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是最大的受益者
徐青:據(jù)島內媒體透露,周子瑜事件的原委是這樣的:“周子瑜拿中華民國的國旗就是臺獨”這句話不是黃安說的,黃安曾舉報過周子瑜有“兩國論”言論,但這件事已經過去了。這次黃安說的意思是,三立電視臺(“臺獨”電視臺)這么捧周子瑜,周子瑜的立場一定與三立一致,一個“臺獨”立場的人再揮舞“中華民國國旗”,也是裝的,假的。但這話被三立電視臺操作成了“一個揮舞中華民國國旗的人就是臺獨分子”。
周子瑜事件可以說完全是綠營一手操作的。雖然它對“大選”結果的影響不是很大,島內有媒體認為可能蔡英文的選票因此漲了1~2個百分點,但是它對民進黨“立委”選情的影響不能忽視。周子瑜事件化解了民進黨被綠營小黨分票的選舉危機,造成選后民進黨“一黨獨大”的政治格局。去年,蔡英文為了徹底打垮國民黨,完成讓國民黨“國會不過半”的目標,走的是“參與式民主”和“公民路線”,即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反國民黨力量,先提出“在野大聯(lián)盟”,將所有深綠的、淺綠的、“白皮綠骨”的柯文哲等都聯(lián)合起來,后來又提出“進步大聯(lián)盟”,將仇恨國民黨的、反馬的、橘的甚至藍的勢力也納入進來。但隨著“臺獨”小黨的氣勢不斷高漲,到了2016年選舉的時候,蔡英文又擔心民進黨的票被深綠小黨瓜分,怕民眾分裂投票。其實蔡英文是想要“一黨獨大”——期望民進黨在“立法院”單獨過半,否則民進黨執(zhí)政會受到很多羈絆和掣肘。因此,周子瑜事件在投票前發(fā)酵,是幫了蔡英文和民進黨的忙,使得民進黨最終在“立法院”獲得了68個席位。同時,周子瑜事件還讓新成立的、以青年為主的小黨“時代力量”獲益,讓“臺獨”小黨完成了新老交替,老牌的臺聯(lián)黨面臨泡沫化的危險。
王建民:臺灣選舉很有意思,每次重大選舉都會有意外事件發(fā)生。2000年“大選”是宋連分裂和宋楚瑜的興票案,2004年“大選”是“兩顆子彈”,2010年的縣市長選舉是“一顆子彈”,這些意外事件都對選舉結果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這次選舉也不例外,在選舉投票日的前夕,又爆出了“周子瑜事件”。
不過,周子瑜事件對“大選”結果的影響非常有限。因為在周子瑜事件發(fā)酵之前,多種民調顯示的結果都與三位候選人實際得票結果差別不大:蔡英文的得票率在56%左右,朱立倫27%,宋楚瑜17%。根據(jù)臺灣的一個民調,周子瑜事件大概影響了4%左右的投票率,也就是50萬票左右,即使這50萬票全部投給朱立倫,也改變不了選舉結果。事實上,絕大多數(shù)選民事先早已明確了投票對象,并不會因此而改變。
周子瑜發(fā)表致歉聲明。
于強:周子瑜事件無法改變“大選”的結果,但是卻改變了“立委”選舉的結果。根據(jù)臺灣智庫的民調,周子瑜事件激發(fā)出來的選票,更多地在“立委”選舉中流向了民進黨和親民黨。經過計算之后,結果是國民黨“不分區(qū)立委”少了一席,親民黨“不分區(qū)立委”增加了一席。“區(qū)域立委”方面,桃園市第一選區(qū)和第四選區(qū)國民黨候選人因此落選,民進黨候選人當選。也就是說,周子瑜事件讓國民黨“區(qū)域立委”少了兩席,民進黨“區(qū)域立委”增加了兩席??偨Y起來說,周子瑜事件讓國民黨少了三席“立委”,這個影響非常大。如果不發(fā)生周子瑜事件,國民黨“立委”數(shù)正好可以過“立法院”1/3門檻(38席)。
