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木克
新年伊始,朝鮮進行了第四次核試驗。對地區(qū)形勢和半島局勢來說,此舉無疑造成了嚴重后果。國際社會的反應是強烈的、立場是鮮明的:朝鮮執(zhí)意推進核武器開發(fā),不合理法,理應付出代價。
朝鮮自詡為“有核國家”,不顧忌將要面臨的更嚴厲的制裁后果。在第一次進行核試的時候,朝鮮還有些遮掩。在六方會談期間核試時,至少還有口頭對口頭、行動對行動的“凍結”意愿。今天的朝鮮變得我行我素,與六方會談停擺八年、朝鮮完全游離于應有的國際約束與控制之外有關,也反映出朝核問題的復雜性和敏感性上升到了新階段。
對于朝鮮在擁核問題上的表態(tài)和其行為的變化,有不少分析和評論。一則認為受到朝鮮領導人個人風格的影響。在擁核問題上,金日成是悶聲推進,金正日是只做不說,金正恩則是又做又說,高調出演。二則認為朝鮮看到了棄核的“前車之鑒”。目睹了利比亞卡扎菲死于非命的驚恐和烏克蘭“核牙齒”被拔除后的無力,朝鮮就把擁核當作安身立命的根本性保障。事實上,擁核并不一定帶來安全,擁核已經成為朝鮮重返國際社會的最大障礙。
從歷史上看,擁核國家均是從現(xiàn)成核技術入手,朝鮮也在這么做,并努力造成既成事實。但是,一國擁核后,首先必須承擔起相應的國際責任。姑且不論在當前國際不擴散機制下,一國企圖擁核具有極大的不正當性,更何況如果把核武器當某種工具,動輒試爆一下,是否能夠精確控制后果?
一個行為出格、不可預測的國家,很難在國際社會上獲得信任、積累信任。朝鮮把“強盛大國”作為治國理政的目標,但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一個被國際社會制裁和孤立的國家,能“強盛”到什么程度呢?況且朝鮮國內經濟本身仍較困難,核開發(fā)又占用了本來就很少的資源,是否會拖累國內的民生和經濟?
一如此前朝鮮核試后的處理方式,聯(lián)合國安理會內外,相關各國圍繞出臺什么樣的涉朝新決議正在進行博弈。朝核問題是東北亞形勢的核心關鍵,其重要性不亞于巴以問題在中東形勢中的地位。這是一場各方處理錯綜復雜關系、平衡彼此利害得失的曠日持久的膠著戰(zhàn)、拉鋸戰(zhàn)。
此次朝鮮核試后,中方同意安理會應通過一個新的決議,對朝鮮采取進一步的制裁措施。但是,中方也主張,制裁和施壓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制裁與反制裁也不應成為朝鮮與國際社會接觸的唯一方式。
朝核問題的關鍵是美朝兩家。中方作為六方會談東道國,一直努力進行斡旋,但朝美雙方均無誠意,最終導致六方會談沒能重啟,也造成了現(xiàn)在這一嚴重的局面?;乜戳綍剷r期,朝鮮在核問題上還是保持了相對的慎言慎行。
目前,圍繞對朝制裁決議,聯(lián)合國安理會內正進行著激烈的較量、博弈。一些報道稱,中國在安理會涉朝新決議問題上,又開始替朝鮮“擋箭”。此言差矣,在以往聯(lián)合國制裁決議的執(zhí)行上,中方從未有半點馬虎,在雙邊層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中國離半島這么近,在朝鮮半島上是有自身關切和攸關利益的,不會為誰“兜底”或“站臺”。
有關方在新決議上的松緊拿捏,事關朝鮮的未來走向和半島的和平發(fā)展。任何對朝制裁決議都應講原則,還應該基于相互尊重和照顧到彼此關切,需平衡多方面因素。
首當其沖是限制朝鮮的核導開發(fā)能力,制止朝鮮在擁核道路上越走越遠。其次,不能將制裁擴大化,特別是不能授權動武。中方的立場是很明確的,中國絕不允許自家門口出現(xiàn)緊張局勢生戰(zhàn)生亂。第三,制裁不能影響朝鮮的民生需求和人道援助。中國經常被游說動用“對朝杠桿”,對朝鮮經濟的“七寸”進行打擊,壓朝就范。但是,一旦把輸朝油管掐了、把對朝正常貿易停了,對華經濟、貿易高度依存的朝鮮必定陷入民不聊生、社會動蕩之中,其“溢出效果”最終將殃及鄰近國家和整個東北亞地區(qū)。
現(xiàn)在需要的是一個有效、適度的新決議,而中國的利益和關切必須得到保障。
(2015年2月2日成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