢龤狻盵7]。這與張仲景在《素問》提出的“正氣在內,邪不可干”、“四季脾旺不受邪”的觀點也相符?!镀⑽刚摗ぞ砩稀て⑽柑搶崅髯冋摗吩疲骸霸獨庵渥?,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后能滋養(yǎng)元氣;若胃氣之本弱,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彼J為脾胃為后天之本,為滋養(yǎng)元氣的源泉;元氣虛弱,人則生病。則由此強調“人以胃氣為本,治病以調治脾胃為本”的重要性?!镀⑽刚摗ぞ砩稀て⑽柑搶崅髯冋摗酚衷疲骸柏M特四者,至于經論天地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六腑,及形氣俱虛,乃受外邪,不因虛邪,賊邪不能獨傷人,諸病從脾胃而生明矣?!睆娬{即使外感邪氣致病,也是由于脾胃虛弱,元氣不足,不能抵御外邪所致。腫瘤患者屬于本虛標實之證型,治病必求于本,脾胃為后天之本,這就要求腫瘤患者的治療不可忽視顧護脾胃,所以惡性腫瘤的中醫(yī)治療應該以“扶正祛邪”為治療大法,顧護脾胃貫穿始終。
3用藥宜禁論,治瘤宜分段
《脾胃論·卷上·用藥宜禁論》云:“凡治病服藥,必知時禁、經禁、病禁、藥禁?!睆亩嬲]人們凡治病吃藥,必須根據四時氣候變化、六經傳變規(guī)律、病癥禁忌以及各種藥物對人體的影響來制定治療方法,少犯時、經、病、藥禁。也從中體現了中醫(yī)的因人、因時、因地的“三因制宜”理論。這在腫瘤治療中也運用廣泛,比如腫瘤有早期、中期、晚期之分,早期患者正氣尚足,可予祛邪為主;中期可扶正祛邪并進;晚期患者多正氣不足,予益氣扶正為主。腫瘤患者要因不同病種、不同分期、不同病理分型等選擇適合的化療、放療和(或)生物等西醫(yī)治療,同時也應配合中醫(yī)辨證治療以達減毒增效、改善癥狀、提高生活質量等作用。眾所周知,云南省宣威市是肺癌的高發(fā)地,除了當地的空氣質量問題,這也可能與當地常年吃腌制食品的飲食習慣有關,這類患者的護理就當調整飲食。關潔珊等也從“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三個方面闡述了三因學說在腫瘤防治中的運用[8]。這也就要求人們在治療腫瘤時不能一概而論,要因人、因時、因病而異。
4安養(yǎng)心神調制脾胃學說
《靈蘭秘典論》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薄断陆洝吩疲骸拔覆缓蛣t臥不安?!薄镀⑽刚摗ぞ碇小ぐ拆B(yǎng)心神調制脾胃論》云:“心之神,真氣之別名也,得血則生,血生則脈旺,脈者,神之舍也?!浦嗡共≌?,惟在調和脾胃,使心無凝滯。”腫瘤患者在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和治療時很容易出現疼痛、惡心、嘔吐、失眠、情緒低落等并發(fā)癥,從而嚴重影響了生活質量。脾在志為思,脾胃受邪,子病犯母,則心氣凝滯,心神失養(yǎng)。所以調治脾胃,也應適當安養(yǎng)心神,使君相安位。而中醫(yī)在減毒增效、改善癥狀、提高生活質量等方面有重大優(yōu)勢,正是因為中醫(yī)治療腫瘤能夠辯證論治,并將顧護脾胃、養(yǎng)心安神的治法貫穿始終。
5結語
腫瘤屬于內傷疾病,它的發(fā)生發(fā)展與脾胃有著密切的聯系,從李東垣的《脾胃論》“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等觀點出發(fā),總結惡性腫瘤的中醫(yī)治療應該以“扶正祛邪”為治療大法,顧護脾胃貫穿始終,兼顧養(yǎng)心安神,中藥的氣味升降浮沉嚴謹配合,并結合“三因制宜”理論。李東垣的《脾胃論》作為治療內傷雜病的代表作,讓后世醫(yī)家受益匪淺,尤其在中醫(yī)治療腫瘤方面也值得廣大醫(yī)家借鑒。所以,應細心領悟《脾胃論》的學術精髓,結合應用于臨床實踐,使之更有效地造福于廣大腫瘤患者。
參考文獻:
[1]李東垣脾胃論[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
[2]楊天仁,劉云平,耿愛春《脾胃論》益氣升陽方劑治法研究[J]中醫(yī)藥信息,201.2,06:104-106
[3]王劍發(fā),宋炳禮李東垣“脾升胃降”學術思想闡析[J]遼寧中醫(yī)學院學報,2006,02:3-4
[4]陳衍智,李萍萍淺談中醫(yī)藥對癌性發(fā)熱的治療[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06,05:87-88
[5]邢麗菊癌性發(fā)熱的中西醫(yī)認識和治療[J]中醫(yī)雜志,201.1,1.1:924-926
[6]楊成虎,郭翠華試論腫瘤治療中祛邪與扶正的關系[J]陜西中醫(yī),2002,02:1.43-1.45
[7]李菲李東垣的元氣論[J]江西中醫(yī)學院學報,2009,04:6-8
[8]關潔珊,林麗珠“三因制宜”學說在腫瘤防治中的運用[J]世界中醫(yī)藥,201.4,06:731-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