“中華民國”之“危”與兩岸
民意的對立
王建民:對于周子瑜事件,我們應該關注誰在幕后操縱。這里面牽涉“臺獨”的三立電視臺,三立電視臺一直想把周子瑜打造成“臺獨藝人”和“臺灣之光”,周子瑜被三立大力吹捧,具有明顯的政治操作痕跡。所以我們應該打擊的是在幕后制造問題的三立電視臺,三立電視臺為了達到政治目的,顯然是在誤導輿論。
徐青:周子瑜事件的影響,從兩岸關系的角度上看,首先是“臺獨”媒體操作引發(fā)的廣泛的“反中”氣氛,以及將大陸形象負面化,毀掉了大陸在兩岸營造起來的“兩岸一家親”的氛圍,讓兩岸民眾的敵對情緒升高。其次是讓大陸青年對臺灣的選舉文化有了了解,對臺灣所謂的民主也有了反彈。未來在臺灣選舉期間兩岸網(wǎng)軍的“帝吧之戰(zhàn)”可能會是常態(tài)。本來兩岸社會的互信就薄弱,蔡英文上臺之后,兩岸民意的對沖會不會成為一個很大的危機,進一步阻礙兩岸的融合,需要密切關注。第三是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華民國”的“危機”。臺灣2008年以前的選舉,綠營主要打“臺獨”的悲情牌;2012年選舉,兩岸因素首次在選舉中起到正面作用;而2016年這次選舉,周子瑜事件被曝光之后,藍綠陣營一同打“中華民國”悲情牌。在這種情況下,蘊含“一中”元素的“中華民國”“危”了。因為綠營操作“中華民國”,目的是為了剔除“中華民國憲法”里邊的 “一中”元素,如此,不但是“中華民國”“?!绷?,而且兩岸關系也“危”了,因為“九二共識”的法理基礎因此喪失。
未來大陸對臺工作,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關注臺灣民意,特別是青年民意的走向。臺灣現(xiàn)在的青年從小就接受西方式的教育,西方式的價值觀是他們骨血里面的天然成分,再加上多年“臺獨”史觀的熏陶,他們對大陸存在強烈的疏離感、淡漠感,蔡英文冠之以“天然獨”的稱謂。西方的價值觀、生活方式與“天然獨”加在一起,這樣的青年群體撐起的臺灣未來的社會脈動,對于大陸做臺灣人民的工作,寄希望于臺灣人民,會帶來很大的挑戰(zhàn)。大陸是不是應該在這個政策上進行更多的思考、有更細膩的操作?這是應該思考的問題。
于強:國民黨這一次輸在了失去了臺灣年輕人的支持上,而這與國民黨整個黨務體系老人政治現(xiàn)象嚴重、年輕人在國民黨發(fā)展中無望有關。
未來,要想做好臺灣青年的工作,兩岸青年交流還要加強。我本人就是因為14年前參加了兩岸青年交流工作開始研究臺灣問題的。根據(jù)我們這些年對兩岸青年交流的效果的持續(xù)追蹤研究發(fā)現(xiàn),無論是量化的研究還是質性的研究,均顯示這方面的交流降低了兩岸青年對對方的刻板印象。這次“帝吧之戰(zhàn)”后,我們的追蹤調查顯示,參與過兩岸青年交流的青年幾乎沒有參與兩岸網(wǎng)軍的“帝吧之戰(zhàn)”,而且他們也認為“帝吧之戰(zhàn)”對兩岸關系的改善和兩岸人民的加深了解沒有益處。這個結果說明,兩岸青年的交流,對于增進了解、降低敵意有很重要的意義。
青年人最懂青年人,做好臺灣青年人的工作,必須要依靠大陸的青年學者和青年學生。青年人之間建立起來的情感,是預防臺灣青年被“臺獨”思想腐蝕的防腐劑。